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

俗话说的好,大人盼种田,小孩儿盼过年。

每到开始放寒假,临近过年的时候,总能从长辈们的口中听到这句话。

原因很简单,小孩子放寒假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过年了,就意味着有好吃的零食,有漂亮的新衣服穿,还有男孩子们喜欢的烟花爆竹。

对于大人们来说,寒冬即将过去,瑞雪兆丰年,他们迫切的希望春暖花开,这样就可以开始春耕劳作,开始新的一年里象征好收成的劳作。

腊月里更是有多重习俗,每个地方都各具特色。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腌腊肉;二十七,洗旧疾;

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祭先祖。

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更是我们小时候童谣一般的存在,耳熟能详。

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1)


每每到了腊月,就要开始忙起来了,为过年做准备。

购买年货,制作大年三十餐桌上的美食,打扫房子,祭拜先祖等等。

那时候物资短缺,经济紧张,很多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食物都是那个时候没有的,或者买不起的。

大年三十和正月出现在餐桌上的食材,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制作的。

鸡鸭鱼猪这些大荤食材都是自家养的,酒是自家酿的,还有一些蔬菜也是自家种的,只需要买少许蔬菜和零食,就是一个丰盛的新年大餐。

犹记得那时候年纪小,喜欢吃零嘴,但是日常生活中并不常吃,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解解馋。

隔壁叔叔家腊月的时候在家自己制作麻花,面粉揉成团,除了少许白糖什么都不加,搓成白条之后合股拧,然后用菜籽油炸透,成金黄色出锅。

香喷喷,金灿灿的,很是诱人。

我们几个小朋友,就扒着人家的灶台看完整个过程,然后叔叔就会给我们尝尝,尝完了还舍不得走,看着存放好的麻花,想着到时候来拜年不知道还有没有麻花可以吃,忧心得很。

自己家里面,则是会炸一些鸡蛋饼,油豆腐之类的食物,可以存放很久。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是特别勤快,守在灶台旁边打下手,给灶膛添火,目不转睛的看着母亲的每一个动作。

农村土鸡蛋和面粉加水搅拌均匀,再加点香葱,舀上半勺子放入油锅里,不过片刻,淡黄色的面糊就被新春的气息炸成了金黄色,漂浮在滚烫的热油上面。

须臾之后,翻个面儿,继续炸,直至变成一个两面金黄的胖娃娃,才捞出锅放凉。

我们总是不怕烫的第一个尝鲜,哪怕烫的龇牙咧嘴,也舍不得吐出口中难的的美食。

口中香喷喷,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2)


后续就是打扫屋子,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窗明几净之后就是个人卫生。

一直到现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七,我们家里人都会在这天洗头洗澡,除去身上的灰尘,和过去一年累积在心头的灰尘。

清水流过,带走所有的哀愁,只剩下新春的欢喜和期盼。

满足了口腹之欲之后,还不要忘记对先祖的祭拜。

不同于如今在店铺里直接买纸钱,那个时候为了表示诚意,各家各户都是直接买专用纸,然后在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由家里的男丁专门负责印制纸钱。

传闻这个时间段,阳气最足。

横成行,竖成排,一个一个的印制,不容出错。

而后,家里的长辈带着小辈,去先祖的坟前燃三柱香,烧纸钱,燃放鞭炮,磕头作揖。

长辈们则会一边烧纸钱,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保佑XXX读书进学,身体健康,步步高升......

等到除夕夜,一大家子会在正式吃饭前,准备好三碗白米饭,荤素各类菜品还有酒,在堂屋的香火神位面前摆放好,燃烧纸钱,请祖宗保佑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人聚齐了,燃放鞭炮,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顿异常丰盛的年夜饭,推杯换盏之间都是日常琐碎的事情,还有对来年的期盼,对子孙后辈的嘱咐和祝福。

吃饱喝足,大家一起围坐在火炉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笑笑闹闹,等到午夜十二点,会在家门口放一饼大大的鞭炮。

噼里啪啦的响声中,都是未来热烈的掌声。

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3)


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小朋友最期待的拜年环节了。

大年初一开始,每天在家吃过早饭后就开始走门串巷的出去拜年了。

不同于现在的口头拜年,那个时候年纪还小的我们,都是跪下来给长辈拜年的。

迎接的鞭炮响起,我们走进对方家里,扑通一声就跪下来。

“XX,拜年了,新年好!”

“好好好,快起来快起来!”

对方会端茶倒水,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零食,一般都是花生、瓜子、自己制作的干货,还有少许糖果。

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起身告辞的时候会收到一些小零食,关系更为亲近的亲戚会给红包,但大家都是推脱的。

那时经济条件不好,红包里少的话2块钱,多的不超过20块钱,但哪怕是1块钱,我们都很高兴。

因为那会成为自己的零花钱。

临走的时候,一把自家炒的南瓜子,一把自家晾晒的红薯干,一把自家种的花生,甚至一把说不上多干净的葡萄干,一个红鸡蛋,几颗糖果,一南德方便面或者白象方便面,几块散装的饼干……

这些都是我们装在童年口袋里,也是装在心里最深的新年记忆。

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4)


时代在发展,如今过年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追根究底,是年轻一辈越来越不重视过年的仪式感了。

对很多人来说,过年就是一个小长假,仅此而已。

以前很穷,条件有限,但大家都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创造过年的温馨氛围,无论是吃食、衣着、所处环境还是人际交往,所有人都诚心诚意,努力把这个年过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粗茶淡饭也能吃出珍馐美食的感觉。

但现在不一样了,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的便利,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且不论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得到改善,但就拜年一事来说,今时不同往日。

还记得从前大雪纷飞的年初,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相约一起去亲戚家拜年,个个穿的厚实无比,撑着雨伞,怀揣满腔热情和祝福,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被鹅毛大雪覆盖的山间小路上,满心欢喜,丝毫不在意这样恶劣的天气。

不仅不在意,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这样的天气里拜年,颇有几分诗情画意的浪漫。

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5)


如今,手机款式众多,电话,语音,视频,还有发红包的功能,这每一项都能作为大家不方便出门拜年的代替工具。

但论起不方便,无论是天气还是交通运输环境,从前都远甚现在,但实际上现在觉得不方便出门拜年的人,越来越多。

一段语音,一个视频,一个红包,一切都能搞定。

但细细想来,总少了几分人情味儿,而背后的年味儿,自然而然也就变淡了。

腊月没有了各种有趣的习俗,除夕夜没有了从前对一桌团圆饭的期待,春节期间没有了对拜年会面临小惊喜的憧憬......

想要什么都可以买,线下店铺买不到,还有线上商铺,甚至还有跨境电商,只要你愿意,大洋彼岸的商品都能送到你的面前。

方便固然是方便了,但为了图方便省事,什么都不想自己动手准备了。

一切都来得太容易简单,就会让人失去对这件事情的期待和憧憬,天长日久,甚至觉得这件事情可有可无。

甚至对于很多回家过年的人来说,春节期间恨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待在家里,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刷刷视频,追追剧,既不愿参与除夕夜的准备工作,也不想面对新春走亲戚拜年的局面。

从腊月底的新年准备,比如腌制腊鱼腊肉、炸制各种食物、大扫除、祭祖,上街购买春联、红灯笼等;到除夕夜的团圆饭准备,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再到正月的走亲访友拜年,每一个环节都不想参加,或者不积极参加,总想着一部手机全部搞定。

网上购物、网上发红包拜年、和网友聊天......

网络发达固然带来许多方便,但不能因为这些方便而简化了过年的仪式感和新鲜感,宁愿和虚拟的网络游戏为伴,也不愿意陪着爸妈走上街头购买新春的喜气;宁愿抢着可以忽略不计的红包也不原因陪爸妈聊聊天;宁愿和网络那头并不熟悉的人天南海北的聊着,也不愿意走出家门拜访亲朋好友,这样的年,怎么会有年味儿呢?

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维系年味儿呢?

你自己都不在乎过年这回事情了,又哪里来的“年味儿”呢?

从前之所以在条件有限、物资有限的情况下,依旧能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儿,就是因为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几乎都参与到了“年”这个节日中,积极准备,热情相待。

因为真心,所以真诚。

春节你能找回记忆中的年味吗(重温儿时的新年场景)(6)

但就在大家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不想回家过年的时候,另一边又特别热衷于过洋节,就比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等。

每到这种节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把这些节日过得热火朝天。

提前许久,营销广告、销售优惠政策铺天盖地,愣是把一个洋节日操办的比春节还热闹,各种周边商品更是走俏,甚至供不应求。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洋节,因为我并不懂它背后的节日意义和文化内涵,对我来说,如果单纯凑个热闹完全没有什么意思,不过就是一场购物狂欢罢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好好参详我们中国自己的节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用心感受节日的文化氛围,放下手机,关掉永远刷不完的视频。

走上街头,和家人,和朋友一起,身在其中,去真正正正的感受,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到了那时候,你会发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岁月长河中的瑰丽珍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它们无可取代,无可比拟。

如今已到而立之年,越发觉得回忆里的除夕春节记忆,弥足珍贵。

那些现在看起来廉价又普通的东西,甚至现在都不屑于碰的东西;那些长辈口中年复一年不改变的祝词和唠叨;那些现代人看起来甚至颇有几分封建色彩的习俗,都构成了我童年中最温馨浪漫的年。

历久弥深,永不敢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