年轻的沂蒙红嫂张淑珍(王换于和她的儿女们)

2009年《沂蒙》相继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女主人公于宝珍以其朴实、善良和坚强打动了无数观众,而她的原型就是是沂南的王换于。这是当时记者采访时的情景。

年轻的沂蒙红嫂张淑珍(王换于和她的儿女们)(1)

年轻的沂蒙红嫂张淑珍(王换于和她的儿女们)(2)

自2009年11月起,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电视剧《沂蒙》相继在全国各电视台热播,真实再现了沂蒙儿女的无私大爱。该片女主人公于宝珍更是以其朴实、善良和坚强打动了无数观众,而她的原型就是有着“沂蒙母亲”之称的王换于。

12月21日,记者怀着激动和渴望的心情,赶赴沂南县采访了王换于的大儿媳、96岁的张淑贞和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倾听她们讲述当年的感人故事,再次勾起了我们对“沂蒙母亲”的绵绵思念……

“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1888年,王换于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贫穷的王姓家庭里,因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到夫家后两姓合在一起,就被称为于王氏。”今年58岁的孙女于爱梅说。

抗战爆发后,于王氏性格直爽、 办事干练,思想也比较先进,逐步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于爱梅说:“爷爷娶奶奶的时候给了她家两斗谷子,在入党时有个干部就琢磨着,我奶奶是由王家到了于家,是用两斗谷子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

1938年11月,年过半百的王换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选举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还担负起了抚养革命同志的孩子的任务。

当时,面对日寇的疯狂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朱瑞来到了东辛庄。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就向徐向前建议说:“这样下去不行,得给孩子找奶娘。这样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来也好掩护。”

于是,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了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第一批转来了27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

“ 那时候,大人们都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许多孩子体质很差。”张淑贞回忆说,“ 俺婆婆就挨村挨户地打听,谁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动员女的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给她抚养。这样27个孩子就全安排下去了。”

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有一次,王换于去西辛庄看望寄养的革命后代,发现孩子瘦得不像样,她一阵心酸,就将孩子抱回了家。当时,王换于的儿媳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婆婆当时对我们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张淑贞说。

为此,王换于有4个孙子先后夭折了。于爱梅介绍说,“大哥当时已经7岁了,他有一天淋了雨,受了凉,开始发烧,由于大人们忙,也顾不上管他,结果转成肺炎就夭折了。叔叔家也夭折了3个孩子,都是才1岁多、 几个月大的小孩……”

在王换于及其儿女的精心呵护下,托儿所的孩子们得到了健康成长。建国后,遍布全国的王换于的“儿女”们,纷纷来看望这位革命的母亲。“我们出生在沂蒙,没有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之子胡鲁克说。

机智保护“干部名册”

1940年夏,山东各界代表冲破敌人封锁,汇集到沂南县青驼寺参加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会,并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会后,出版了20万字的《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集中登载了山东省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所有领导成员名单。

在日寇扫荡的紧急关头的一天,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同志把这本书交给王换于,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现在把这本书交给您保管,这要比掩护一个战士或干部还要重要。您要千方百计把这本书保存好,等战争胜利了我们再来取。”

临沂市委党史委编审唐士文说,自己此前采访王换于大娘时,她说:“ 我是用一块印花棉布来包着的。有时候我把它藏在家里,在家里挖个地洞,放在地洞里;有的时候呢,又把它转移到山洞里边,当敌人扫荡危急的时候,就把书揣在怀里。”

在战事频繁的抗战时期,王换于凭着多年的斗争经验,精心收藏着这本书。抗日战争胜利了,这本书该见天日了。 但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这本书让王换于再一次处于生死的边缘。

1947年的一个中午,国民党还乡团到解放区抢掠。王换于带上这本书准备转移。突然,还乡团就闯进了她家,晃动着明晃晃的刺刀,恶狠狠地问道:“你叫王换于吗?听说你给八路军藏过东西。现在还有什么?快交出来!”

“俺听不懂你们的话。过去打鬼子的,到俺家不过是喝水、吃饭,俺没见过什么东西。”一个还乡团匪徒劈头带脸打了她两个耳光,并把刺刀架到她的脖子上威胁道:“今天要是交不出东西,就要你这条老命!”

王换于虽然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心里扑通扑通的。这本书正在她的棉裤腰里,要是他们搜身怎么办?恰巧这时,有个还乡团的人捣了她一枪托子,她疼得猛一缩肚子,那本书就滑到裤筒里去了。她双腿缠着腿带子,这本书反而安全了。

在搜身时,王换于急中生智地大叫:“ 你们想干什么?我老妈妈子60多岁的人了,过去日本鬼子都没能把我怎么样,你们想怎么样?你们是不是爹妈生的?”说着,便解开大襟扣子,接着做出要解裤腰带的样子。 还乡团便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王换于机智地救了自己,也保住了这本书上在册的党员干部。直到1978年,王换于见没人来取,便把这本书交给了当地领导部门。随后,这本书被征调到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关于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士代表联合大会资料的空白。

悉心掩护抗日干部

1941年11月,日寇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的扫荡。有一天下午,依汶村的王洪山推着独轮小车,把一名伤员送到了王换于家里。“来的时候,他浑身血肉模糊,前胸、 后背和四肢的皮肉都像烙熟了一样,看不出长什么样,就剩下一口气了。”

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抱着一丝希望,立即进行抢救。“我们用胳膊托着他的头,一个人撬开他的嘴,一个人用匙子慢慢地给他喂红糖水喝。”经过数天抢救,伤员终于睁开了眼睛。这时,她们才知道救过来的是以前曾在家里住过的、大众日报社毕铁华(后改名白铁华)。

1941年11月“ 留田突围” ,大部分敌人被罗荣桓牵着鼻子离开了根据地。有一天下午,毕铁华、王雁南等同志回到依汶村,察看大众日报社埋藏的印刷材料和其他物资,不料,在这天夜里,敌人突然包围了依汶村。

毕铁华被捕后,日寇对他严刑拷打。 最后,狗急跳墙的敌人还把毕铁华的衣服全脱光,用点燃的香在他身上一点一点地烧,并用烧红了的铁锨烙他的身体,他身上80%的皮肉被烙糊了,但敌人依然没有从他嘴中得到一点东西。

后来,敌人误认为毕铁华被烙死了,就把他扔到野外,结果他又苏醒了过来。“为了给他治伤,刚开始使蜂蜜,抹得跟琉璃似的,但根本看不出好来。后来,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烙伤,就找到一家猎户托他打了一只獾,婆婆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烧成灰,给他搽敷。”

张淑贞说,“后来,又听说‘老鼠油’是专治烧伤的特效药,我们又想法弄来。除了这些土法子,还有就是蛤蟆草啊、车折子啊,都是消炎的嘛,给他熬水喝,也给他洗伤口。一直到第二年割完麦子,他才好得差不多了。”

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中,王换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并挽救了一大批八路军伤员。 每当附近发生战斗,她便和儿媳张淑贞去收容掉队的干部战士,为他们化装,送他们归队。1941年冬,她还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厚葬了烈士陈若克……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

2003年,在王换于去世后14年,当地政府修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正式开馆,来自当年战地托儿所的成员胡鲁克等人长跪在王换于铜像前,纵情地喊一声母亲,泪流满面……

大众日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薛杰 李顺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