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与孙膑的兵法谁更厉害(孙武和孙膑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谁是孙子?谁才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学术界争论千年,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孙武与孙膑的兵法谁更厉害(孙武和孙膑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1)

《史书》中司马迁记载孙武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军事战略家,著有兵法13篇。

孙膑作为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的军师,在军事上展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而且他也有兵法著作传世。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成82篇,孙膑所著的《齐孙子》为89篇。司马迁和班固为何不同记载呢?

《孙膑兵法》,自《汉书艺文志》以后就不再见于著录,人们就开始孙武和孙膑的身份产生怀疑。

今天我们读的《孙子兵法》这本著作的作者到底是谁呢?是吴国的孙子还是齐国的孙子呢?

梁启超先生在有关先秦诸子论述中讲到:“谓孙武兵法13篇,乃战国人伪托,并可能是孙膑所为,要想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则需要更接近春秋战国时期实物证明。”

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书可能给出答案。

孙武与孙膑的兵法谁更厉害(孙武和孙膑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2)

1972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县城南一公里的银雀山,新建卫生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2座汉代古墓。

考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这2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座古墓长方形,直接在山钢岩上开凿而成。墓室长约3.14米,宽约2.26米,深度约3米,没有墓道。

考古人员将碎石和散土清理干净后把木椁顶层的盖板取出,映入眼帘的是在污水中散落着各种文物。

将积水一点点的往外舀出去,随葬品一点点的显露出来了。考古人员从混浊的泥水当中捞出来一堆黑乎乎的烂草片顺手放在墓坑外面。

这个时候省博物馆来的吴九龙来到现场,看到墓坑外面的烂草一样的东西注视良久。多年的考古经验告诉他这一段段深棕色的东西不像是烂草片啊!

于是他迅速捡起一片冲洗后仔细端详,一列文字显露出来,急忙又洗了几条竹片,他辨认出一行字“齐桓公问管子曰”。

吴九龙起初是惊叹后来激动地招呼其他工作人员说:“竹简,这是竹简。”

众人哗然,看似一堆烂草的东西竟然是竹简残片?又不由得惊喜,千辛万苦污水中捞出来的烂草片可能是竹简。

几个人急急忙忙的将散落一地的竹片如获珍宝似的捡起来,清洗干净竹片上泥土后更多的文字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孙武与孙膑的兵法谁更厉害(孙武和孙膑谁是孙子兵法的作者)(3)

其中有“晏子曰”“齐威王问孙子”等字样。大家伙决定暂停发掘工作,现场的情况向山东省博物馆领导汇报。

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得知详情后,认为银雀山出土的几千枚竹简好像不是零散的竹片,很可能是书籍。经过对竹简上文字的辨认像是兵法类的古籍。

于是山东省博物馆安排吴九龙携竹简进京。

竹简到北京后国家文物局特别重视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各路专家学者争分夺秒的对银雀山竹简进行恢复、识别、翻译、整理、誊写工作。

翻译的过程中,竹简上出现了齐威王问孙子,同时在另一片竹简上,还有吴王问孙子的字句。

大家欣喜万分,原来孙子是分别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孙子和战国时期齐国的孙子。

谁才是孙子?这个问题基本有了答案,两个不同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和孙膑都被称呼过孙子。

《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或许更接近历史的答案就在这些竹简上。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专家学者们不懈的努力翻译整理誊写出《孙子兵法》13篇和佚文4篇。

更加振奋人心的是又整理誊写出《孙膑兵法》16篇,这可是已经失传近1700多年。还整理出《六韬》等20篇著作。

从竹简中破译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确认了这两部典籍在西汉初年以广为流传的事实。

《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武,有了更加有力的佐证材料。

早在一千多年前曹操在为《孙子兵法》作注释时,曾明确指出“孙子者,齐人也,名武。”

山东银雀山的发掘意义重大,解开了学术界争论千年的历史谜团提供了有效的佐证。更加珍贵的当属《孙子兵法》的失传已久的《孙膑方法》的问世。

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掘和发展而不懈努力的专家学者们致敬!

选择兵书作为陪藏品的这位墓主人致敬!能陪葬这么多兵书想必是军事爱好者。

《孙子兵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比喻生动具体、气势不凡的一部中国现存zui早的兵书。

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孙膑兵法》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自强之法,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可贞部落

关注我的文章,温暖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材料:《孙子兵法》,百度百科,考古视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