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吴山茶杯(茶杯滕州人直性子)

滕州人敢于领先,豪爽大气,但也有其另一面,那就是热场面,讲排场,用外地人话说,滕州人直性子,爱面子,单从热衷茶杯一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三明吴山茶杯(茶杯滕州人直性子)(1)

外出拎一只玻璃茶杯,在20世纪90年代初尤其流行,甚至影响至全国。90年代中后期,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带了个绿色搪瓷杯子喝水,可机关同事人人都有一个洁净、透明的玻璃茶杯,几乎工作时间离不开,显而易见,我喝水的工具与别人的有点格格不入。开会学习听报告,入村进企搞调研,带个玻璃茶杯,喝水方便还卫生,我羡慕得不得了,也想拥有一个。

没多久,机会还真来了。一次,和组织科的同志去村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因村庄偏远,天气阴雨,被热心的村支书留下吃工作餐,书记见我没有自带水杯,专门跑出去买了个370的杯子,杯身秀长,手感挺好,我特别珍惜。据说,当时370的杯子在滕州很流行,上至精英,下至百姓,谁拥有这种水杯,都感到很自豪。后来,因市场上这种杯子真的少,假的多,慢慢地就淘汰了。

到了20世纪初,滕州茶杯市场良莠掺杂。茶叶店都推出了有自己标志的专用水杯,买茶叶送杯子,既实用又有宣传作用,市内一家知名茶叶店的玻璃水杯精致新颖,带动了茶叶销售,业务扩展到北京、杭州等城市。

大型商场、店铺都有了茶杯专卖店,产品辐射周边县、市、区。茶杯的样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单层的,双层的;宴席的,礼仪的;居家的,商务的;高档的,亲民的。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价格也从几十元上升到几百元,有的茶杯还成了公关的礼品。

很多滕州人喝茶,茶叶好不好是一个方面,用来喝茶的杯子必得好看。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茶杯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器物,没必要在茶杯的好坏上纠结。

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化肥紧张,每年村集体都组织去鲁南化工厂拉氨水施肥。一次放寒假,我跟随三叔去拉氨水,中途有3公里的山路,地排车拉到山顶时,衣服都湿透了,喉咙眼子冒烟,用军绿色水壶带的一壶水,大家轮流喝两口,然后赶路。到山下时,路边有一茶棚子,三叔又买了一瓷壶用桑叶泡的茶,端起大白碗咕嘟咕嘟喝个痛快,那种滋味不逊于今天用精致茶器喝茶的感觉。

三明吴山茶杯(茶杯滕州人直性子)(2)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周末闲来无事,去龙山的龙田茶园游玩,恰遇茶园工人在锄草,地头上摆放着“塑料桶”,桶内装着凉开水,桶的四周散放着各种各样的塑料杯。我感到纳闷:工人们为什么不用玻璃茶杯?

一位姓巩的女同志告诉我,说:“玻璃杯不实用,那是给坐办公室的人用的。我们打工的人粗拉,喝水不讲究,用塑料杯装水多,免得一个劲续水,结实耐用不怕摔。”一位姓王的女士搭话说:“我家的茶杯多得柜子都装不下了,孩子做销售,应酬多,每次都带个杯子来,不锈钢杯、老板杯、真空杯,还有茶水分离的杯子,平时喝个喜酒也给个杯子,真是浪费。”两位女士的话让人深思。不论何样的茶杯,装的都是水,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是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随手拿个茶杯的喜好,过去我是顺从的,慢慢地也就淡化了。特别对玻璃杯子,我也有了阴影。有一年的夏天,一位领导来单位检查工作,我在洗玻璃杯子时,不小心将右手食指割破,血管断裂,鲜血直流。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以后,我不再迷恋玻璃杯子,哪怕它再好再美丽。

时下,我又拾掇起那个带盖的搪瓷茶杯,因为在茶和茶杯之间,我首选的是茶。“茶”字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吸取天地之灵气。在闲暇、宁静的时候,取一撮茶叶,投入杯中,静观细品,看着茶叶从容地展现自己的身姿,积极向上,生机勃勃。撇开茶杯,用心赏茶,美景自然显现。

滕州融媒 李飞

三明吴山茶杯(茶杯滕州人直性子)(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