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应该如何修行悟道(普通人应该如何修行悟道)

普通人应该如何修行悟道(普通人应该如何修行悟道)(1)

前言

本文是对上篇《什么是三才之道》的补充,所谓“普通人”,意指那些“不知有道”的人,并非是分出高低贵贱。

正文

“悟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欲”。要想进入无欲之境界,就必须从培养自己的品德入手。因为人欲往往与名利色直接相关联,所以,也只能做到“存欲不灭欲,寡欲不纵欲”“寡欲”就是人所能及的最佳状态。要想寡欲就必须淡化自己的名利色心,否则是难以寡欲的。

这是以修人的道德,去符合天之道德。故而宇宙观就决定了人生观,人生观又决定了处世为人的方法。

修品德又称为“外修”,外修是为“内修”打基础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进入去伪修真的深层领域,否则就是欺心自误,那是不能真正得道的。

因此,修道者首先强调的就是修品德,若无高尚的品德为基础,就难以窥见“道”之门庭,更无法登堂入室。那是由于自己没有构筑阶梯的缘故。

所以修品德并非为了装饰门面,而是自我筑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自始至终的必修课,来不得半点虚假。

修行之道与处世之道不同,前者是在治本,后者是在治末;前者称为“隐学”,后者称为“显学”。前者是出世脱俗,后者是入世为俗;治本是为了末的久存,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出世必基于入世,入世又不能等同于世俗,而是植根于世俗又要超脱世俗。

就像莲虽植根于淤泥但却不同于淤泥,而是要在淤泥中汲取营养才能超脱出淤泥,虽出淤泥而不染。但是莲又不能因自己有别于淤泥而拨离淤泥,这就是出世与入世的相互依赖关系。

世间不会有真正的世外桃源,若为了出世就去寻求世间的绝对静地,那就是自寻烦恼,静地只存在于自己的心底世界中,寡欲即是静地。

大隐于市,小隐于野”,这就是古代修道者对出世人世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所以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修道,就是以天道的无为无极为标准,使自己的人道逐渐地趋近于天道,以获得与天道尽量长久的共处,但却不是绝对的等同于天道或与天道永恒共存。否则就会走向反面而使自己步入极端。

“道”是宇宙的本原,人是从这本原上所萌生的个体现象,现象与本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距离,所以个体才在本原的统御下呈现出运动变化的活力。倘若使个体等同于本原的话,个体的活力以及本体形态将不复存在。

因此,人们只能认识真理并以真理为标准去趋近真理,但却不能强求绝对的等同于真理,否则就会导致相反的谬识。

这就如同海浪放低波峰的高度是为了延长波长,以获得与海平面的更长久相处,而海浪仍未失去自己本身的活力。如果海浪完全地等同于水平了,那么它的个体活力也就消失无存了。

这个规律普遍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而修行悟道者更须妥善地把握这个限度。

凡是现象界的事物,都是在道的统御下由此及彼的发展过程。所有事物都必然有始有终,任何事物也不可能永恒不变不灭,但却存在着长久与短暂的差别。

凡是与道之规律邻近的就能长久,凡是与道的规律疏远的就短暂,而修道者的目的就是使这渐渐疏远的距离再拉近,以期获得与天道的更久共处。

所以修道者就是在逆常规行事,从而修出超出常规认知的种种生命特性。这并非迷信,而是“隐学〞的内在表现。宇宙是深奥的,现代科学并未真正进入这个深层领域。

虽然现代西方哲学新派系层出不穷,哲学概念也累有新见,然而它们都无非是显学领域的一朵朵新奇的浪花而已。无论它们如何新奇,但却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并没能真正揭示宇宙的本原。

而中国道家传统的道德观,虽然已显得那样的古老,但它的光辉却似乎永不衰减,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反而愈加显得光辉璀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