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汪家小仙女(乐平界首村看戏记)

乐平汪家小仙女(乐平界首村看戏记)(1)

乐平汪家小仙女(乐平界首村看戏记)(2)

乐平汪家小仙女(乐平界首村看戏记)(3)

乐平汪家小仙女(乐平界首村看戏记)(4)

乐平人历来有做戏的传统,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端午,或是婚丧嫁娶等喜庆的日子,村民都会请来戏班唱戏,在乐平城乡,几乎村村都有戏台,经常有戏看。

在村中,那些在外面发了财的老板,或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一个这样的传统,就是回馈乡亲,请来戏班,包几台戏给乡亲们看,对家乡也是一种回报,对父老乡亲,也是一种慰问,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上午,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吕哥先生,为了报答父老乡亲,花1200元包场,请乡亲看戏,并且,也把我们这些同行,也一同邀去欣赏。

吕哥的家乡在乐平界首村,离景德镇市区30来里路。我们一行七、八人,驱车前往该村,一路上心情十分的愉快。

说到看戏,那是小时候的事了,我的家乡在吉安吉水县的农村,那个时候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匮乏。难得看一场真人演的戏,大部分是公社放影队放的电影,在我们吉安,戏曲一般以采茶戏为主,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还看过一场戏,戏名叫《孙成打酒》。

再小一点的时候,看过的戏就不知道了什么名字了,反正就是凑凑热闹,也看不懂,只听得依依呀呀的唱,也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更不懂意思,我们小孩就喜欢看武戏,打来打去,觉得好玩。

现在,在我的吉水老家,己经几十年都没看过戏了,原先,稍微大点的村庄,都会组织草台班子,在农闲的时候唱唱戏,现在,这一场景看不到了,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变迁吧!

车行30分钟左右,界首村到了,进入村中不多久,就听到前面人声鼎沸,有小贩的叫卖声,有学生的呼喊声,很是热闹,我以为到了一所学校,但走过去一看,是该村祠堂所在地,演戏就在里面进行。

这时候,戏还没开演,但是人陆陆续续都赶到了,祠堂里面人渐渐多了起来,我仔细看了看祠堂的构造,这个祠堂也很普通,但也有些年头了,面积有好几百个平方,可容纳八九百人看戏,戏台就设在祠堂的大门口。

在赣东北,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祠堂,而且祠堂的设计,都是戏台安排在大门口,里边才是祭祀祖宗的地方。

趁着戏还没开演,我就出去转转,看看这个村庄的大体样貌,这个村子也不大,房子建的也是错落有致吧,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那种,门前屋后都有很多空地,可以种些花草啊,菜啊等等,很有趣味。

在闲卿中,我了解到剧团请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黄梅戏剧团,据说也是一大家人吧,有儿子、女儿、媳妇、姑爷,是两到三户人家组成的一个戏班子。

好戏马上就要开场了,电子屏幕上打着一行字。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吕哥,包场的时间和日期,另外几天,是村中其他的老板请的,可能要接连演一个多礼拜,今天下午这一场属吕哥请。

看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连附近村庄的都赶到了,门口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常,祠堂里面挤满了人,连戏台两边的阶梯上都站满了小朋友,学生,从戏台前面往后面看。全是人脸。从后面往戏台上看,全是后脑勺,人特别多。

还好我们有东道主吕哥的安排,坐在居中的位置。视线特别的好,离戏台不远也不近,在这个位置看,是贵宾的待遇。

电子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安徽省安庆市黄梅剧团倾情演出,首先第一场戏,传统剧目”打猪草”,现在都是用电子屏做背景,立马高大上,我记得在以前,都是用布画的背景,要经常换场景,随着剧情的深入,经常要换背景,每场要换好长时间,现在就不用了,转换起来特别的快。

随着悠扬的锣鼓丝竹音乐响起,大戏拉开了帷幕,观众的嘈杂声也渐渐地平息了下来,一个个翘首以盼,十分期待,可见乐平人看戏的热情。

随着大幕的开启,舞台立马靓丽起来,各种灯光、音响、交织在一起,而且现在演员的着装与打扮,也时尚了许多,确实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又热闹、又喜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是如痴如醉,有时哈哈大笑,有时窃窃私语,议论剧情的发展。

这是一出传统戏目,名字叫《打猪草》,说的是男主人公金小毛与女主姚金花,一对青年男女,因为打猪草损坏农作物,而产生的矛盾分歧,并通过对歌的方式化解矛盾的故事。特别是里面有名的唱词:”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特别的优美动听,脍炙人口,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特别是在农业社会,对农业知识的普及也有很好的作用,剧情层层深入,对歌越来越精彩,首先从荞麦花,说到莲花,朝下的茄子花,朝东的葵花,节节高的芝麻花,一口钟的石榴花,最后说到老爷爷喜欢的卍字花。老奶奶喜欢纺棉花,等等。

最后才说到,小伙子喜欢的大红花,大姑娘喜爱一身花等等。一对青年男女懵懂的爱情,展现在人们面前,十分的唯美。

在农业社会中,这也是农民需要掌握的的一些基础知识,剧情特别的轻松诙谐,虽然剧情不长,但却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既有知识点,还有爱情在里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化解纠纷等等,确实是寓教于乐,娱乐大众的良好戏曲形式。也起到了教化的作用,这也是戏剧的最大功用。

包括很多戏曲都是如此,比方说《五女拜寿》,他讲的是个孝顺的故事。《天仙配》演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仙女与凡夫,以树为媒的恋爱的故事,也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黄梅戏剧目还有:《夫妻观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鸳鸯配》、《孟丽君》、《玉堂春》等等。

在乡村,祠堂的宗族观念,以及戏曲教化的功用,不可小觑,对于民风民俗,起到教化、感化等作用,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迷,现在乐平看戏的风俗还是热情不减,遍布各个乡村的戏台,完全说明这一问题。

老百姓是需要娱乐,也是需要优质的娱乐生活的,可以说,在乡村,戏剧的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时间的原因,接下来上演的《玉龙公子》没有继续看下去,但这已经足够了,在这场华丽的试听盛宴中,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谢谢吕哥!

大勇撰文,谢谢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