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

电影《盲流感》该片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改编自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获奖作品,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失明症漫记》。

影片讲述了一个陷入致盲病毒的城市,导火线从一名司机点燃,突然失明后,他得到了一个人的善意帮助,这条线继续燃烧下去,整个城市的失明就这样开始了。所有的致盲者都被关进了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而这个隔离区,仿佛也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影片主要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脆弱的恐惧心理,故事较为吸引眼球,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堕落的影片。它没有炫目的视觉效果,没有高超的特技。但观看后,其震撼力的表现却直达内心深处。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解读此片,我想很难深刻领会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故事内容、镜头语言的呈现、事物的隐喻”这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深度层次的解读:

  • 故事内容:致盲病毒为引,隔离所为社会的缩影上演世间百态
  • 镜头语言的呈现:影像制造“失明”的感受,音乐音效辅助渲染推动情节的发展
  • 事物的隐喻:致盲病毒、未盲的女主等事物都极具深刻的象征含义,值得深思

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1)

01、从故事内容来分析:盲病毒感染者被隔离,隔离场所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大家都“盲”的情况下,世间百态轮番上演

电影全片围绕一种传染性病毒展开,影片开篇讲述了第一个罹患盲流感的人,是一个准备开车离开的日本男子,他因突然失明看不清眼前的事物,造成交通堵塞。一个看似好心的路人主动提出载他回家,却在半路踹他下车,开车扬长而去。随后以日本男人为中心,和他接触过的偷车贼,妻子和眼科医生,以及与他一起就医的病人们,也都纷纷感染上了这种病症。

影片伊始,随着盲流感病毒的蔓延,专家医生束手无策,政府组织开始对患者强制执行隔离措施,恐惧的气氛笼罩在每一个被隔离者的身上,人性的弱点也在暗处滋生。

导演将一群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安置于随时面临饥饿、死亡的极端环境中,这群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的人,在被隔离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抉择,芸芸众生聚集于此,世间百态在末日背景下轮番上演。

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2)

比如,刚开始隔离区的人还比较少的时候。大家的生活基本上井然有序,还保留着原有的社会规范和世俗的道德原则。人性的黑暗面渐渐显露,随着隔离区的人增多,各种问题浮出水面。小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大到发生偷盗、暴力、性侵等。

影片中对于女主这个唯一能看见事物的人物的形象的塑造更是让我非常印象深刻。影片伊始女主能看见事物,因为对男主的爱,谎称失明住进隔离区,是一个非常温情充满爱的形象。女主努力维持最初的隔离区的秩序;在隔离区人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秩序开始混乱,他们无法看清彼此面容,也互不相识,却因为饥饿、欲望而互噬。其中以三号病房为代表,他垄断了食物,要求以钱财来换取,后来甚至要求以女人来交换食物

影片中,女主是个彻底被排除在外的人。她只能旁观这崩溃的人性,想要维持公序良俗,却束手无策。她明白极端环境下,人们终将暴露出自私懦弱的一面。失明成了抛弃文明的借口,人类世界的奔溃在所难免。女主的理性要求她理解这个世界,可心灵的伤害却无法抚平。

除此之外,导演也关注到其他人物的心理动态和性格转变。在饥饿、死亡这种极端环境中,人性的善恶都会被激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一样的抉择和改变。透过此片,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观众,既会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会更珍惜现实的生活。

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3)

02、镜头语言的呈现:用影像制造“失明”感受、用音乐音效辅助剧情渲染情绪。

①音乐音效的应用辅助剧情强化渲染情绪,给观众呈现双倍的感染力。

音乐音效就是辅助剧情渲染情绪的最佳“道具”。影片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声音是每出现新的传染者就发出“叮叮”声,在未交代出具体情况下,是给观众先入为主的概念,明白此声所寓意的是事情的变化,减少了叙事上的重复和复杂。再在情绪的带动上讲,电影最为挑战现实道德底线的情节——女性以肉体换取生存食粮,悲剧性内容配合欢快音乐等于戏谑效果,给予观众的感染力是呈双倍的,这也是一种扎深观众印象的精确方法。

②镜头画面极为细腻,用影像制造“失明”的感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导演费尔南德·梅里尔斯用影像制造“失明”的感受,大量过度曝光的画面呈现的“白茫茫”的影像,给人一种“失明”的感受,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茫然的状态。这是由画面出发的,跳脱出情节对电影内部构建的再塑造,更直接的给观众传递出电影的代入感。

影片运用大量冷色调,还有大量对玻璃,反光物体的特写拍摄,突出刻画了人物在饥饿、死亡环境里的挣扎。

镜头常在脸部以下,或是隔着阻碍物拍摄,给观众带来阻碍感,画面不对称,仅有的对称画面还是在正中间被切分开的,基本不把正常人习惯的关注点放在画面中心。后期对狭窄走廊,铁窗的拍摄,包括隔着窗户或用铁门将人物定格在框中,更是体现了一种禁闭感。

这种奇怪的拍摄和表现手法,让我们感到苦恼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盲人”的不适感,照应了电影的主题。导演通过众生百态勾勒出人性最原始的模样。在盲病毒席卷世界这种极端环境下,人的多面性暴露出来,善良温暖或者狭隘自私,导演并未对人性的善恶直接作出评价,只是将其真实模样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直击真实复杂的人性。

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4)

03、事物的隐喻:致盲病毒、唯一未失明的女主等事物都极具深刻的象征含义,值得品味

①致盲病毒创意独特,人物眼睛的“盲”只是表象,“道德失明”才是真正的内核

悄无声息的致盲病毒不过是一副“药引子”,当人类的“选择性忽视”酿成恶果,当“非礼勿视”成为了“自然选择”,与视觉同时失去还有秩序、尊严、道德、文明。

道德文明的丧失,做人该有的尊严、道德、荣辱观,被一一剥离,破坏公共秩序,不按规范行事,人们自己将自己生存的环境变成了修罗的炼狱场。

影片起初,成为盲人的患者还很自觉,按照文明社会的规范行事,谨慎小心的维持着公共秩序。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病患进入,被挤得满满当当的隔离点,逐渐沦落为“绝对自由”的法外之地。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偷盗、暴力等等,人们不仅是眼盲,道德也开始失明。

而在现实中,这种“盲流感”也时时存在。千千万万的人类在“环境污染”面前选择变“瞎”,千千万万的人类在“保护物种”面前选择变“瞎”,而这样的“瞎”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是物种越来越稀少,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在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5)

②唯一未失明的女主,是黑暗里的微光,是文明的象征

《奇葩说》里熊浩说:“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盲流感》中的女主角就是这缕微光。在一群盲人面前,她是唯一看得见东西的人,在无视规则,自私自利的患者之中,她是唯一的“光明”是文明的象征。从有私心的普通人,到试图构建秩序、挽回危局的天使,再到对人性彻底失望的“盲人”,女主就是观众的那双“眼”,带观众亲历全程。

为了照顾失明的丈夫,她假装自己失明了,顺利混入隔离区,这是善良;保守自己能看见这个秘密的同时,她担起了维持秩序、帮助他人的责任,这是奉献;在三号病房的死亡威胁之下,她不得不充当被蹂躏的“志愿者”,这是牺牲。

她想救丈夫、救病友、救所有人,想建立正常的文明秩序,却连自身都难保。逆来顺受换来无尽的羞辱,当最后的理性消耗殆尽,这个隔离点中最后的“文明人”动了杀机。带着丈夫和一群患难病友离开层层设防的隔离区,才发现军队早已撤走,世界早已进入末世。在所有人都看不见的世界里,拥有“上帝视角”般的女主是唯一的微光。

盲流感观后感英文版(镜头语言的呈现)(6)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展示致盲病毒的电影,其中也展示了人性复杂性的一面,值得我们去深思。如果我们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该片,实在过于局限。因此,本文就从三个角度,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地展示了该片的独特魅力。

电影结尾致盲病毒开始消失,人们渐渐恢复光明。人还是那些人,可是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人生吗?人性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道德和良心犹如一段蜡烛,总有燃灭的那一天。劫难过后,无人生还,堕落之后,唯有重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