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成了湿热体质(健康术语-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形体特征常表现为形体偏胖常见主要的表现为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或见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噪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脉多见滑数心理特征多是性格多急躁易怒平常患病容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证,或易患疮疖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突然成了湿热体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突然成了湿热体质(健康术语-湿热体质)

突然成了湿热体质

解读

湿热体质的形体特征常表现为形体偏胖。常见主要的表现为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或见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噪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量多,脉多见滑数。心理特征多是性格多急躁易怒。平常患病容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证,或易患疮疖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表现为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的气候较难适应。

应用领域

湿热体质状态的表现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体内环境就像这“桑拿天”,湿热氤氲,胶着难解,排泄不畅,内外环境都显得不洁静,其调养原则是清肝健脾、化湿清热,分消走泄。

(一)情志调摄

湿热体质者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为了避免七情过极,助火生热,加重体质偏颇的倾向,非常需要遵循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调摄。

1、加强心性修养、学会心理美容

中国文化有“养生莫若养性”的古训,心性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学会心理美容,就要提高文化修养。多学习一些道家和儒家一些文化典籍,增强文化底蕴和生命的内聚力。

2、掌握调摄不良情绪的方法

在调摄情志方面,应学习和掌握一些释放不良情绪科学方法。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不同方法,化解或释放不良情绪,舒缓情志,稳定心态,达到心理平衡。

3、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选择欣赏节奏比较和缓的音乐、读书、下棋、游泳等活动,使心情保持平和。湿热体质人耐冬不耐夏,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尤其是长夏季节应注意调整情绪变化,减少或避免烦躁情绪的发生。

(二)起居调养

湿热体质者需要高度重视起居方面的调理和保养,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天顺时,做好调养。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起居有常,生活规律,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居室环境宜清洁通风,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宜选择坐北朝南的房间居住。清爽舒服。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2、要改正不良嗜好,戒烟限酒

烟草为辛热秽浊之物,性热而质湿,易于生热助湿。久受烟毒可致肺胃不清。酒为熟谷之液,中医认为“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堪称湿热之最。助热生痰湿。嗜烟好酒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成因,必须力戒烟酒。

3、宜多进行户外活动

平时多选择一些室外活动,如散步、空气浴、森林浴等特别是在阳气生发的春夏季节,更应避免内热在体内的郁积。

4、重视长夏季节的护养

在湿热氤氲的环境中要注意防止湿热的侵袭。要不可过于贪凉,以免内热不得发散而郁于体内。

(三)饮食调养

湿热体质者,体内同时存在湿和热两种不同属性的邪气,既不能过食辛辣燥烈、大热大补,又不能多吃肥甘厚腻的食物。食养要点在于合理饮食,祛湿清热,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清肝利胆,避免湿热内蕴。

1、常用多用食物

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扁豆、绿豆、鸭肉、鲫鱼、鲤鱼、海带、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笋、莲藕、空心菜、萝卜、豆角、绿豆芽等。增加强碱性食物有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和胡萝卜等。

2,饮食禁忌

不宜过食生冷之品,如雪糕、冰淇淋、冷冻饮料等;少食甜食甜饮,少吃辛辣,少吃肥甘厚味,如烈酒、奶油、奶酪、肥肉、动物内脏、狗肉、鹿肉、羊肉、蟹黄、鱼子、巧克力、姜、葱、蒜和辣椒等;忌暴饮暴食、酗酒,克服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四)运动健身

湿热体质者常表现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多见于中青年身体健壮者。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按照不同季节和气候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锻炼。

1、春夏锻炼方法

湿热体质是以湿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中青年身体健壮者,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可以将健身力量练习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健身力量练习可在健身房教练指导下进行锻炼。湿热体质的人在运动时应当避开暑热环境,以免内伤脾胃,外助阳热之气。

2、春秋季节要进行野外锻炼

春季的踏青、放风筝等,可使人体气机调畅,水湿运化;秋高气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调理脾胃,清热化湿。亦可选择中长跑、爬山、各种球类运动等。在导引功法中,可练六字诀中的“呼”、“嘻”字诀,也有健脾清热利湿的功效。

(五)药饵保健

湿热体质的药饵保健从总体上讲,应选用具有清热化湿功效的药物,但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几个类型,湿热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异的状态,所以,用药可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1、常用药物

可选用祛湿清热类的药物,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苏梗、茅根、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芩、黄连、山栀、厚朴、葛根等。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物。

2、药饵方剂

应常备六一散、藿香正气水等,尤其是长夏季节更需注意清热去湿。

参考文献

1、《中医养生学》刘占文主编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

2、《中医未病学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王琦主编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