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实践课的作用(厦门理工学院别样)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大学劳动实践课的作用(厦门理工学院别样)(1)

学生劳动创意作品“明理灯”(左)和“精工锤”(右)。厦门理工学院供图

“五一”这天,恰逢厦门理工学院2021级软件专业班级的学子集中开展为期两周的工程训练式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结合假期在劳动教育课内给他们布置了寓教于乐的“创客任务”:团队合作创作一个以橡皮筋作为动力、能自主运行的小车,并比赛看谁的作品跑得最远和撞到的矿泉水瓶更多。“五一”期间,学校工训中心并不打烊,同学们正卯足劲在学校开放的创客室“玩”得热火朝天,通过激光切割和3D打印等进行作品创作,以劳动实践的方式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五一劳动节。而这项任务只是该校工程训练式劳动教育中的一个环节。

厦门理工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工程训练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通过钳工、电焊、机床加工等工程训练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开展手工劳动与机器劳动,不仅获得工业基础制造的工艺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善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据了解,厦门理工学院文科类、理工科类和机械类专业分别开展为期一周、两周和四周的工程训练式劳动教育,实习内容既有传统机械加工,如车工、铣工、电焊、铸造、钳工等,也有现代新技术工艺如数字化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等。“学生在进入车间开展劳动前,先进行4节劳动教育理论与安全课,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中外劳动教育发展概况、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车间与实验室的相关实习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校工训中心主任曾海泉介绍说,借助课堂派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在线上进一步观看纪录片,感受家国情怀、工程伦理和工匠担当教育。

走进该校日常的工程训练式劳动教育课堂,经常会看到学子们身着迷彩服,一个个化身“焊武帝”,用铁艺焊接制造出花篮、手机支架等作品;或进入钳工车间,在一番挥汗如雨后,纯手工制造出独一无二的“酒起子”。看到自己创作的一件件手工“作品”,同学们内心充满成就感,有的会惊叹自己的劳动天赋,有的会自豪地称自己为“厂妹、厂弟”,一个个都沉浸在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中。在工程训练劳动课中,学生能听到关于新中国基础工业的创业史和历代工匠们的故事,能参与创意作品“明理灯”的创作,还有精益求精的标准化作品“精工锤”的制造,以及团队创客作品“橡皮筋动力小车竞赛”等等,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厦理工“明理精工”的校训。

参加过工程训练式劳动教育的2021级电子类1班叶朝芳同学表示,“整个劳动课程生动有趣,我们在劳动过程中提升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在充满书本课程的校园中感受到动手的快乐,还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厦门理工学院在工程训练劳动教育中,还依托专门建设的700余平方米的工程认知馆,通过丰富的模型和影音资料,科普常见工程技术内容和历史文化,重点开展工程师伦理道德教育。走进展馆,同学们在青藏铁路场景中,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在切尔诺贝利事故模型场景中,感受人类第一个七级核事故灾难的震撼,提醒自己牢记工程师伦理准则“应当将人们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案例模型,直观感受失败与成功的工程的不同影响。

“‘五一’期间,厦门理工学院工训中心继续开放相关场所,希望同学们在劳动训练中度过不一样的五一假期。”该校工训中心副主任吴新良表示,工训中心在工作日晚间和假期开放安全风险等级低的实验室,让创客协会的学生辅助管理,并配备有常用创客设备,如激光切割、3D打印、钳工工具等,给同学们创造一个在课外随时都能够动手实践的环境,同时布置有挑战度和创新性要求的创客任务,希望通过深入工程造物的劳动实践,让同学们在付出时间与汗水的同时,更深切感悟劳动价值观和工匠精神,收获更多成长体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