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

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久居深宫却没有名分,她们跟随皇室却没有晋封,她们辛苦劳作却没有姓名,她们就像是华丽长袍上的一针一线,针脚细密,针线柔软,却鲜少被人注意到——她们便是宫女。

能够被史书记载的宫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虽然不乏宫女出身的德妃令妃之辈,但更多的还是在后宫如履薄冰小心做事的无名小卒,她们是宫廷里的边缘群体,是永远无法跨越阶级等级的御沟流叶,即使年满25岁被放出宫去,也会因为曾经伺候过皇室而难以婚配——她们将毕生都奉献给皇室,却连留下姓名的资格都没有。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1)

然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有这样一个宫女,她没有倾城容貌,也并非学富五车,却能赢得康熙大帝的尊重和信赖,被称为“清朝第一宫女”,凡是演绎康熙王朝的清宫剧,例如《康熙王朝》《孝庄秘史》,她都在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她是康熙的女师也毫不为过。

她就是苏麻喇姑,一个出身卑微,却能被整个清朝皇族视为家人的宫女。

一、一朝进贝勒府,忠诚能干聪慧肯学

公元1612年,苏麻喇姑出生于蒙古族一个牧民家庭,虽然她出身卑微,家庭贫苦,可命运早已为她悄悄安排了一位恩主——年幼的苏麻喇姑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她成为二小姐的贴身侍女,而这位二小姐名布木布泰,乳名大玉儿,她还有个更响当当的名号为人所熟知:孝庄皇太后。

从此,苏麻喇姑和孝庄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主仆岁月。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2)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朝,科尔沁府将13岁的布尔布泰嫁于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两个女人在盛京相依相偎的日子开始了,最初,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孝庄和苏麻喇姑在盛京的日子并不好过,满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也让主仆二人举步维艰,但是很快,苏麻喇姑就将全身心投入到满文满语的学习中。

在皇太极的府邸,身为贴身侍女的苏麻喇姑既要照顾孝庄的饮食起居,也要学习满文满语,但这丝毫难不倒她,很快,苏麻喇姑就熟练掌握了满语,不仅如此,她还能写得一手好满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是贫苦人家出身,可苏麻喇姑既肯学习又悟性极高,经过系统的学习,她的整体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女真势力势如破竹,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国号大清,布尔布泰受封为妃。

1643年,皇太极病逝,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即位,年号顺治,尊孝庄为圣母皇太后,而苏麻喇姑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她以一介宫女身份,成为孝庄的宫廷发言人和命令执行者。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3)

二、参与冠服设计,协助孝庄辅佐幼帝

经过多年的主仆相伴,孝庄对苏麻喇姑干练的行事作风与通达的为人处世甚是赏识,多年相处,她早已对苏麻喇姑信任有加,忠诚、聪慧、识大体、懂进退,行走清廷所需要的优秀品质苏麻喇姑全部具备,因此,她顺理成章地成为孝庄的得力助手。

孝庄开始将很多重要事情交付于苏麻喇姑处理,而苏麻喇姑也不负众望,每次都能圆满完成孝庄所托之事。

皇太极登基后,开始着手完善宫廷制度各项细节,其中有一件事让他比较头大,那就是朝臣们的冠服统一问题——既要美观大方,又要不失实用,同时还要兼顾满蒙民族特征,这可愁坏了皇太极。

孝庄见状,向皇太极力荐苏麻喇姑,引荐原因有二:首先,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做出的衣服能够兼具美观与舒适;其次,苏麻喇姑不仅熟悉蒙古服饰,还对满汉服饰多有研究,让苏麻喇姑参与清朝冠服的制定,一定有事半功倍之效。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4)

果然,苏麻喇姑不负众望,她设计的冠服兼具满蒙汉三族特色,引得朝野上下绝口称赞,苏麻喇姑圆满完成了任务。

苏麻喇姑不仅在生活琐事上见微知著,在朝政大事上更是沉着冷静。

皇太极在位第八年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他离世太突然,连皇储都没有来得及立,因此也给了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的机会,尤其是福临的叔叔睿亲王多尔衮,他自皇太极离世之日便对皇位虎视眈眈。

但多尔衮权衡利弊,最终还是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称帝,自己则坐在幕后当了无冕之皇。

此时的多尔衮大权在握,党羽众多,当时每逢多尔衮出师,所有王公贵族都需候在一旁等候多尔衮旨意,再跪送多尔衮离去;1646年,多尔衮为了方便自己调兵遣将,直接将王印搬到自己王府使用,在没有皇帝圣旨的情况下, 他直接越俎代庖下达圣旨。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5)

一方是多尔衮权势滔天,一方是福临母子孤立无援,幼帝福临亟需亲生母亲孝庄的扶持,但按宫中规矩,福临与孝庄每月只能见一次面,如何加强母子联络,稳固皇权,就成了重中之重。

值此迫在眉睫之时,苏麻喇姑毅然肩负起这一重大使命,充当福临和孝庄之间的联络员——她自己是孝庄的贴身宫女,本就引人注目,加上多尔衮眼线众多,从后宫到武英殿的短短一段路却是危机四伏,苏麻喇姑却丝毫不惧,沉着冷静,一次又一次往返于福临与孝庄之间,为福临传达关键信息。

可以说,福临母子日后的荣光,全赖苏麻喇姑的机警忠诚与可靠——如果她稍不谨慎被眼线俘获,如果她倒戈反水向多尔衮告密,如果她糊里糊涂忘记了需要传递的消息——这一路诸多以外都有可能发生,孝庄却坚定地相信苏麻喇姑一定可以的。

果然,苏麻喇姑再一次完美完成任务,靠她的传递,福临忍辱负重,养精蓄锐,终于熬到1650年,多尔衮坠马而死,福临亲政。

本以为朝堂威胁已除,可疾病又席卷而来,福临亲政第四年,天花在清宫蔓延开来,顺治帝福临不幸染上天花。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6)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不重蹈皇太极覆辙,他在临终前立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可此时的玄烨年仅六岁,教导他的重任又落在了孝庄主仆身上。

早在康熙帝玄烨出生时,孝庄便指定苏麻喇姑为玄烨的启蒙老师,看中的,不仅是苏麻喇姑丰富的学识,更是她磊落沉稳的性格。

可玄烨登基第二年,清宫爆发天花,玄烨与众皇子一并搬至宫外躲避天花,为了不耽误功课,40多岁的苏麻喇姑风雨无阻,每日骑马往返于宫外与慈宁宫之间,为玄烨讲授当日的功课。

每日往返清宫与避痘所,沿途天花肆虐,可她却无畏无惧,日日如一,也难怪玄烨将苏麻喇姑视作家人,她的体贴,她的忠诚,她的善良,都让玄烨一生受益。

而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也早已不是一般的主仆,她们不是家人胜似家人,从两人背井离乡来到盛京那天起,她们荣辱与共风雨共渡。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7)

如果说人生就是和不同的人乘坐同一艘小船,船上过客匆匆,来来去去,只有苏麻喇姑始终陪伴着孝庄,她就是一个忠诚的摆渡人,渡孝庄,渡福临,渡玄烨,亦自渡。

三、六十年主仆情,忠心耿耿高寿而终

苏麻喇姑的忠诚与善良换来的是康熙帝和众皇子们对她的亲近,整个清朝皇室都将苏麻喇姑视作家人,苏麻喇姑生病时,众皇子纷纷前去探望,悉心护理,甚至为苏麻喇姑打破常规,准许她在原住处养病,而这则是皇室的特权。

这一切的“不合礼法”,体现的却是皇家难得的温情,在他们心里,苏麻喇姑不是宫女,而是家人。

1687年,孝庄病逝,这对苏麻喇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孝庄与她共历四嘲风雨,六十一甲子,曾经赏识与信任自己的主子不在了,苏麻喇姑就像是失了主心骨一般、

从此以后,还有谁能和她追忆科尔沁府的少女心事?还有谁能和她追忆初到盛京的迷茫无措?还有谁能和她追忆与多尔衮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

苏麻喇姑陷入无尽的悲痛与绝望中,康熙帝意识到,苏麻喇姑年事已高,过于悲伤只会让她心力交瘁,稍有闪失,这位年逾70的老人怕是经受不住……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8)

为了让苏麻喇姑振作精神,康熙帝将十二阿哥交于苏麻喇姑抚养,在清宫只有嫔位以上的宫妃才能抚养皇子,苏麻喇姑仅仅是一个小小宫女,却能抚养皇子,足可见她在康熙心中的重要性。

在苏麻喇姑的悉心教导下,十二阿哥在“九子夺嫡”中基本保持中立,没有参与到血雨腥风中,也因此得以加爵封王,平平安安。

1705年,93岁高寿的苏麻喇姑逝世,死后十二阿哥以儿子身份给苏麻喇姑守灵,百日供饭,三七诵经,一个侍女得到如此礼遇,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她逝世时康熙正在西北,特下旨等他回去再发丧,所有成年皇子都被要求出席苏麻喇姑的葬礼,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做出的贡献,康熙以嫔位规格厚葬了苏麻喇姑,将她与孝庄合葬,自此,主仆二人时隔多年再一次团聚了。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9)

而苏麻喇姑93岁高寿莫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到医疗水平高超的现代也是一个奇迹,这也让后人好奇她的高寿秘籍,据记载,苏麻喇姑有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

  1. 她终年不浴。这是因为苏麻喇姑来自蒙古大草原,草原上水源稀缺,用水洗手或洗澡都是一种浪费行为,是对上天的不敬,因此苏麻喇姑只会在每年除夕洗一次澡,为了不浪费,还会将洗澡水喝掉。
  2. 苏麻喇姑终生不吃药。即使病得再严重她都不服用任何药物,即使是用草药熬成的鸡汤她也一口不喝。

我们不知道苏麻喇姑高寿的原因,但我想,苏麻喇姑历四帝终身未嫁,零污点,零劣迹,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对她都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她始终坚守本分,秉持忠诚本心,不僭越,不逾矩,即使她深知自己在当朝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却从不会因此而左右自己的言行。

这样一个德行兼备的人,上天也不忍心将她召回吧。

终身未嫁的苏麻喇姑(一生未嫁的苏麻喇姑)(10)

写在最后:

曾有人这样评价苏麻喇姑:她是清朝后宫最善良的女人,出身卑微又如何?她的高尚品德不容置喙。

所谓瑕不掩瑜,即使苏麻喇姑出生于泥潭之中,她的品德却始终闪光发亮,一个贫苦牧民之女,亲历四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纪,她不仅见证了清朝的崛起,更是凭借自己的忠诚与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使命,为康熙盛世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她靠自己的高洁品性赢得了孝庄,乃至整个清朝皇室的尊重与敬爱,她让我们知道了,纵出淤泥中,高洁亦不染,一时的高尚并不难,一生的高尚才可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