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

我是紫依,喜欢我的文字,请点击关注

《清平乐》改编自小说《孤城闭》,把原来的主角怀吉,改编为宋仁宗。但实际上在整体故事脉络中,怀吉仍然是重点,许多人物细节围绕着他展开。剧中一个又一个关联的事件,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蝴蝶效应。

本文就沿着他小时候的生活轨迹展开叙述,并尝试还原每个事件背后的诱因。

襁褓之中,官家一念之间,家破人亡
  • 官家寻生母,结识梁氏蜜饯铺

宋仁宗知道生母是李顺容,破晓奔到皇陵前,被晏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得见。

他仔细回忆,想起小时候她做的蜜饯果子。于是经太监指点,找到民间作坊梁氏蜜饯铺,去寻找儿时的味道。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1)

这家蜜饯铺就成为许多关键因素汇聚的点,故事由此展开。

因为它对于官家来说意义非常。原本也是希望能够久久留着,存个念想,但他还是太天真了。

  • 少年宋仁宗与少年韩琦相识

在这里,少年宋仁宗认识了后来的左膀右臂——少年韩琦。韩琦也作为梁氏蜜饯铺一家的贵人,一直关注,暗中相助他们。

梁氏受人欺负,韩琦挺身而出,为其打抱不平。也因此与第一次出宫的官家认识,有了高谈阔论的机会。

因为韩琦少年时的雄才伟略和远大抱负,给宋仁宗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入仕之后,能被官家信任,常陪伴左右。

由他主要将市井之中观察到的社会真相反馈给官家,直言不讳;而他身处翰林院,文官的许多观点,也均由他告知。他相当于官家的另一只眼。

但也正是这种信任,导致他误传了坊间关于曹皇后的传言:貌丑不至惑君!

这是为日后埋下伏笔。

  • 官家以蜜饯试探太后心意,竟引发蝴蝶效应

梁氏家破人亡,皆因宋仁宗一念之间而起。

他想见生母而不得见,想接回孝敬而不得其法,因此他有怨。

为了找个理由向太后旁敲侧击,以探虚实,他想到借用蜜饯。

他带回蜜饯的方子。让单纯无脑的郭皇后效仿着做,也因此在皇宫里掀起一阵狂潮。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2)

郭皇后以为此举讨好了皇帝,以为他感怀的是太后的养育之恩,于是拿去给太后邀功,颇为得意。向太后学话说,这是官家借此思念母亲的味道。

对太后而言,简直是啪啪打脸。

此举确实气到了太后,但皇后毕竟是她自己挑的,所以作罢。

但蜜饯却引得京城富贵人家纷纷模仿,结果原料就涨到天价,梁家竟因买不起,店铺开不下去了。

而梁家生病的男人常用方子里,几味药也因此涨了价。他吃不起药,不久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梁家蜜饯铺就此关门大吉,家破人亡。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太后在剧中,还借着书籍给禾儿讲了一个典故:太祖认为公主佩戴羽毛有罪。

为什么呢?

因为羽毛很稀缺,一旦公主佩戴,其他世家女子就会效仿,那很快全国的翠鸟就都没了。

这就像我们现在,有钱阶层的人喜欢象牙制品,貂皮大衣,喜欢吃野生动物。

慢慢地这些残忍的捕杀行为就屡禁不止,动物也逐渐减少。

而在宋代,一个蜜饯就能引发这一串效应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没有国家干预。

就像这次疫情初期,口罩突然间脱销,涨得天价,一开始有价无货。很多普通老百姓,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家根本买不到口罩上街。年轻人甚至要花高价才能买的到。

还好后期有国家统一调控,控制口罩供应,控制价格过高,从而逐步借助市场调整需求。

在古代那个纯粹市场经济时期,宋仁宗不知道自己引起的后果。国家也没有因为某些常用药材,突然间贵的离谱去强行干预,从而造成苦果。

蝴蝶效应讲的就是这个原理。

“出于善意的鲁莽之言,任性之行,反而更加害人。尤其这一言一行出自身居高位者”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3)

这件事对宋仁宗的影响很大,他发现自己无意中暴露的需求会搅翻身边人的生活,这也为他后期的隐忍埋下伏笔。

比如,他开早朝渴得很,也依然忍着,就怕把镣子叫醒弄水,下人会被责骂。

十岁悲惨遭遇,被官家一举引发蝴蝶效应
  • 寄人篱下,私塾读书

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寄到舅舅家里生活。哥哥梁元生,他叫梁元亨。

梁元生为了供弟弟读书,独自跑回汴京,在酒楼里打工,负责跑腿拿货,赚的钱就寄回去给舅舅

也是因为他在京城里最有名的清风楼打工,他才得以碰到经常来吃酒的韩琦。

幼时的友谊让他们重逢后,韩琦对他继续格外的关照。所以为什么怀吉一案能够快速解决,梁家搭上了韩琦这条线也是原因之一。

而他的这份差事,需要经常跑到市场上与人讨价还价,同西夏那些边境之人交流。耳濡目染他听得懂党项话(夏),这也为他之后在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埋下伏笔。

他的牺牲换来的是:弟弟元亨能够读书,且读的好,知书达理。不是和他一样不识字,没文化。

这也为怀吉日后在宫中讨生活的不同路径埋下伏笔:能够那么小就懂事体贴,不但记忆力强,会写字,书法还不错;

而长期寄人篱下的日子也让他学会看人脸色过日子,没事不要妄议,少说话多做事的生存之道。

如果没有变故,怀吉应该是会走上科考之路的。哥哥梁元生亏了自己,也要护他周全,也要让他读书。只是造化弄人。

  • 遭遇变故,被人变卖

怀吉(原名元亨)才十岁就被去势(净身)送入宫中,竟是被他的无良舅妈骗了。

他舅妈与县令偷奸,为了方便,合谋把梁元亨送入宫中当太监。骗他说,他的娘和舅舅都感染喉疾死掉了,无奈之下,只能将他送去“当一份最光荣最有前途的差”。

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一入宫门深似海。而且他也只能在这宫门里奋斗了,出去就意味着这辈子啥指望也没有。挺悲哀的。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4)

他的初次亮相,表现完美。那份从容淡定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不具备的,也因此让茂则心生怜悯,偷偷救下他。

  • 哥哥冒死申冤,终于得雪

因此,当梁元生撞破自己舅妈的奸情之时,就将县令和她一同绑了,又去衙门自请判罪。他得知投诉无门后,就只能写状纸去找韩琦。

韩琦心系梁家,火速发现此事的端倪:有如此劣迹的县令,居然在马上准备提拔的人员名单里,而且考核优秀。

他马上报给王相,王相当即彻查。迅速掌握县令通奸行贿,上级官员收贿的证据,当堂奏对。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5)

他与吕夷简当堂对峙,最后以“虽无实据证明他收贿,但出现问题,吕相确实存在渎职”为由,将吕相贬出京城。

这确实就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这件事情能够如此顺利解决?

主要还是宋仁宗早前做的局:吕相已经渐渐不得人心。

吕夷简是旧臣,太后时期执掌相权至今,根基深厚,所以,官家原本动不得。

而他之前为了排挤范仲淹,有些气急败坏。不惜动用宰相特权,强行将范仲淹贬出京,已经惹了众怒。

宋仁宗虽明面上依了吕相,但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引起文官团体对他的不满。

比如贬范仲淹,同时贬为他说话的人,理由是同党。

原本范仲淹因为过于直言劝谏,矛头直指吕相,是有些过激且大胆,还不听劝。但他被贬众人多少觉得有些冤枉,只是都明哲保身,不愿意过分出头,贸然与吕相为敌。

结果宋仁宗的做法一步步地激化这种矛盾,激起文人内心这种愤懑不平,连一直以来与吕相同气连枝的王相都看不过眼。吕相已经开始不得人心了。

因此,王相虽是秉公处理,实则也是出于公心,终于开口将吕相弹劾。

所以,怀吉这事儿只是一个由头。宋仁宗借此事打击吕夷简,直接将他贬出京城,颇有点大快人心的感觉。

王相也自请被贬,为何?

主要也是为了避嫌。吕相不得人心已久,此次被贬,如果王相坐了他的位置,就容易被判定为既得利益者,容易被划入朋党之争,从而使案件变得复杂。

这一招确实高明。哪怕再想坐到宰相首辅的位置,也不能在当下坐上。哪怕你身正不怕影子斜,也都会被安上结党营私的罪名,这是文人所不齿的。

为何隐瞒梁元亨的去处?

如果被人得知,那个被变卖的孩子,居然是卖到了宫里来,那这事儿就又复杂了。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6)

原本一个简单的民间孩童贩卖案加通奸案,已经处理了县令等一票官员,甚至连宰相都被拉下水。

如果再把火烧到宫廷,收内侍未经审核,把关不严的制度上。那难免宫里会被扣上贩卖儿童的大罪,助纣为虐,兹事体大。

因此,茂则也出于各种考虑,和韩琦说明,希望此事按下不发。并告诉他,元亨已经改名为怀吉,而且一口咬定自己在宫外没有任何亲人。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7)

这就相当于给怀吉洗白了。

他第一次改名,是为了躲过任督知的处罚,为了避免再次因为名字触犯避讳。

第二次改身世,也是一种自保。万一以后吕夷简再回到宫中,知道他是当年那个害自己被贬黜的案件中的孩子,难免伺机报复;

或者,万一还有不相干人等,拿当年的事情说嘴时,对他来说终究是个祸事。

而怀吉已经去了势,再也无法送出宫,去过正常日子了。与其闹得天翻地覆,不如让他隐姓埋名继续生活在宫中,也许还能安身立命,有一番作为。

这应该就是茂则和韩琦充分沟通后,考虑的最为妥帖的方案了。

而事实上,后来他们二人对他也是各种关怀照顾。再也没让他去干杂役,做简单的苦力活。而是让他读书写字,多点学问,还给各种机会接触官家,也算是尽心栽培了。

为什么梁元生一定要判罪?

因为如果他私自绑了县令都能安然无恙,那岂不是纵容了暴力申诉之风?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8)

况且参军两年很快就能回来了,前提是,大宋少有战事发生。

不过,没想到梁元生参军还能有另外的生机,那倒是另一处伏笔。

从他参军路上,对可能发生的西边祸事的看法与众不同时。我就看出,日后他定有其他作为。

“与其在路上不晓得什么时候死去。不如利用这个机会,与西边敌军大干一场,或许还能混出一条生路!”

清平乐背后的八卦(清平乐怀吉的悲惨身世牵出一连串事件)(9)

这句话的气概,与当年明代朱元璋起义时颇为相似。他们都是以为生活到了尽头,不拼一把你都不知自己还能不能活着,那种穷途末路的英雄气概。

原来做一切事情,背后都各有深意。

结语

怀吉的身世确实很悲惨,出生没多久就家破人亡,不得不寄人篱下。

读书读着读着,又被无良舅妈变卖。

若是卖到其他人家当仆役倒是还好,兴许还能有救,偏偏是去势入宫。那就一辈子都出不来了,后路都被人断掉了。

他上岗第一天,就因为自己名字引起不避讳的麻烦。元亨利贞,里面的贞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差点就被莫名其妙赶出宫。

在未来的剧情里,他又会小小年纪被派去陪禾儿的儿子,结果却与徽柔公主产生一段刻骨铭心、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

当缳儿因为和镣子私通,被皇后发现后,皇后为保住她,私下做主送出宫时,镣子伤心难过。

茂则安慰他的那番话,让我也大为触动。

镣子问他,难道我们身为太监就不能有爱情了吗?就没有爱别人的资格了吗?

茂则和他说,我们也可以有爱,但却不能表达出来。因为表达出来会给对方惹祸,只能藏在心里。

我们可以把自己和旁人相同的部分呈现给自己爱的人。但一旦涉及到爱,一旦想要表达出来给对方,那就等于把自己的那份残缺,送到对方面前。

因为你的爱,对方哪怕接受了,也无法同你有结果。与其如此,不如放在心里。

所以,怀吉的命运从入宫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要是一辈子安安稳稳地过,不牵扯爱情,倒是能够相安无事。

让我们继续追剧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