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诩能活到最后(历史的尘埃一一三国)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称的上神机妙算的只有诸葛孔明先生一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那么就没有另外的聪明人能与他娉美?实际上三国时代智者辈出,又何止一两个呢现在我想浅谈一下三国著名谋士之一:贾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为什么贾诩能活到最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为什么贾诩能活到最后(历史的尘埃一一三国)

为什么贾诩能活到最后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称的上神机妙算的只有诸葛孔明先生一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那么就没有另外的聪明人能与他娉美?实际上三国时代智者辈出,又何止一两个呢!现在我想浅谈一下三国著名谋士之一:贾诩。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只三数次,比照干脆没有台词或仅有一两句台词的“群众演员”似乎略见体面,但也只是属稍高于“跑龙套”层次的小配角,绝不会有几个读者把眼球聚光到此人身上。可是正史上并不是这样平凡。贾诩是在一个灰暗昏乱的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他本是西凉地区两个土匪加恶棍式的军阀李傕、郭汜的帐前谋士。且说王允双掌连环计,在“女将军”貂蝉的眼泪刺激下,那位欣喜若狂、自以为马上要登基正大位的董太师被他义子吕布的方天画戟刺了个对穿。如何处置董卓余部?前一刻还那么聪明冷静的王允司徒面对这个问题时表现得竟完全象一个白痴。杀蔡邕,失人心,是他第一个失算;在李郭二人表现出强烈的“投诚”意愿时,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放弃了获得和平休养的机会,是他第二个失算。在李傕准备“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现出一副脓包表情之际,贾诩出场了。他劝李傕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第九回)。

  话不长,道理讲得很清楚:不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么?你们没有了军队,就什么都不是了,只剩下亡命天涯、早晚落网一条路。现在没有退路,何不纠集人马为董卓报仇?不行了再逃命也不晚嘛!事实证明,从李郭的立场上看,贾诩的这个选择是对的。李郭二人杀入长安,制造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浩劫,他们自己也很得实惠,分别位至大司马、大将军,实际把持了风雨飘摇的小朝廷。所以毛宗岗在此有深深的叹息:“只贾诩一言,便使长安大乱。武士兵端,起于说士舌端,可畏哉!”此乃贾诩首次为人设策之成功,也是他“失足“的开始。尽管他也怀着经纶天下之志,“屡劝”李郭“抚安百姓,招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第十回),可是那两个恶棍又岂是贾诩能左右的?当李郭对汉天子及百官肆恶之际,贾诩恐怕也只有隐忍和追悔了。对于自己服务的这位主子,贾诩很准确地剖析出了他“贪而无谋”的底里。于是轻施小计,便令李傕与部下火并一场,最终导致了这两位红极一时的大司马、大将军的彻底崩溃。汉末的几个小皇帝一直在权臣手里过活,不知求了多少人帮忙救命。可是真正帮上了忙的却寥寥无几(左将军刘备不是签了衣带诏之后就跑了吗?)。贾诩帮了皇帝的忙,似属于“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但对李郭二位而言,就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对于贾诩这样的“龙套一族”,书中是不会浪费笔墨写其心理活动的。但我总在揣摩,贾诩的心中大概一直充满着“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难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悲凉。一旦有人尊敬他、爱护他,哪怕此人只是难成大器的平庸之辈,贾诩也会为之感动且戮力效命的。在第十六回,贾诩作为张绣的全权代表与曹操商讨收编事宜,曹操见他对答如流,“甚爱之”,很想用为谋士。贾诩没有因为攀上了“高枝”而喜不自胜,而是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未忍弃之。

  忏悔是真的,也不是待价而沽的反语。从后文他为张绣谋划“反水”,在淯水大破曹兵,令曹操丧子侄,丧爱将典韦,连心爱的大宛马也被射死来看,贾诩对张绣有知遇之感,自也以自己的智慧报答了这份沉甸甸的情谊。当曹操卷土重来,以雷霆万钧之势对阵张绣、刘表联军,贾诩殚精竭力,抵抗曹军,其从容淡定,胸怀成竹,达到了他一生智慧的巅峰。

  官渡之战是袁曹两家决定中国北部统治权归属的一次重大战役。夹在其间、实力平平的张绣必然要选择一个作为靠山才能生存。依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是个不需要选择的选择题。张绣与曹操结下如此深仇,不投靠看似实力远胜、名目正大的袁绍还能投靠谁呢?贾诩的眼光则不同:操……先遣刘晔往说张绣。晔至襄城,先见贾诩,陈说曹公盛德。诩乃留晔于家中。次日来见张绣,说曹公遣刘晔招安之事。正议间,忽报袁绍有使至……亦是招安之意。诩问来使曰:“近日兴兵破曹操,胜负何如?”使曰:“隆冬寒月,权且罢兵。今以将军与荆州刘表俱有国士之风,故来相请耳。”诩大笑曰:“汝可便回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当面扯碎书,叱退来使。张绣曰:“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诩曰:“不如去从曹操。”绣曰:“吾先与操有仇,安得相容?”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绣从其言,即同贾诩等赴许都投降。操……遂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

  这一选择真是惊人,足以令读者跌破不少眼镜的。可仔细听来,贾诩的分析又真是入情入理,显现出他世情的洞达、知人的精准以及绝顶的聪明。故毛宗岗向来以“大义”责备贾诩的,在此处也不禁针对他的第二条理由大发感慨:“今之锦上添花者,好向富贵处纳款,不乐向寡乏处通情,请听贾诩之论。”尝有人将中国政治的精髓解释为“站队”,不无道理。站对了队,荣华富贵;站错了队,轻则一官累踬,徘徊不进,重则人亡家破的也不在少数。贾诩的这一次“站队”无疑很明智。若干年之后,他又面临了一次艰难的抉择: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册立曹操为魏王……于邺郡盖魏王宫,议立世子……第三子曹植,字子建,极聪明,举笔成章,操欲立之为后嗣。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诩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在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贾诩以他的智慧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自己宝贵的性命。曹丕登基,为报贾诩之恩,封其为太尉。这位贾文和先生就此韬光养晦,安享晚年,至黄初五年(224)77岁时,他智慧的大脑才停止了思考。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之中,能够全身而善终的才士实在没有几位,贾诩又是其中闪现出了夺目光采的一个。

  他依然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当刘表和张绣联兵对曹操的时候,曹操有计划的撤兵,张绣要追击,贾诩劝说他不能去追,但张绣不听劝告,执意前往,结果大败而归。谁料刚回来,贾诩就让张绣立即出兵追击,张绣不得其解,还是听了建议,再率军去追,结果这次大获全胜。这就体现了军事家的战略,贾诩不愧是一个聪明人。

  那么贾诩何以一直声名不彰呢?我觉得,还是跟他的“政治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直很关注贾诩服侍的几个主子:李傕、郭汜、张绣、曹操、曹丕,在“炎刘正统论”的巨大影响之下,这几位都不算是什么正面人物。从“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角度来看,聪慧绝代的贾诩是站错了队的,他那闪光的智慧也就这样湮没在浩浩的历史风尘之中了。“孔雀有毒,不掩文章”,而我们往往因为“有毒”就杀掉了孔雀;因为盆里有脏水,就连孩子一起泼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因而值得我们认真回头反思一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