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上的人应该如何预防疾病(50岁以上要当心这种病)

肾脏的4大“求救信号”,一定要重视,早发现,远离肾衰竭

“真的是生不如死!”

56岁的张大姐,回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感叹万千。

张大姐去年刚退休,平时酷爱健身和旅游,本应享受退休后的美好生活,却在今年3月份无明显原因出现颈部、双肩周、臀部、双大腿肌肉疼痛、无力,下蹲后站立困难,休息后缓解。严重的时候两个胳膊抬也抬不起来,起床、穿衣、梳头都成了困难,严重影响生活日常!这让张大姐甚是痛苦,整天愁眉不展。

50岁以上的人应该如何预防疾病(50岁以上要当心这种病)(1)

为此,她先后辗转多科室住院诊治,考虑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但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亲戚介绍来到风湿病科,完善相关检查后最终明确了诊断。张大姐在规范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张大姐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如此折磨人?其实她患上的是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且随年龄增长发病还会渐渐增多的一种炎症性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多肌痛。此病老年女性更容易发作,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风湿性多肌痛有哪些症状?

风湿性多肌痛以颈肩带、骨盆带和大腿近端肌肉疼痛和僵硬为特征,发病部位为四肢及躯干近端肌肉。如果有下面几种症状出现,就要尽快到风湿病科做相应检查。

1.典型症状

肌肉疼痛:四肢近端、颈部、肩部、臀部肌肉疼痛;上下肢抬举受限,梳头、持物、穿衣、抬腿和上下楼梯困难、下蹲和起立困难等。

关节疼痛、晨僵:以近端关节对称性疼痛为特点,晨僵常见于颈部、肩关节,清晨起床时最为明显。

50岁以上的人应该如何预防疾病(50岁以上要当心这种病)(2)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低热、全身酸痛、体重下降、倦怠乏力、睡眠障碍等。

风湿性多肌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是一个排他性诊断,需进行必要的针对性检查以鉴别诊断、明确诊断、了解病情的活动性,比如:

(1)查血沉(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可提示疾病活动情况,服药后要定期复查。

(2)查肌酶谱、肌炎谱、肌电图。必要时行肌活检以排除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3)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其在风湿性多肌痛中可为阴性,有助于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结缔组织病。

(4)查关节B超可发现滑囊炎、滑膜炎。而双侧三角肌下/肩峰下滑囊炎是其标志性改变,可协助诊断。

风湿性多肌痛如何治疗?

1.中医治疗

中医将风湿性多肌痛归属于“痹证”范畴。多因外感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经络,使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或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经络肌腠失养,不荣则痛。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

临床大多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虚湿阻证5个证型辨证论治。

而治疗手段除了服用中药,还可配合针灸、小针刀、中药热奄包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

50岁以上的人应该如何预防疾病(50岁以上要当心这种病)(3)

2.西医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初发和轻症病例可选择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药物可控制症状。

(2)糖皮质激素:为风湿性多肌痛首选药,一般为15-20mg/d口服,并根据症状及病情活动情况调整剂量,然后逐渐减量,减药不能过早过快,减至最小剂量维持6-12个月。

(3)免疫抑制剂:在口服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硫酸羟氯喹等药,有助于激素的递减,但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以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另外,风湿性多肌痛患者除了肌肉关节疼痛外,还有焦虑、抑郁等倾向,故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沟通,做好病情解释,开导患者,增强信心,同时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风湿性多肌痛的病因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且大多数患者和非风湿病科医生缺乏对该病的基本认识,临床常容易漏诊、误诊、误治。例如以颈部、臀部疼痛为首要症状者,易误诊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所以,诊断风湿性多肌痛前,需要排除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脂质沉积性肌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其他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感染等疾病,做好疾病鉴别。

更年期不好过,2个中医食疗方帮你平复情绪、缓解不适,快收藏!

所有女性朋友看过来!如果痛经喝红糖水更痛,那你需要这碗汤


本文作者:狄朋桃、刘宴君

50岁以上的人应该如何预防疾病(50岁以上要当心这种病)(4)

狄朋桃

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风湿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5年。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