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下神坛的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厄年跌落神坛

由于造假丑闻涉事公司都是从事零部件生产的大企业,产品应用范围广泛,随着调查的深入,造假风波还可能波及使用相关产品的日本汽车、新干线等多种产业,“日本制造”跌落神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跌下神坛的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厄年跌落神坛?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跌下神坛的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厄年跌落神坛

跌下神坛的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厄年跌落神坛

由于造假丑闻涉事公司都是从事零部件生产的大企业,产品应用范围广泛,随着调查的深入,造假风波还可能波及使用相关产品的日本汽车、新干线等多种产业,“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文/李若愚

类似于中国的“本命年”,日语中也有“厄年”的说法。对于曾被奉为神话的“日本制造”来说,2017年大概就是其“厄年”。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公司神户制钢所被曝出有组织地篡改产品数据,并且该行为已经持续了10年时间;11月24日,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下属子公司同样被曝出在产品数据上长期作假;11月28日,日本最大纤维化学生产企业东丽公司也公开坦承其子公司存在篡改产品强度质检数据问题……

造假丑闻集中爆发

实际上,就算没有受到零部件制造商造假丑闻的牵连,日本汽车产业也已陷入信任危机。

2017年9月,日产汽车雇用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负责车辆质检工作被曝光。令外界大跌眼镜的是,日产汽车虽然在10月2日召开记者会,由社长西川广人亲自向外界道歉并做出整改承诺,然而到10月19日,进一步的消息证实,其使用无证人员从事质检工作的行为至少持续到了当月11日,也就是说,西川社长的整改承诺实际上并未完全兑现。

与零部件生产行业类似,汽车生产商的问题同样并非个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产汽车风波尚未平息,斯巴鲁汽车又在10月27日紧急召开发布会,该公司社长吉永泰之承认,“过去4年中,平均每个月都有8名尚处于实习阶段的无证人员对即将出厂的汽车进行最终质检。而相关制度已经持续了30年。”

一系列丑闻的集中爆发,令“日本制造”的神话经受巨大打击,摇摇欲坠。

传统商业伦理崩塌

“日本制造”的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传统的商业伦理。

《日本经济新闻》对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经验总结如下:在过去,如果对产品质量的实际要求为50的话,那么生产厂家就会以100为基准向零部件供应商下单,而零部件供应商也会考虑到生产厂家的需求自动加码,这样在向材料供应商订货的时候质量要求就会进一步提高到200……

像这样,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相关企业相互从对方的立场考虑,精益求精构筑起高度的信赖关系。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诚”成为了“日本制造”的品质保证。

正因如此,日本政府也高度信任国内企业的信誉以及行业的自律能力,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国家监管的不足。然而,来源于日本传统文化的自律在资本的同化作用面前,已经不堪重负。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5%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法律。在资本大潮的冲击下,日本企业间的信赖关系早已被打破。

由于日本企业有自主提高标准的习惯,所以现在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在丑闻曝光后,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内部人员甚至还夸口:“即便造假,我们的产品质量仍是世界顶级。”

这反而是本次事件的问题所在。造假事件意味着日本企业间的传统信赖链条断裂。前人之所以自主提高标准,并非是为了让后世任意篡改。毫无反省之意的吹嘘,只能被解读为子孙后代对前人遗产的滥用。

这也暴露出日本传统企业文化对“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的资本法则的适应不足。在表面上希望坚守传统,但内部又希望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首鼠两端造成的企业结构扭曲,是一些日本企业在全球化大潮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断尾求生导致恶性循环

其实,除了产品数据的造假,日本企业还被曝光过另一类造假,那就是经营业绩上的造假。

2011年11月,奥林巴斯曾发表公告承认,在过去20多年中,通过在系列收购案中向咨询公司支付高额费用掩盖其亏损;2015年4月,日本媒体披露,东芝公司为“提高表面上的当期利润”涉嫌持续违规操作会计业务。

业绩造假希望掩盖的正是日本企业体质虚弱的现状,然而造假对企业来说只是维持繁荣假象的毒品,完全无助于改变真实情况。

继白色家电、电视等产业被出售后,为了抹平账面上的赤字,东芝2017年又传出将要出售包括半导体在内的核心业务。早在2016年,同样曾是“日本制造”门面的夏普就已被鸿海集团收购。东芝的业绩造假只是进一步表明,日本企业的管理机制比其产品更先被拽下了神坛。

一旦企业管理机制出现问题,企业为了断尾求生,可能选择铤而走险的造假道路,其花在产品上的心思必然也会有所下降,这很可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对日本制造来说,“神话”破灭并不可怕。在挤出虚假的水分后,如何正视现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完全靠企业自律来支撑的质检机制将很难重现往日辉煌,由政府出面,弥补过度信任带来的监管漏洞,应该也是2017年“日本制造”信誉危机的解决之道。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日本制造”神话的破灭,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审视自我消费观的契机。相比笃信特定国家品牌的盲目态度,重新认识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制造”,从质量出发做到货比三家,才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消费者的应有姿态。

(作者李若愚系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系河南大学副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