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给一位文学青年的信(在剑桥寻访徐志摩的诗碑)

作家杨猛居伦敦三年,以中国人的视角另眼看英国,近日,杨猛的《伦敦的25封来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徐志摩给一位文学青年的信(在剑桥寻访徐志摩的诗碑)(1)

《伦敦的25封来信》记录了非虚构写作者杨猛对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所思所悟,特别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反观自身、反求诸己。书中涉及英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记录了被主流叙事遗忘的一战华工,也写了那些在今日英国“宁愿受苦也沉默”的华人群体;杨猛写在英国追逐精英教育的中国人家庭,这是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的焦虑情绪的延续;也写几个经历迥异的华人故事,讲述身处异国的他们如何给“中国人”的标签赋予新的定义;他还记录了那些引起英国社会震动的事件,探究英国社会如何与历史和解,面向未来。

杨猛,资深记者,非虚构作家。曾两次入围“开发亚洲新闻奖”,2010年荣获日本举办的“开发亚洲新闻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中外对话”和英国《卫报》主办的“最佳环境报道奖”。从1995年起开始记者工作,迄今为止,专注非虚构写作。

杨猛希望借助这些异乡故事,去审视中国人背负的文化烙印,反思我们的文化视野是否限制了进一步成长。这种文化格局如何定义了中国人跟世界的关系?反过来又如何塑造了今时今日的中国人形象?他山之石以攻玉,他乡故事以观吾土吾民。

以下这段文字摘自《伦敦的25封来信》,书写作者在剑桥寻访徐志摩诗碑的过程。

在剑桥追寻诗和远方

国王学院。这里是重头戏。午后,大批的中国游客集合到国王学院门前的广场。国王学院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教堂,穹顶高达二十四米,支撑跨度十二米,令英国人骄傲的是,这种高难度的建筑完成于1515年。不过最吸引中国人的却是教堂不远处的一块石头,那上面刻着中国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著名诗句。

徐志摩给一位文学青年的信(在剑桥寻访徐志摩的诗碑)(2)

我向路边卖纪念品的商贩打听,起初担心英国人不熟悉徐志摩,于是很委婉地开口说:“请问,有一位中国诗人,为了纪念他……”“你是找那块石头吧?”不待我们说完,商贩就热情地指给我们国王学院的后门,并开玩笑说,“如果你告诉门卫,那个诗人是你的叔叔,没准他会免费放你进去。”免费当然是不可能的。剑桥很多学院都是收费参观的。据说发现中国游客不愿意花钱去参观教堂,国王学院就把这块石头圈进了收费区域。

在门口,我遇到一个青岛来的家庭,丈夫和妻子正在商量花9英镑门票钱看一块石头值不值。这也是我的疑问。

“合人民币80多块呢。”妻子说。

丈夫有些不甘心:“来都来了。”

妻子说:“你知道徐志摩是谁吗?!”

“不就是诗人吗!飞机失事完蛋的那个。”

“不要乱讲。”妻子表示质疑。

丈夫掏出手机上网查,然后兴奋地回应:“就是飞机摔死的嘛!很惨的一个人。”

最后,他们决定不花9英镑去看那个很惨的诗人。我觉得他们很明智。

进入国王学院,遇到的中国游客都在相互打听:徐志摩的石头在哪里?石头潜伏在通往后门的小路边,看上去很普通,上面刻着两行诗,还是钢笔字体,也没署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的这几句诗传播甚广,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了剑桥很浪漫的印象。中国游客追捧剑河撑篙的原因,也是因为《再别康桥》写过“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国游客在石头前拍照,也并没有表现得特别狂热,毕竟徐志摩是过去年代的诗人,诗歌只是小众文化。

“为什么徐志摩这么有名?”一位女士问她的同伴。

“就是比较有才华。” 同伴想了一会儿补充说,“还有他跟陆小曼的事情。”

私生活和情诗都是很好的传播话题,徐志摩的石头印证了这点。

有个游客告诉我:“剑桥用中文刻石头,代表了对于中国人的尊敬和认可。”

剑桥大学培养了近百名诺贝尔奖得主、十几位英国首相、许多国家总统。徐志摩并非剑桥的著名人物。他不是剑桥的正式生,只在1922年在剑桥游学不足一年,按照他的话,就是“每天忙着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尝油烤饼、看闲书”,跟今天的观光客正在做的事情没什么两样。在庄重的国王学院,有这么一块刻着中国字的石头有点儿奇怪,它似乎专门为满足中国人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而特意设立。

我检索到《钱江在线》2012年10月23日的一则报道,采访了访问杭州的剑桥教授麦克法兰。正是麦克法兰促成在剑桥为徐志摩立碑石,而原因“主要考虑到可以吸引中国游客,可以给学校赚点钱”——我觉得英国人很聪明。

(燕都融媒体记者 宋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