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写的夜晚(创作一生纠结一生)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25年前的1895年10月3日,诗人谢尔盖·叶塞宁(Sergei Yesenin)出生了,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从新农民诗歌到意象主义作品的发展他曾多次尝试寻求家庭幸福,但在30岁时无法战胜抑郁而自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叶赛宁写的夜晚?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叶赛宁写的夜晚(创作一生纠结一生)

叶赛宁写的夜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25年前的1895年10月3日,诗人谢尔盖·叶塞宁(Sergei Yesenin)出生了,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从新农民诗歌到意象主义作品的发展。他曾多次尝试寻求家庭幸福,但在30岁时无法战胜抑郁而自杀。

从农村到城市

谢尔盖·叶塞宁出生在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他在那里接受了初等教育,以优异的成绩从地方自治局所属的学校毕业。14岁,父母将叶塞宁送入一所师范学校,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叶塞宁对写诗很感兴趣,9岁时就写下自己的第一首诗。

叶塞宁1912年从学校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进入莫斯科师范学院学习。然而,他的行为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他没有参加入学考试,而是在“文化”出版社找到一份工作。叶塞宁积极地将自己的诗作投给莫斯科的杂志,但一直石沉大海。他在莫斯科工作3年,其间不仅在一家出版社工作,还在一家书店里当过销售员,并在伊万·瑟京(IvanSytin)协会的印刷厂担任过货运代理和校对员。

1913年,叶塞宁成为莫斯科阿方索·沙尼亚夫斯基(Alfons Shanyavsky)城市人民大学历史和哲学系跟读生。上课时间在晚间,所以他能兼顾白天的工作。同时,叶塞宁被社会民主党的思想所吸引,帮助他们散发传单,在工厂区的工人面前朗诵诗歌,鼓励后者争取自己的权益。这一切都反映在叶塞宁的诗中。当时,他开始给圣彼得堡的杂志投稿,但没有得到答复,这些诗作最后在莫斯科出版。

在莫斯科,叶塞宁开始认识大城市和文学界,这个时期对他成为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叶塞宁很快就厌倦了莫斯科,认为这里是文化僻壤,决定搬到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去。

第一本诗集

1915年,叶塞宁来到圣彼得堡,他拜访了象征主义诗作最著名的代表诗人之一亚历山大·勃洛克(Aleksandr Blok)。学究气十足的勃洛克一直都保留着叶塞宁的求见信。那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想与您谈谈。对我来说,这非常重要。您不认识我,也许您曾在某本杂志上见过我的名字。我想在4点钟前往。敬上,S.叶塞宁。”勃洛克对这份留言的评论也保留下来:“梁赞农民,19岁。诗作清新、干净,响亮,稍显啰嗦。语言不错。1915年3月9日来我这里。”

勃洛克将叶塞宁介绍给其他作家和诗人,后者将他的作品推荐给一些杂志社。叶塞宁的诗终于在圣彼得堡出版,崭露头角。夏天,诗人回到故乡,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集《亡灵节》。叶塞宁还创作了新诗歌,并收集了当地的民间文学,包括歌曲、童话和民谣等。

应该说,叶塞宁不遗余力地建立和维护着质朴的农民形象,其实他并非如此。这个形象与他的诗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从俄罗斯的风景和自己的童年农村生活中汲取了灵感。

叶塞宁回到圣彼得堡后,加入了农民诗人协会,开始在文学聚会中演讲。据诗人谢尔盖·戈罗德茨基(SergeiGorodetsky)回忆,这是“叶塞宁首次在公开场合的成功”。1916年,诗集《亡灵节》出版,人们开始谈论叶塞宁,评价他是一位极具特色的抒情诗人。叶塞宁曾就此写道:“我的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所有最好的杂志都开始刊登我的诗。秋天时,我的第一本书《亡灵节》出版。关于它的文章有很多。总之,大家都觉得我是天才,我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

1917年十月革命后,叶塞宁开始接近意象主义诗人,认为形象应独立于现实存在,并说“言辞需要从思想中解放出来”。其实,诗歌摆脱意义束缚的尝试在革命之前就有过,叶塞宁很快就对意象主义者的意图感到失望,后来甚至批评了其中的某些理论。

与此同时,叶塞宁也获得酒鬼和爱闹事的名声,这要归功于意象派诗人的狂欢纵酒。这种生活方式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从诗集题目也可窥见一斑,比如《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 《惹事者的诗》(1923年)、《莫斯科酒馆之音》(1924年)等。尽管经常举行狂欢活动,但叶塞宁从未在醉酒时写过诗,这得到了他朋友的证实。

寻求生活幸福

叶塞宁的个人生活很放纵,他无法与任何女性建立牢固的关系。

叶塞宁的第一段严肃关系始于他在瑟京印刷厂,当时他遇到了安娜·伊兹里亚德诺娃(Anna Izryadnova)。相识几个月后,两人便开始一起生活,但是他们都很苦恼。叶塞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上,伊兹里亚德诺娃感觉自己的存在像是一种障碍。1915年,他们的儿子尤里出生,不久之后,叶塞宁离开了伊兹里亚德诺娃和孩子。

1918年,叶塞宁与戏剧演员季娜伊达·莱赫(Zinaida Reich)结婚,但家庭生活再次遭遇失败。1919年末或1920年初,叶塞宁离开了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塔季扬娜。两人1921年正式离婚。

1921年秋天,叶塞宁遇到了美国舞蹈演员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后者当时来俄罗斯巡演。尽管叶塞宁完全不会说英语,邓肯也不会说俄语,但他们之间的爱情还是迅速升温,1922年结婚。对邓肯而言,婚姻是前所未有的一件事,她对婚姻总体持怀疑态度。她比叶塞宁年长18岁,事业成功。但叶塞宁成功打动了她,邓肯在他的陪同下前往西欧和美国巡回演出。叶塞宁对自己的朋友说:“我去西方是为了向西方展示俄罗斯诗人是什么样的。”

这场婚姻同样没能走到终点。1923年,返回苏联后,叶塞宁和邓肯分手。他们之间分歧太多,包括年龄、语言和世界观等。此外,叶塞宁从未彻底改掉酗酒和斗殴的习惯,这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1925年,叶塞宁最后一次结婚,妻子是俄罗斯古典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托尔斯塔娅(SofyaTolstaya)。不幸婚姻的故事再次上演。“我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化为尘土。家庭生活不顺利,我想逃离,”叶塞宁写道。他与索菲娅的婚姻仅持续了6个月。尽管如此,在叶塞宁死后,索菲娅将他的作品收集在一起,还写了关于他的回忆录。

疾病和自杀

与邓肯从美国返回俄罗斯后,叶塞宁开始投入创作。他与一切文学流派分道扬镳,开始自称“只是诗人”。与邓肯离婚后,叶塞宁前往高加索地区旅行,并在6个月的旅行中出版了两本诗集,创作了民谣和诗歌。他不时返回自己的故乡,在那里他总是写诗。

1925年,这段硕果丰厚的创作时期结束。叶塞宁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严重受损,医生坚持要求他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诊所,叶塞宁还继续写诗。他在那里呆了大约一个月,最后放弃治疗,转而前往列宁格勒(十月革命后,圣彼得堡更名为列宁格勒)。1925年12月28日,叶塞宁被发现死于安格列捷尔饭店。他用撕破的床单做了绳结上吊自杀。

有人认为叶塞宁是被谋杀的,但没有任何证据。1925年年底,叶塞宁的心理状态确实非常差。去列宁格勒之前,他拜访了所有亲友并道别。他的诗也证明了诗人的求死之心。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的诗中有数百处提到死亡,其中大部分和自杀有关。

本文刊载自《环球时报》“透视俄罗斯”专刊,内容由《俄罗斯报》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