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殷婷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1)

1953年,省文工团分成话剧、歌舞、花鼓戏和管弦乐队四个团。在《张谦参军》中初露头角,又在《姑嫂忙》中显露编、导、演三面全能的钟宜淳,无疑是进入花鼓剧团的绝佳人选。于是,领导毫不犹豫地将她分到花鼓剧团。同时一块分来的,还有储声虹、张间、许在民、朱立奇、余谱成、梁器之、龚业珩、唐镜明、谭亦之、银汉光、蒋啸虎、詹仲堃、周贵南、李石健、肖新初、曹香秋、欧阳振砥共18人。这支18人组成的花鼓演出队就是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业内美誉他们为“十八罗汉”。

这支“十八罗汉”组成的新型的花鼓演出队为花鼓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相继吸收了有文化有知识的演职人员,他们用卓越的才华和见识,逐渐形成了省花鼓戏剧院的演出风格,并指引带领了当时的演出风尚。他们深厚的创作实力和文化底蕴,对省花鼓戏剧院的命运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这个团不同于由艺人组成的花鼓戏剧团。”钟宜淳侃侃道来:“解放前,花鼓戏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剧种,反映的大多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故事,解放后,花鼓戏从农村走向了城市。只有创造表现当前人民生活、斗争的现代戏曲,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我们团更是创作改编现代戏的先驱,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上我们是全省的一面鲜艳旗帜。”

《补锅》钟宜淳饰演刘大娘

钟宜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个“有心人”时刻不忘在生活中采撷闪亮的矿石。看书读报见着精彩的句子,赶紧摘录下来;聚会聊天听到生动的语言,马上记到本上。文人学士的吟诗作词、下市井里巷的俚语俗话、论坛网友的逗霸调侃,以及唐诗宋词,各类风格,各种口味,应有尽有。看到她密密麻麻工整娟秀的字迹和摞起厚厚的手抄本,我真为她的敬业精神而感动。钟宜淳就是这样,饥渴地、永不满足地收集、吸取着生活的营养。对于她来讲,不仅学校是课堂,生活更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大课堂,只要有心,处处可以学,时时可以学。向生活学习,没有终点,永不结业。

1965年,《补锅》参加中南地区文艺会演,被评为“全国上山下乡巡回演出优秀剧目”,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电影。在全国放映,名噪一时。从此,铜锣打响长城内外,补锅补遍大江南北。“在上海、南京、北京、杭州、武汉各大城市演出时,场场爆满,盛况空间。剧场门口,每晚都挤满了等富余票的观众。我们每到一处均受到当地领导的隆重接待。各地市县的剧团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学这两出戏,排练厅里常常是几十百把个蔡九哥和林十娘,几十百把个兰英、小聪和刘大娘在学戏,连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也来学演蔡九,那种火红的场景,可谓空前。”钟宜淳说到这,无限感慨:“那时候的花鼓戏波及全国,遍地开花。除了剧本好、演员演得好,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得益于领导对花鼓戏的重视和关心。省委书记周小舟为《两个党员》写前言,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为《牛多喜坐轿》的牛多喜定成分,宣传部佟部长和戈部长三天两头来排练厅抓质量,文化局局长胡青波、胡代炜、蒋燕、铁可等,经常亲临现场出谋划策,听我们对词、听我们练唱。领导们对每一个动作和台词提出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他们没有命令式的家长作风,而是平起平坐的朋友式的琢磨商量。那真是一个充满着团结友爱、干群合作、共同创造、甘苦共尝的快活岁月。”钟老师的声音渐渐地越来越轻,嘴角带着一丝笑容,望着远方,而我也陷入了那段美好的岁月。就这样,我们沉默了一小会,为了那曾经的美好。她经历过的,而我梦寐以求的。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2)

《补锅》电影版剧照

回顾64年的艺术人生,100多个角色,钟宜淳扮演的大多是二旦、彩旦和婆旦。她演的第一个花鼓戏《张谦参军》,扮演的是个老大娘。这个戏成功了,却也给她在表演上定了位。虽然以她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别的角色,但从此再也难以走出演老太婆的轨道。而在所有的大戏里,以婆旦为主角的戏是极少的,可哪一个演员不希望站在舞台的中央,作为主角接受观众目光的聚焦和洗礼呢?哪一个演员不希望拥有一部众星捧月般的戏,在艺术舞台上留下自己永难磨灭的光辉形象呢?“眼见青春流逝,而一些适合我的角色却轮不到我来演,我心里确实不是滋味。”钟宜淳坦言,“这是人之常情。可我只会短暂地,无声地,在内心进行自我斗争。我常以‘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爱心中的艺术,不爱艺术中的自我’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会很快地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而尽力地将我的每一个角色演好。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幕后有很多英雄,如灯、服、导、效和乐队等,他们奉献得还少吗?有的甚至一辈子默默无闻。基于这种思想,我释去了心上的重负,从而愉悦地投入角色的创作中去。”

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艺术、不计名利得失的态度,钟宜淳始终心胸坦荡,淡定从容。每接一个戏,无论饰演什么角色,无论戏份重轻,均是食之如饴,认真对待。《补锅》中的刘大娘、《姑嫂忙》中的嫂嫂、《小姑贤》中的恶婆婆、《讨学钱》中的陈大嫂、《牛多喜坐轿》中的柳叶嫂、《谢瑶环》中的武则天、《柯山红日》中的咖咯呷、《碧螺情》中的秃二婶、《送表妹》中的姑妈等等,个个活灵活现、精彩纷呈,在戏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令人难忘的一笔。著名音乐编配左希宾老师夸奖她,“不管什么角色,只要到了钟宜淳手里,她是从不放松的,一句唱腔,一句台词都没有一点浪费,没一点糟蹋,她总是将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 1983年,她在赴美演出的《刘海砍樵》中成功饰演“刘母”一角,获得这样的评价:“刘母的扮演者钟宜淳,早在1955年湖南省戏曲会演中获演员奖,擅长扮演二旦、老旦和现代中年妇女。做功细腻,表演人物性格鲜明,唱腔字正腔圆,富于花鼓戏特色,深受观众称道……”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3)

《南海长城》钟宜淳饰演阿螺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4)

《三里湾》钟宜淳饰演常有理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5)

《英雄列车》钟宜淳饰演列车长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6)

《柯山红日》钟宜淳饰演咖洛呷

花鼓戏钟宜淳(自是花中第一流)(7)

《谢瑶环》钟宜淳饰演武则天

她是一个难得的多面手。作为演员,在舞台上忙着塑造千人千面的人物,足迹走遍三湘四水,演遍大江南北。她把花鼓戏送到工厂农村、部队矿山、机关学校、异国他乡,甚至是朝鲜战场和对越南自卫反击前线。同时,她又作为编剧,辛勤耕耘跋涉在基层、剧坛。白天练完早功,晚上加班点灯熬油写剧本。一边随团演出,一边挤业余时间写作,超负荷地忙碌于两者之间却不知疲倦。

我很难想象,一个女子,是要有多么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怎样的决心和信仰,才能支撑着她这样不怕艰辛、无畏无惧地一路走来。面对生活和困难,始终乐观从容,用阳光般的笑容和信心,影响带动着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辉煌。

对此,钟宜淳说,“因为我始终牢记服务人民大众,我忠于我的观众。”正是基于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75年,当钟宜淳被任命为编导组组长,领导要求她全心全意专职“笔杆子”时,她最终选择了服从。“其实我根本不想摇笔杆子。”钟宜淳说,“虽然1952年创作了处女作《姑嫂忙》《四姐妹夸夫》,继而又与人合作写了《还牛》《两个党员》《年青一代》《救救她》等剧本,显露了我在编、导上的才能。但我心里最喜欢的还是唱唱跳跳。只要大筒一拉就喉咙发痒,只要看到舞台就浑身来劲。当看到一个个被观众喜爱的角色被别人替代时,心里真不是滋味。”那份对舞台的眷恋之情,让她柔肠百结。然而她追求的是心灵的净美和人品的完善,虽然非常渴望舞台,但总觉得自己不应该选择工作,只能让工作来选择自己,个人必须舍弃爱好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分配。于是,她不再心有他念,而是全身心地和陈芜、徐叔华、彭复光、汤师尧投入到大型现代戏《野鸭洲》的创作中。

为写好剧本,他们五人多次到省农机局采访,先后跑了湘潭、株洲、安乡等七个县,深入华阁、安仁、安武等17个农机站。“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那段时间,我的心常随着时代的脉搏跳跃,每天听到的想到的很多很多,我深感一出戏的好坏深浅是生活决定的,编造的东西不管多么华丽,都是平面枯燥的。只有生活才会让作品注入生命。”

一年的辛勤努力终于换来丰硕的果实。1976年《野鸭洲》首演,得到了当时省委书记张平化的肯定,并为全省农业学大寨五千多代表演出,引起极大的轰动。1977年,在工农兵座谈会上,给了此戏很高的评价:“《野鸭洲》是一颗闪光的卫星,是一枚重型炮弹,是一盘清新的鲜菜,摆脱了一整套的说教,有浓烈的生活气息……”1978年,该剧本在《人民戏剧》上发表,1981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未完待续)

《小姑贤》钟宜淳老师饰演姚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