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木?方木?圆木?永嘉人,你曾听说过吗?

在木匠行业中,习惯分为“大木”、“方木”、“圆木”。建造房屋的称“大木”木匠;制作方形家具的,比如床、柜、桌、凳等称“方木”木匠。

首届“永嘉工匠”获得者之一的郑英杏老人却能同时擅长“方木”和“大木”。

什么是大木?方木?圆木?永嘉人,你曾听说过吗?(1)

什么是大木?方木?圆木?永嘉人,你曾听说过吗?(2)

在众师兄中率先掌握“墨斗”技能

家住岩坦大谢村的郑英杏今年已72岁,但脸上却泛着劳动者特有的红润。对于我们采访他手艺一事,老人显得有些不明白,这个如今没有人愿意学的手艺还会有人去关注吗?但对于一生都在与木头打交道的他而言,提及自己的木匠手艺老人又健谈起来。五十多年如一日的与木头相处,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需要修建房子或子女嫁娶做家具的,都少不了木匠,因此这一手艺在当时来讲非常的受欢迎。在郑英杏同时代,大谢村就有十几个木匠师傅。十八岁那年,郑英杏拜郑山千为师傅学习“大木”手艺。“当时家里八个兄弟姐妹,我最小,父母去世的早,田地分到的少,学习手艺是最好的出路。”郑英杏跟着师傅学手艺的三年,其实是给师傅当助手的三年。每天看着师傅怎么做,潜移默化中自己掌握,慢慢地郑英杏能完成师傅交给他的活。郑英杏称,当时的木匠也分甲乙丙丁四等,最好的1.6元/天,末等的1.3元/天,有些能干的徒弟一天算半工。

三年出师后,郑英杏依然跟着师傅。对于一个“大木”师傅来说,三年的时光依然不能独立做事。但是郑英杏却渐渐在同门师兄中崭露头角,头脑更灵活,手艺也更出色。每次师傅外出时,他就成了众人的半个师傅。而且他还掌握了“墨斗”技能,在 “大木”木匠队伍里技艺最高的就是掌握墨斗。郑英杏向记者介绍:“建造房子,必须有个掌墨师傅负责确定房子构件的形状、尺寸、规格、材质,并将各项内容画在老房子墙壁上,其他木匠按要求分工落实具体制作。所有造房构件制作完毕后,经掌墨师傅清点检验,再组织全体木匠进行串榀组合。”

什么是大木?方木?圆木?永嘉人,你曾听说过吗?(3)

村里的老房子大都出自他手

那个时候,一年365天,郑英杏有350天在做工,靠着自己的手艺来成家并养活孩子。但“大木”是手艺活也是辛苦活,一天干活十几个小时,中间休息的时间少。由于职业道德和行业本能使然,郑英杏对雇主非常负责,工作尽心,在当地也竖立了良好的口碑。由于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一般,郑英杏称很多时候工钱都是两三年后才拿到,有的则用柴给他当工钱。

郑英杏自豪地告诉记者,之前村内的房子基本出自他之手。如今村民富裕了渐渐拆掉了老房子盖起了新房子,村内只有一两间老房子还留着。郑英杏带着记者去看还留存着的老房子,一边向记者述说当年建房的情景,一边带记者参观。他说一间一层房子大概需要20多天完成,整座房子有三间,前后花三个月的时间。他称每一根横梁都是靠人工拉上去,不像现在用机器帮忙省力多了。

不止在本村,郑英杏建房的足迹遍布岩坦、岩头一带。“当时交通不便,去某一个村都是挑着工具走过去的,工具加起来就有百来斤。”在其家里可以看到斧头、锯子、钉锤、刨子、凿子、角尺、墨斗、卷尺、铅笔、油石、刮刀等工具。

郑英杏称,上半年的时候做“大木”活比较多,因为当时农村很多人喜欢选择在农历十一、十二月份结婚。到了六七月开始做“方木”的活比较多。在他家中,长凳、方桌、柜子、大床都出自他自己之手,质量牢靠,使用至今。郑英杏指着自己老式大床告诉记者,大床的木板是他用斧头一块块劈成的,再用刨子一点点刨平。“床的大小、高低就根据自己的房间而定,像我的卧室比较小,所以床头柜做的就比其他人小一点。”这张大床也是郑英杏的婚床,从结婚到现在夫妻俩一直睡在这张大床上,没有换过。

什么是大木?方木?圆木?永嘉人,你曾听说过吗?(4)

什么是大木?方木?圆木?永嘉人,你曾听说过吗?(5)

留下的作品是他最大的满足

在郑英杏30多岁的时候,怀揣着走南闯北的梦想,郑英杏离开了家乡前往东北、新疆、宁夏、山西等一些家具厂打工。10年后,郑英杏又回到了温州,在温州市区参与庙宇的建造,持续了7、8年才又重回老家。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郑英杏逐渐转到宗祠、庙宇、长廊等古建中去。他曾参与了岩头水亭祠、李德钊纪念馆外的长廊建造等。尽管建造的建筑物多,但如果他本人不提及,外人也无从知晓。他们就这样默默地劳作,把智慧的结晶留在人间。

当年与他一起跟师傅学手艺的师兄弟,只有郑英杏还依然活跃在“前线”。不过郑英杏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感觉身体越来越吃不消,“老先生,少木匠”。木匠这个行当,是年轻力壮人干的。而他曾经所带的徒弟,也大都已转行,只剩下一个还在和木头打交道,那也都是干些边角料的活。

想起自己接触了50多年的木头,郑英杏的心里似乎依然舍不得完全放下,当完成一件别人不能做成的“古建”作品时,他的眼里流露出的那份自信跟不舍也越发明显。

每当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步,看着村中的房子,郑英杏就会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回忆磕头认师,回忆学徒生活,回忆最多的还是过去的劳动场景和留在某处的作品,这也是他最大的满足。

永嘉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记者 柳苗苗 文/摄 实习生 卢嘉睿 王伊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