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

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1)

华佗的形象。不过似乎他本人对医生这个职业并不太认同和认可。

【导读】

华佗之死,是《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神医华佗因曹操疑心发作死于狱中,再一次将“奸绝”的形象无限放大。

史实中的华佗是怎么死的呢?他到底触犯了曹操的哪根敏感神经呢?其实由华佗之死,我们可以发现曹操“霸道丞相”的管理风格。

【正文】

华佗,死于曹操的疑心?

华佗之死,是在小说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当华佗提出要用斧头砍开头颅,取出风涎时,曹操大怒怀疑华佗要害他性命,于是将华佗投入了监狱,旬日之后就死于狱中。史实中的华佗是怎么死的呢?由此,就有了华佗死于曹操的疑心一说。

让我们走进历史,看一看华佗和曹操到底有着怎样的缘起缘灭。

首先,华佗是曹操的“小老乡”

华佗,是被列传的,在《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里边对华佗的身世,是这样记载的: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三国志》卷二十九《方技传-华佗传》中,对他的身世也是这样记载的: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呀!这和曹操是小老乡啊,这还真是,他们是老乡。无疑,他俩之间说着同样的方言。当提到故乡的风物、风俗或典故的时候,二人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保不齐七大姑八大姨的就论起了亲戚呢。我们知道曹操在晚年时,身边是有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谋臣为主的颍川集团;一个是功臣为主的沛谯集团,当然了以诸曹和夏侯为主。作为身边医官的人,还是自己小老乡,自然就会亲近比分,这对很恋旧的曹操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

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2)

华佗为曹操把脉诊病。这样的场景一度是两人的日常。

其次,华佗受曹操的召唤而来

通过《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华佗无论是养生(创立五禽戏)还是医病方面,都堪称神奇。《三国志》记载他是: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在他的列传中记载了不少医治疑难杂症的例子,无论是病症还是他医治的方法都堪称神奇。可见,华佗确实是很有本领和能力的人。也可以想见,他是很有脾气的。

如他的列传所载: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婉辟,皆不就。

无论是家乡的行政长官还是朝廷大员,我华佗就是不睬。一个很有脾气、很有个性的形象跃然纸上。可是对于曹操和华佗二人的缘起,却“画风突变”。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后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操积苦头风眩,佗针,随手而差。

可见面对曹操,华佗一改往日的傲娇,不仅经常跟随在左右,而且还屡屡解除了病痛。再加上二人是小老乡,恐怕此时曹操和华佗之间有了较他人更为亲近甚至信任的关系。

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3)

华佗与曹操,是三国故事中的“名场面”,不过,事实也许和故事很不一样!

再次,曹操杀华佗不是一怒之下的决定

既然这样,曹操为什么要杀华佗呢?其实双方都要为最后的极端结果负责的。

《后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操不从,竟杀之。

《三国志》中的记载更加详细和具有“画面感”: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验。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实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

两者比较,无疑《三国志》中的加载更为详尽。

由此可见,华佗之死华佗要负首要责任的。

首先,他在心态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通过史书,我们看到了华佗堪称神奇的手法、精湛的医术和药到病除的本领。然而,他本人并不以此为乐,甚至相反,充满了“耻”和“悔”这样非常负面的认知。这是心病,旁人谁都没有办法的。

其次,他在行为上表现得非常任性。华佗在心态上出现了偏差,继而上演了“我不想上班”的闹剧。华佗觉得自己很有本事,无论曹操怎么催促,他都不再回去上班。这确实有些任性了,假使他把自己的心态如实汇报给曹操,就算最后还要回去上班,相信宽慰和引导是少不了的。可是华佗太任性了!

再次,他一再撒谎就像个小孩子。他很想家,这是一个好男人和好丈夫的属性,值得称许。但是接下来的行为就让人不敢苟同了。他撒谎了!曹操几次来书,他都以撒谎的方式来应对。“纸包不住火”,最后真相遮掩不住。于是,华佗就收到了催命符。

华佗,的确要负首要责任。

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4)

这样的说法,既冤枉了曹操,也有损华佗的形象。

华佗,到底哪里触怒了曹操?

由于华佗的任性而为,曹操被彻底激怒,最后干脆以“鼠辈”这个非常负面的形象来称呼他的小老乡。那华佗到底哪里触怒了曹操呢?是心态?还是“我不想上班”?还是他的一再撒谎?其实这要从曹操的领导风格说起。

曹操,作为上级的曹操,首要风格是严厉,甚至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

《三国志‧何夔传》记载这样一件事。

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

曹操很严厉,如果不满意,下属往往挨板子。吓得何夔上班都是抱着赴死的心态,常常带着毒药。曹操,的确不是和颜悦色的上级,相反还有几分“霸道总裁”的属性。

曹操之严厉,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曹操生性节俭,不好华丽。《魏晋世语》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曹植之妻崔氏(崔琰侄女)就因穿着过于华丽的衣服违反了禁令,回家后就被曹操赐死了。看来曹操把“霸道总裁”的属性还带进了家里。

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5)

曹操,有很强的霸道总裁的属性。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其子曹丕颁布的政令中能感受到曹操“霸道总裁”的属性。曹丕执政后的第二年,就有三道诏书以此相关。黄初二年(221年)颁布的《日食勿劾太尉诏》,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日食勿劾太尉诏》为例:

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可见此诏禁止弹劾三公,即股肱之臣,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后面两份诏书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我们可以理解,曹丕要改变的正是曹操所遗留的。曹操对待下属,的确够霸道。

华佗任性还一再欺骗领导,这恰恰是“霸道总裁”所不能忍受的,华佗,死的真不冤。

华佗之死,损失的到底是谁?

曹操当年为什么要处死华佗(华佗之死解析难道真的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吗)(6)

华佗之死,说到底损失的是我们!

首先,损失的是他自己。华佗之死属横死,遭遇此等终极厄运,损失的首先是他自己。但是又不仅仅是他自己。

其次损失的是曹操。如史书所载,华佗死后不久,曹操就感受到了“霸道总裁之怒”所带来的沉重代价。

《三国志》记载: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源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可以看到面对华佗之死,曹操的心态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最后是大痛大悟。刚开始,曹操还是沉浸在怒气之中,侧面也能反映出华佗到底把曹操气到了什么程度,还认为华佗在养病自重。相信此刻的曹操一定想起了之前华佗所说的“此近难济”。这说明曹操对华佗的人品和职业操守产生了严重质疑。可是华佗是“以医为耻”,压根就不想干这个工作。显然盛怒之下,曹操面对华佗的心态还是没有摆正。人死,仍然没有打消他的怒气。看来,“霸道总裁”真的不能招惹的,一旦发怒,实难平复啊!

可是后来随着爱子的离世,曹操终于大痛大悟了。仓舒是谁?是曹冲啊!这可是曹操的爱子。曹操就曾经对曹丕说过,如果仓舒还在世,继承人是轮不到你的。曹操对曹冲的偏爱可见一般。面对爱子的痛苦离世,曹操才感受到了悔意。此刻,他也一定想起了当初荀彧对他的规劝。

最终损失的是我们。关于华佗之死,《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记载了华佗在狱中的遭遇。

《后汉书》记载: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

同时,《三国志》和《后汉书》也都记载了华佗的两名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二人善养生。吴普和“五禽戏”联系在一起。樊阿善针术,而且对食疗很有琢磨。不过,二人之后再传于何人,就无记载了。更大的可能性是就此失传了。《三国志》中的记载与此相同,可见承载着华佗医病绝技的书就此失传了,损失的当然是世人,其实更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从《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华佗医病的案例很多都是怪病、奇症,有些症状放到科技昌明的今天也怕是不好医治的。华佗能治愈,当然属于绝技。这对后人来说,是能护佑生命的无价之宝。

损失的真的是我们!这或许就是任性的代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