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

震惊!中国著名科学家张衡的地动仪,被踢出了教科书

要知道,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举世闻名,曾经还有消息证明,在之前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中,地动仪都有不俗的表现。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

地动仪的内部原理图

面对人们的质疑,很多地质学家们表示,房梁上挂一块肉,都比地动仪强。

因为我们现在看见的地震仪,是仿制品,而且在仿制过程中,误解了张衡原本的设计思路。

因此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张衡的地动仪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2)

地动仪的外部

张衡和地动仪

在我们的印象里,张恒的地动仪是一个大圆桶,上面有8条金光闪闪的龙,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东南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金珠,下方有8只金蟾蜍蹲着,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那么代表那个方向的龙就会把珠子吐到蟾蜍的嘴里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这项技术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3)

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

然而,从2017年开始,国家教育局不再承认这个大家熟知的地动仪,并且将其从教科书中删除

原因是,我们熟悉那个八龙吐珠,金蟾接珠的地动仪,它是假的,不是张衡的原版。

张衡的著作里面,的确有地动仪的记载,张衡也的确发明过地动仪

可惜由于时代久远,详细的形状已经无从考证,我们见到的是王振铎根据张衡的描写复制的

王振铎牌仿制品一出现,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就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发现,王振铎使用的方式根本就是胡扯,他采用的竟然是直立杠杆的原理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4)

这个长相的地动仪是仿制品

什么叫直立杠杆,就是你在家拿两个酒瓶子嘴对嘴将两个酒瓶子叠在一起,只要一震动,上面那个酒瓶子就会倒下来,这就是直立杠杆原理。

王振铎的复制品,根本就测不准地震,还需要用棍子捅一下龙嘴才能将珠子吐出来,搁现在就是得做个核酸才能测出地震

也难怪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激动地说,房梁上挂一坨肉,都比这个地动仪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反对的是王振铎版的地动仪,他们并没有反对张衡真正的地动仪,虽然张衡版的已经无从考证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5)

房梁上挂一块肉

现代的地震仪

地震发生的原因其实多种多样,有板块之间挤造成连接处产生震动,还有火山爆发引发震动,又或者是地球内部释放多余的能量,等等。

不论怎样原因引发的地震,都会产生地震波,如果能提前探测到地震波,人类可以知道地球深处发生了地震。

地震通常会产生两次地震波,第一次地震波是纵波,从震源到地面需要15秒。

第二次是横波,抵达地面需要32秒,地震的预警只能提前17秒发出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6)

地震产生的原因

对于地面上的建筑来说,从地震波到达地面到楼房倒塌,有大约12秒的时间,被称为“黄金12秒”

那么算上第一波地震波的预测时间15秒,我们从接收到警报到成功逃跑出建筑,需要27秒左右的时间

这对如今很多高层建筑来说不太理想,但是对于低层住户来说,是非常有可能的。

所以低层住户的居民,应该将自己所处楼道的逃生图熟记于心,这样可以保证最快的速度逃跑

高层的住户在遭遇地震的时候,应该找到建筑物的角落躲藏,这样掉落的物体会形成一个三角空间区域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7)

逃生通道

要时刻在家里准备地震急救包,这样在不幸被掩埋后,也能保证自己的存活。

一般来说,地震发生之后的72小时内是黄金救援时间

并且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对于建筑的抗震等级有了严格的规定,一般的地震是不会摧毁我们的房屋的,所以不用太多余担心。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8)

房屋抗震

能否复原出地动仪

既然王振铎复原出的地动仪非常不符合张衡的本意,那么我们为何不复原出一个符合张衡描述的地动仪呢?

中科院的科学家表示,张衡的地动仪没有图纸,只有书籍中的描述,很遗憾,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复原出张衡的地动仪

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中,有无数的优良技艺失传,不只是张衡的地动仪,还有鲁班的飞鸢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9)

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越王勾践所用的那把青铜剑,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依旧锋利无比,我们使用现代的工艺技术无法复原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重量仅为49克,现代人类用纺织技术复原之后发现,复原出来的衣服比文物重9克

为何我们复原不出来,就是因为这些工艺全部失传了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一种比较特殊的传承方式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0)

越王勾践剑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古人更倾向于父业子承,也就是既是师徒,又是父子,这样就不怕出现同行竞争,因为儿子是会给父亲养老的。

因此在古代,很多工艺是家族流传的

但是,古人一般都生很多孩子,有的时候继承技术的是多个儿子

对于父亲来说,大家都是他的儿子,教给谁都可以。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1)

过去拜师学艺

但是对于兄弟们来说,这关系到之后的安家立命,因此,他们之间出现了竞争

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分家,儿子们带着自己那一套技术离开,好多人并没有学精,导致这个技艺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被其他技艺取代。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古代技艺传男不传女,如果一家人没有儿子,那么他们宁愿把这门手艺烂在自己手里,也不传给自己的女儿,也不愿意传给入赘的女婿。

好一点的还会传给自己的同族男丁,有的甚至连本家亲戚都不传。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2)

手艺工匠

总之就是,外人无法从他的手里学到一丝一毫,就更不要提他们将技艺记录下来了。

在这样特殊的继承体系之下,我国古代的很多技艺出现了失传和断代

也许这就是古代的工匠们太看重血缘了,在他们眼里一项技艺的失传没有自己家族延续重要。

因此,我国古代的技艺传承非常脆弱,这才导致很多超前的工艺出现了失传,哪怕现在科技发达了,也无法复原出来。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3)

即将失传的手艺

新一代工匠

如今,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抛弃了古代这种落后的传承方式,他们像学校里的老师一样,遵循传道受业解惑,接纳一切想来学习的学生。

在这样的方式下,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失传的边缘被抢救了回来

在古代,这种手艺人的地位很低,他们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工”。

如今,不只是国家,整个国际上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了尊重,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传承者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4)

非物质文化展览

我国古代建筑的卯榫结合,不用一根钉子,就能建造紫禁城、大明宫、未央宫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比欧洲的那些城堡早了至少300年

然而卯榫结构因为无人继承,差点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是无数工匠人薪火相传,才将它拯救回来。

依托于网络的兴起,很多非遗传承人通过在网络上展示这些工艺,让更多海内外的人观看,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收面。

这些工匠们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项工艺,也让有心学习这项技术的人找到了门路,属于双赢的局面。

张衡的地动仪能保留至今(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15)

卯榫结构修建的阁楼

或许,在未来的考古中,会发现张衡地动仪的蛛丝马迹,总有一天会复原出真正的、符合张衡记载的地动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