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

太平天国起事初期,民间搞不清楚“拜上帝”是怎样一回事,就传说是朱明后裔起兵反清复明。甚至以讹传讹,称洪秀全本来姓朱,为了笼络洪门才改姓洪。

洪秀全确实是反清,“复明”那就呵呵了,人家可是天父次子,凡间的帝皇又怎会瞧得上眼?

那么,以太平天国卷席东南数省,拥众近百万的规模,内里又有没有明朝宗室后人呢?

还真有!1855年底,太平天国西征期间,翼王石达开派军攻克江西万载,在城内挂出招贤榜,当地人朱衣点前来应募,这位朱衣点,据说是明朝靖江王后裔。

翼试进士,能文能武的朱衣点

明朝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是太祖朱元璋的侄孙,因此朱衣点并不是朱元璋直系后裔。靖江王在明朝诸王府中比较特殊,也像朱元璋的儿子一样排二十个字的班辈(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姓名的第三个字却不需要按五行偏旁排列。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1)

靖江王蜡像

朱衣点这名字虽然没有再按班辈来排,却不失为一个寓意颇佳的好名字,因为内里蕴含着一个典故:

传说北宋欧阳修主持贡院举试,每次批阅试卷,都感觉身后有朱衣人点头示意,凡点头认可的,都是合格的文章。后世就用“朱衣点头”“朱衣点额”来指科举中选或被考官看中。

朱衣点自幼读书,通经典,有文化,应征后被任命为万载县监军(万载县地方官,相当于清朝知县)。

按照当时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天王、东王、北王、翼王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考试。石达开在西征期间,依旧开科取士,参与者身份不限,朱衣点已经当了县官,仍然可以赴试,并且高中“翼试”进士,真是应了“朱衣点头”的吉兆。

朱衣点在第二年被提拔为将军,弃文从武,跟随胡以晄、韦志俊等高级将领在江西新喻、临江、新淦各地作战,后来负责镇守江西抚州。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2)

加入翼王大队,一路远征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天京城内天翻地覆。1857年6月2日,石达开不满洪秀全猜忌,借口“讲道理”率军从天京出走。当时石达开仍然有“通军主将”的身份,有权调动太平天国全军。翼王为了大局,只带走了自己的翼殿军队与石氏国宗,然而很多对天京,尤其是对天王不满的将士,纷纷自愿加入翼王大队,到9月份,石达开全军已达到六、七万人的规模。

翼王大军从安庆向江西出发,11月进驻抚州,朱衣点自愿引军追随,石达开也欣赏他的才干,翼试进士自此加入翼王大队。

翼王大军在赣、浙、闽、湘各省转战,围攻湖南宝庆府三月不克后撤围进入广西。1859年10月15日攻克广西庆远府(今广西宜山),在此驻军休整。朱衣点凭借从军作战的功劳,被任命为精忠大柱国,赐爵孝天豫。

远征之后的翼王军队新设置了大量官衔,官制、军制与太平天国中央并不一致。在爵位方面,所谓的义、安、福、燕、豫、侯天国六爵,石达开并不承认前三项,翼王军队也始终没有出现天京乱封爵的情况。整支远征大军,燕爵只有寥寥几位,豫爵都是独领一军的高级将领,朱衣点此时已经是翼王军中重要一员。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3)

石达开在庆远期间,曾于1860年春天与部下属僚一起游览城北名胜白龙洞,即兴吟诗一首,众属僚纷纷唱和,朱衣点也在其中。这一组诗被刻在白龙洞石壁之上,后来太平天国覆灭,文物典籍荡灭殆尽,白龙洞题壁与朱衣点之名因为地处偏僻有幸保存至今。

翼王题诗如下: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瑶空;

毁佛崇天道,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朱衣点敬和如下:

登临古峭壁,梵刹盘虚空;

佛灭余花鸟,诗敲振谷风。

从龙心已遂,逐鹿志尤雄;

指点东关外,长桥卧玉虹。

朱衣点写下“从龙心已遂,逐鹿志尤雄”的时候,不知内心真实想法如何。进入广西后,翼王军中部分人的信心开始动摇,纷纷率军离开,这些人为什么要脱离?朱衣点又能不能坚持下来呢?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4)

告别翼王,万里归朝

石达开率军离开天京之后,因为其威望以及军中地位,天京中央始终不敢说叛逃或者造反,只说是“远征”。但这支孤军离开天京越来越远,清军对其围追堵截,形势没有多大改观。石达开在出走后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来激励全体将士,军队没有多少凝聚力,只是凭着石达开的个人威望,见一步走一步。

进入广西后,清军越追越紧,地方团练坚壁清野,石达开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不少对天京还怀有忠心的部众,开始思考应不应该继续追随翼王,离心倾向由此滋生。石达开后来在《自述》中也说:“因伙众三江两湖人多,各有思归之念,不能管束,将大队撤回。”

从1860年开始,陆续有将领率队脱离石达开,这些队伍有些回归天京,有些自谋出路。其中最大的一股,就是右一旗大军略彭大顺,以及童容海、朱衣点、吉庆元等人所部。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5)

朱衣点等人为什么要离开?首先广西土地贫瘠,民团凶悍,四处袭击太平军。石达开于5月29日放弃庆远继续南下,因为军中粮食供应出现困难,朱衣点率2万人沿途筹粮,遭到各地团练截击。一万多人攻打当地村落,想不到连守村团练都打不过,被“轰毙数十人”,从中可见太平军战斗力的衰退。

彭大顺、朱衣点等人还寄望石达开可以转向四川,但眼见大军越来越深入广西腹地,越来越看不到希望的众人,终于下定决心脱离石达开,趁石达开占领武缘县时率大队离开,就也是所谓的“万里归朝”,众人公推最具威望的彭大顺为首领。

这支东归大军,号称二十万,真实数量肯定没有那么多,估计在几万人上下。一路上与清军鏖战,突破层层封锁。进入福建后,彭大顺战死,余部由童容海率领,历尽艰辛,终于在1861年9月,与忠王李秀成在江西铅山湖口会师。

洪秀全得知从翼王处有大军回归,自然非常高兴,特授予“扶朝天军”的番号,将领们也官升几级,朱衣点爵位升为孝天福,“扶朝天军”归属李秀成指挥。朱衣点此后与吉庆元一起隶属李秀成义子、忠二殿下李容发麾下,参与出兵浙江,进军上海,积功升为六爵中最高的孝天义。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6)

围攻常熟,兵败被杀

太平天国后期,以苏南苏州为核心的太平天国苏福省,是忠王李秀成的基本盘,原本驻有重兵防守。从1862年9月开始,为了救援天京,李秀成抽走了大批精锐部队。清江苏巡抚李鸿章趁机率领淮军及洋枪队“常胜军”,从上海方向反攻苏福省。

在这个节骨眼上,1863年1月17日,负责镇守常熟、昭文(当时昭文县与常熟县同城而治,下文统称常熟)的骆国忠叛变投清。

常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苏州北部门户,又靠近长江。一旦落入清兵之手,就等于打通了从上海到苏州的水上门户。骆国忠控制常熟后,立刻占领长江边上的要隘福山堡,接应从上海过来的淮军。

忠王李秀成得知常熟叛变,大吃一惊,马上率领慕王谭绍光、潮王黄子隆前往征伐,江阴、无锡等地太平军也前来助战,声势浩大。忠王大军直抵常熟城下,猛攻迎春门。李鸿章连忙调来常胜军与淮军,从福山登陆来援。

李秀成率领军队昼夜围攻,其中2月22日的攻势最为猛烈,忠王军队攻破虞山石城。谭绍光、陈炳文也攻破常熟大北门、西门营垒。常熟城内人心惶惶,一片混乱,眼见城破。但此时西线又告急,忠王被迫撤军,常熟战役功败垂成。

此时形势对太平军仍然有利,谭绍光率领朱衣点等人继续围城,福山堡被从江阴过来的太平军重新夺回,常熟成了一座孤城。淮军便将进攻重点放在福山之上。刘铭传、黄翼升、潘鼎新、张树珊等率淮军水陆师猛攻守卫福山的陈炳文部,淮军有战船助战,战况十分激烈,周边阵地多次易手,福山堡仍然岿然不动。

石达开为什么不北伐(文武双全的朱明后裔朱衣点)(7)

3月22日,因为浙东形势危急,原本从杭州过来的陈炳文率军回杭,常熟形势骤变。4月5日,淮军与常胜军终于在重炮连续轰击下,攻下福山堡要塞。

朱衣点一直率军包围常熟,在福山危急之际,围城太平军被迫分兵增援福山,守备更加空虚。骆国忠趁机派1000多人从城中杀出。4月6日拂晓,常熟叛军见福山火起,知道福山城破,遂大举杀出接应,朱衣点率军奋战,寡不敌众,最后兵败被俘,旋即被杀。谭绍光得知朱衣点被杀,福山又失陷,只得退兵撤围。

附:朱衣点被俘可见李鸿章于同治二年(1863)三月初十日的《奏报福山克复常昭解围情形折》里边提及“……董正明骁勇过人,生擒逆首孝天义朱衣点一名……”并没有其脱离战场返回苏州或者天京的记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