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尼契手稿是天工开物吗(伏尼契手稿迄今无人破译)

参考消息网7月5日报道据澳大利亚“对话”网站6月27日文章,除非你精通中世纪语言,否则你很难读懂那个时代的书。有一本书稿甚至难倒了该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伏尼契手稿》是一本著名的中世纪手写本,长达数百页,全文迄今无人破译。

伏尼契手稿是天工开物吗(伏尼契手稿迄今无人破译)(1)

《伏尼契手稿》的其中一页(美国变革网站)

研究者和媒体双双上钩

首先,手稿的内容就令人费解,吸引了世界最著名的密码破译者。密码之于军事、商务都至关重要,因此破解一种新密码始终是件大事。

时至今日,密码破译者仍然未获成功,他们当中包括破解过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密码的专家。现在,一些学者和独立研究人员甚至不相信存在能够破解手稿的密码。

文章称,由于非常技术性的原因,目前尚无法说明手稿究竟是人类历史上最难破译的密码,还是一场聪明的骗局,只是为了挫败那些为其魔咒抓狂的人。

研究人员和媒体自然双双上钩——不仅仅是因为密码本身的神秘性,而且是因为手稿奇异的插图和异彩纷呈的历史。

手稿的发现者威尔弗里德·沃伊尼克(又译伏尼契)利用古董书商的身份作掩护,支持反沙皇革命。《伏尼契手稿》最早出现在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的皇宫,此人堪称史上最爱显摆的君主。长期以来,人们怀疑史上最有趣的骗子爱德华·凯利制造了这个骗局,把它卖给了极易上当受骗的鲁道夫。

伪科学被媒体广泛报道

然而,这个谜题正在逐渐导致科学的严谨性与报道的准确性尽失,并且成了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的例子:部分媒体、乃至广大公众如何面对研究。

如今,关于手稿的每一种最新提法都引起国际社会的报道。但是,几乎所有论证都认为手稿内容是一种无法识别的语言。

有例为证,所有真正的语言都存有字词顺序规律。比如英语,“我喝咖啡”是个语法正确的句子,但是“咖啡喝我”就不正确了。然而,《伏尼契手稿》中的字词却没有任何顺序规律。仅凭这一条,就足以排除其作为所有已知语言的资格。

那么,既然排除一种无法识别的语言如此容易理解,为何无法识别语言的学说却源源不断地通过同行审议并被媒体报道呢?

答案之一在于套路:通常所说的“困惑的专家”对阵“独立研究者”,后者用常识解决问题。这貌似合理,而且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比如那些着迷于涉及密码的未破解谋杀案的读者。

《伏尼契手稿》事实上只是媒体关注的一个常见可疑对象,这些媒体痴迷于揭开引人入胜的古老未解之谜的谜底。而媒体日益趋之若鹜地报道解决重大难题的伪科学,这个现象的背后则反映了专家与公众的分歧日益加大。这种“我们与他们”的思维不仅影响了对科学的报道,而且削弱了人们对已改变当代世界的研究机构的根本信任。

社会需界定何为严谨科学

必须打破研究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隔阂,但它需要深入解决问题,而非仅仅断言媒体不应仓促刊登经不起推敲的报道。如果记者或编辑花太长的时间决定是否刊登一篇报道,可能会被他们的竞争对手抢先。不管怎样,很多报道均依据经同行审议而得到认可的论文。

捍卫研究工作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减少源源不断的伪科学,办法之一就是打击掠夺性无良期刊的迅速增长,但是必须谨慎支持同行审议的严谨性。这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标准可疑。极其出色与极端离奇之间的界限很难区分。比如,模糊逻辑——一种代表不精确信息的数学方法——曾经遭到很多数学家的激烈反对,但是现在却是家用智能装置的核心部分。

尽管伪科学不会一劳永逸地被彻底消灭,但是只要存在阅读需求,媒体和新创期刊就会受到诱惑而不断地发表它。因此,政府与机构应当团结研究人员和公众,形成广泛共识,界定何为严谨的研究。资助更多公民科学项目和公民大会都是非常好的办法。

当然,社会应更深刻地思考怎样才能助力上述办法,确保研究既为公众理解,又确有价值。改变公众与研究的关系绝非易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办法,那就不仅仅是《伏尼契手稿》研究专家们的胜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