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占领了哪里(中野攻占的这座小县城)

1948年淮海战役,比拼的并不只是双方的总兵力和决战意志。绝妙的战术安排往往能够直接使得战场局势发生巨大改变。正是当年在中野的创造性部署下,我军打下了一个小县城,起到了这种作用。怎么回事呢?我军中野专门派兵攻占了徐蚌铁路经过的宿县。这个小县城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却对于整个战局的演变极为重要,甚至是整个大战我军取胜的关键因素,接下来了解一下为何1948年的宿县是这样重要。

淮海战役占领了哪里(中野攻占的这座小县城)(1)

中野攻占宿县

首先,攻占宿县,中野配合了华野歼黄作战。黄就是黄百韬的7兵团。当年黄百韬尽管人数处于劣势,但是其核心25军很能打,7兵团更是有5个军之多,配置达到了国军主力兵团的级别,而大多国军官兵的反抗意志也比较坚决,这一点看最后7兵团的结局和敌我伤亡比就知道了。依靠华野的力量虽然也能实现取胜的目的,但势必是要经过一番鏖战的。中野为此要加入战局,最重要的就是关键的切入点问题,将敌人分割包围。相对于对付敌三个兵团的华野来说,中野的参战不能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给了华野很大助力,尤其是打宿县这个举动,直接的加速了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

淮海战役占领了哪里(中野攻占的这座小县城)(2)

中野的运输大军

淮海战役占领了哪里(中野攻占的这座小县城)(3)

华野炮兵阵地

若是如此,淮海战役也就仅限于歼灭一个黄百韬部。刘司令11月3日建议隔断徐蚌时,已经想到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此时总前委未成立,他无权命令)没有要求华野改变原计划。所以,攻占宿县是“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形式上的标志,之所以有这样标志性的意义,主要还是粟司令的作用。 但中野指挥部队攻占宿县,把杜聿明、黄维、李延年三个兵团分割开。后来的战事发展说明,这一决策及其英明。因为攻占了宿县,才逮住了黄维;因为围住了黄维,才抓住了杜聿明。这一英明决断直接影响淮海第二、三阶段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