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系统国外和国内(DCSESD及)

第一节 通用控制系统操作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煤制甲醇分公司控制系统操作规程。规程规定了自动控制操作过程中的维护、检修校运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

2. 控制室日常维护(DCS、ESD、PLC、ITCC 等)

2.1 巡回检查

2.2 仪表维护人员每日对控制室巡检至少一次,及时掌握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检查内容包括:a.向工艺当班人员了解运行情况;DCS、SIS、DEH、PLC运行情况;察看有无报警记录;b.系统控制器、I/O 卡件运行状况;观察系统运行及指示灯状态,确认系统是否正常;c.服务器运行情况;d.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通讯状态;e.操作站和工程师站事件记录;f.空调运行状况;温度、湿度要达到要求,加湿器、 空气净化装置运行良好;g.做好巡回检查记录;

2.3 硬件维护::a.检查系统风扇运转状况;定期清理滤网灰尘;检查 UPS 运转是否正常;检查接地是否良好;b.计算机卡件的冗余、备用状态良好,无扰动切换良好, 并定期做切换试验;定期更换系统中的电池,并做好记录。

2.4 软件维护:a.严格按操作权限执行操作;b.系统软件及重要用户软件的修改要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c.在进行软件修改之前,应先做好修改设计,按组态要求填好数据表,写好 程序清单;d.修改软件输入完毕后,应先做试验,确认满足设计要求才允许投入运行,并注意监视运行情况;e.系统盘、数据库盘和用户盘必须有备份,要有清晰的标记,应放在金属柜中妥善保管。备份至少保证两套,异地存放。f.应用软件如有大的变更,必须及时备份。同时要建立系统应用软件备份记录;g.服务器和工程师站密码由专人负责修改和保管,定期更改,并不得随意传播;

3.故障处理

3.1 系统运行时如发现异常或故障,维护人员应及时做好故障处理方案, 经生产车间批准后方可进行处理;

3.2 处理故障时必须有人监护,对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做好记录;

3.3 处理故障时要注意人身及设备安全,并注意采取防静电措施;

3.4 故障处理的一般程序: a.观察及诊断现象;b.听取工艺人员的反应;c.观察故障现象,观察画面、检查 LED 状态,听、看设备运行状况;d.调出设备自诊断画面,观察自诊断结果,必要时可对操作站和外部设备进行离线诊断;

3.5 分析故障原因;a.根据故障现象、自诊断结果及 LED 指示等,分析判断故障原因,找出故障点; b.处理方案 c.根据判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检查系统设备接线、电缆、转换插头,必要时更换设备、卡件或软件重装;d.详细告知工艺人员处理故障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工艺人员密切监视,做好防范措施;

3.6 处理结果观察 a.故障排除后,密切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指示灯、显示状态,确认系统工作正常后,通知工艺人员恢复正常操作,同时观察一段时间,填写故障处理 记录;

4.检修

4.1 检修周期

4.2 系统通常与工厂年度大修同步进行;

4.3 检修内容

4.3.1 拔下各装置插件并做好标志;

4.3.2 检查卡板、接插板、接线端子、电缆等是否损伤,标记是否完整清晰。如有损伤,应及时修理或更换,若标记不清晰或缺少,应及时补齐标记;

4.3.3 用真空吸尘器吸除操作站内、机柜内个设备上(包括机架。卡件箱、LCD、风扇、接线端子等)的灰尘。清洗或更换空气过滤网。

4.3.4 小心将插件插回插槽,并将其锁紧。

5.投运

5.1 投运前的准备

5.1.1 确认系统的所有电缆连接无误。

5.1.2 确认所有的卡件的位置和卡件的设定正确无误。

5.1.3 确认系统各接地端接地良好。

5.1.4 确认操作站及外围设备连接无误,且外围设备设置正确。

5.1.5 确认机柜的散热状态良好。

5.1.6 确认各部分电源开关均处于“OFF”位置,电压选择开关位置正确。

5.2 投运步骤

5.2.1 给控制站及其卡件送电,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工作,各电子插件上的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

5.2.2 给操作站及外围设备送电,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工作,各设备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

5.2.3 启动操作站的功能显示画面和状态显示画面,确认系统工作正常;

5.3 停运步骤

5.3.1 停运前应先进行用户程序的备份操作;

5.3.2 停控制站及其卡件电源;

5.3.3 停操作站及其外围设备电源;

6 安全注意事项

6.1 维护检修注意事项

6.1.1 维护检修前须制定检修方案,尤其在 PLC 正在运行的情况下,对可能造成的影响应有充分的估计,并编制应急预案;

6.1.2 维护检修前进入现场必须穿戴齐全劳保用品,由两人以上作业,并办理检修工作票;

6.1.3 打开机柜对设备进行检查时,要防止电击。

6.1.4 在工作中处理模块时,要在带有 1MΩ接地电阻的工作台上进行,工作人员必须带防静电护腕或防静电手套,塑料等易带电物质应远离工作面;

6.1.5 检验前,模块必须放在防静电垫上或接地电阻大于等于 1M 欧的材质上, 在没有使用护腕或防静电手套时,不要触摸卡件上的部件;

6.1.6 备用插件必须放入静电防护袋内保存;

6.1.7 在线状态下进行软件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6.1.8 对有锁紧机构大插件、开关、保险扥在进行操作时必须解除锁紧;

6.1.9 检查或拆卸端子接地时要防止短路;

6.1.10 使用软盘时,不要用手触及磁盘的读写窗口;

6.1.11 磁盘、U 盘及移动硬盘应置于防潮、防高温、防强磁场、防强射线、防尘的环境中保存;

6.2 投运安全注意事项

6.2.1 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作业,并首先征得工艺人员同意,并办理相应工作票;

6.2.2 确认设备处于良好的待用状态;

6.2.3 确认电源电压,频率符合规格要求;

6.2.4 多台电源并联供电的机架,需逐一投运电源,再投运负载;

6.2.5 投运工作应按1.3.2 条规定的投运步骤进行;

6.2.6 投运后,应注意观察系统运行情况;

6.2.7 停运安全注意事项 a.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作业,征得工艺人员同意,并办理相应工作票;b.多台电源并联供电机柜,应先逐一关掉负载,待负载关完后再逐一关掉电源;c.停运工作应按1.3.3 条规定的停运步骤进行;

第二节 通用控制系统检修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煤制甲醇分公司控制系统检修工作。规程规定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维护、检修校运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

1.1 本篇规定了DCS、ESD、ITCC、等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及大修的通用内容。

1.2 本篇适用于集散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安全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常见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

2. 编写依据: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仪表)SHS07008-2004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HG/20509~20515-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设备维护检修规程》仪器仪表部分) HG25551~25591-91

对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要参考专有的操作维护说明书。

3. 环境技术标准

3.1 对供电系统的要求

3.1.1 普通电源

3.1.1.1 交流电源:电压:220V±10%;频率:50±1Hz;波形失真率:<10%。

3.1.1.2 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箱或直流稳压电源提供)电压:24±1V;纹波电压:<5%; 交流分量:<100mV。

3.1.1.3 电源瞬断时间应小于用电设备的允许电源瞬断时间;

3.1.1.4 电压瞬断跌落:<20%;

3.1.2 不间断电源

3.1.2.1 交流电源 电压:220V±5%;频率:50±0.5Hz

3.1.2.2 直流电源 电压:24V±0.3V 纹波电压:<0.2% 交流分量(有效值) :小于 40mV

3.1.2.3 允许电源瞬断时间:≤3ms

3.1.2.4 电压瞬断跌落:<10%

3.2 对接地的要求

3.2.1 主参考接地电阻:<1Ω

3.2.2 安全接地:<4Ω

3.2.3 主参考接地要求单点接地;各接地棒之间的距离要求大于3m;使用的地线线径要求大于5.3mm(4AWG)。

3.3 环境条件

3.3.1 环境温度:10~28℃

3.3.2 环境相对湿度:50%±10%

3.2.3 灰尘:过滤网孔径<10μm ,0.3mg / m以下

3.3.4 腐蚀气体:G 级-腐蚀程度< 0.03μm / 月

3.4 维修人员的要求

3.4.1 熟悉本规定及产品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资料。

3.4.2 了解有关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计算机系统在其中的作用。

3.4.3 熟悉维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3.4.4 掌握计算机技术、数字电路技术、模拟电路技术、调节仪表原理及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3.4.5 掌握被维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维护、检修、投运及常见故障处理的基本知识。

3.4.6 掌握常用测试仪器和有关标准仪器的使用方法。

4. 综合控制室管理规定

4.1 综合控制室是保证计算机正常可靠运行的客观环境,必须严格管理。

4.2 生产装置运行期间,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准随便单独出入。下列情况除外:生产装置出现紧急情况、控制系统故障、打扫卫生、检查卫生。

4.3 进入综合控制室所有人员必须在《综合控制室出入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写清工作内容及出入时间,紧急情况可以直接进入,但事后必须补填。

4.4 进入综合控制室人员应着装干净。

4.5 以下区域禁止对无线通讯工具(对讲机、手机、小灵通等)进行任何操作:综合控制室,服务器、工程师站、操作员站 2 米以内。

4.6 严禁在综合控制室内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4.7 运行人员应及时调整空调设备运行状态,保证综合控制室内温度符合 1.3 项要求。

4.8 严禁在综合控制室内使用电焊机、冲击钻等强电磁干扰设备。

4.9 不经批准,严禁在 UPS 二次侧接入新的负载。

4.10 不经批准,禁止使用操作台下部专用插排。

4.11 服务器和工程师站密码由专人负责修改和保管,定期更改,并不得随意传播。

4.12 工作或检查结束,离开时必须关好控制柜和综合控制室门。

5. 日常维护

5.1 硬件日常维护

5.1.1 检查环境条件(温度、湿度)使其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

5.1.2 检查供电及接地系统使其符合标准。

5.1.3 有防小动物危害的措施。

5.1.4 保证电缆接头、端子、转接插件不被碰撞,接触良好。

5.1.5 观察系统状态画面及指示灯状态,确认系统是否正常。

5.1.6 检查系统风扇的运转状况。

5.1.7 各种过滤网必须定期更换或清洗。

5.1.8 按周期做好各设备的清洗工作。

5.1.9 系统中的电池要按期检查,并视情况更换和做好记录。

5.1.10 定期对运行部件加油润滑。

5.1.11 保证备件的正常存放方式及条件,备件应放在防静电的塑料袋中。

5.1.12 建立硬件设备档案及维护档案。

5.1.13 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

5.2 日常清洁工作

5.2.1 操作站清:每月清洁一次操作台、显示器、操作站键盘和鼠标等。

5.2.2 打印机清洁:每月清洁打印机一次。

5.2.3 磁盘驱动器清洁:每月清洁一次磁盘驱动器。

5.2.4 过滤网清洁:每月清洁一次过滤网。

5.2.5 室内环境清洁:每天清洁一次室内卫生。

5.3 软件的日常维护管理

5.3.1 键锁开关的钥匙要有专人保管,密码要注意保密。

5.3.2 严格按操作权限执行操作

5.3.3 系统盘、数据库盘和用户盘必须有备份,要有清晰的标记,应放在金属柜中妥善保管。备份至少保证两套,异地存放。应用软件如有大的变更,必须及时备份。同时要建立系统应用软件备份清单。

5.3.4 系统软件及重要用户软件的修改要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进行。

5.3.5 用户软件在线修改,必须有安全防范措施,有监护人,且要做好记录。软件变更要入档,并通知操作和维护人员。

5.4 系统检查

5.4.1 检查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指示灯,判定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或处于何种状态,如查看通讯电缆是否正常。

5.4.2 检查系统管理画面。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可以完成对系统内各工作站、现场总线组件及其外设的诊断测试。

5.4.3 检查工程师站 EWS,通过工程师站对各控制卡、磁盘驱动器进行检查。

6 故障处理

系统运行时如发现异常或故障,维护人员应及时做好故障处理方案,详细告 知工艺人员处理故障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工艺人员密切监视,做好防范措施。处理故障时必须有人监护,对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做好记录。

6.1 故障处理的一般程序

6.1.1 观察及诊断现象 a.听取工艺人员的反应 b.观察故障现象,观察画面、检查 LED 状态,听、看设备运行状况 c.调出设备自诊断画面,观察自诊断结果,必要时可对操作站和外部设备进行离线诊断。

6.1.2 分析故障原因 根据故障现象、 自诊断结果及 LED 指示等, 分析判断故障原因, 找出故障点。

6.1.3 故障处理

6.1.3.1 根据判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检查系统设备接线、电缆、转换插头,必要时更换设备、卡件或软件重装。

6.1.3.2 处理故障时要注意人身及设备安全,并注意采取防静电措施。

6.1.4 处理结果观察 故障排除后,密切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指示灯、显示状态,确认系统工作正常后,通知工艺人员恢复正常操作,同时观察一段时间,填写故障处理记录。

6.2 防静电处理

6.2.1 在处理任何含半导体或线路卡件时,都要注意防静电造成不必要的故障。

6.2.2 单独存放或要携带卡件时,应将卡件放在防静电袋中。

6.2.3 当把卡件安装到相应的位置或从相应位置拆卸取出时, 应使用一个含 1MΩ接地电阻的防静电护腕,护腕接地线接地。

6.2.4 在工作中处理卡件时,要在带有 1MΩ接地电阻的工作台上进行,工作人员必须带防静电护腕。塑料等易带电物质远离工作面。

6.2.5 在没有使用护腕和防静电工作台时,不要触摸卡件上的部件。

6.3 死机处理

6.3.1 模件复位或停电;操作站死机重新启动。

6.3.2 查看实时记录或维护记录及 LED 和故障代码, 找出故障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6.3.3 处理好后,重新装入软件。

7 大修

7.1 大修准备

7.1.1 要根据系统运行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前制定检修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检修工作时间表。

7.1.2 准备好适当的工器具、测试仪器、材料和备件。

7.1.3 进行系统软件备份

7.2 大修的内容

7.2.1 彻底的卫生清扫工作

7.2.1.1 对机房作彻底的清洁工作

7.2.1.2 检查卡板、接插板、接线端子、电缆等是否损伤,标记是否完整清晰。如有损伤,应及时修理或更换,若标记不清晰或缺少,应及时补齐标记。

7.2.1.3 拆下将要清扫、检修部件的校线(接插件),小心地按次序拔出卡件。

7.2.1.4 用真空吸尘器吸除操作站内、机柜内个设备上 (包括机架。卡件箱、CRT、风扇、接线端子等)的灰尘。清洗或更换空气过滤网。

7.2.1.5 清除卡件上的灰尘,吸(吹)不掉的污物用中性清洗剂清洗,清洗后的卡板要依次整齐地放置在干燥通风处。

7.2.2 回装。所有卡件、部件清洗检修后,检查微动开关设定,跨接线连接情况是否有错,核对无误后再按次序将拆下的卡板、部件插回到原先的部位,连好校线,接好电缆,拧紧固定螺钉。

7.2.3 插件板上的电池,下次大修以前超有效期的,本次大修要更换。

7.2.4 通电调试及诊断。

7.2.4.1 检查卡件插入位置、方向及数量是否正确,电缆接头、接地线连接是否正常。

7.2.4.2 检查供电系统是否正常。

7.2.4.3 按顺序对全部设备进行通电,测试电压是否正常。

7.2.4.4 进行所有设备的自诊断。

7.2.4.5 系统软件恢复。

7.2.4.6 检查系统各显示画面是否正常。

7.2.4.8 对冗余部分的动作检查,包括自动备用,手动备用、切换、备用允许/禁止的动作检查。

7.2.4.9 对输入/输出模件的 A/D、D/A 转换精度进行检查和必要调整;对参与控制和联锁的卡件要逐点进行精度测试;对指示的卡件,每卡按测量点数的 15%~20%的比例进行抽检;对发现有问题的卡件,应适当扩大抽查比例。

7.2.5 根据生产需要做必要的软件修改,组态变更。

7.2.6 在所有的硬件功能检查测试结束后,进行系统联校,作好联校记录。

7.2.7 对联锁系统逐个回路进行试验,确保动作无误,并得到相关人员的确认。

7.2.8 系统软件,用户软件备份。

7.2.9 做好检修资料的整理归档。

7.3 外围工程,相关专业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7.3.1 UPS 性能测试。

7.3.2 空调过滤网的更换或清洗,用水空调要设立备用电源。

7.3.3 接地电阻的测试。

7.3.4 消、气防的设施检查。

7.3.5 机房照明检查。

第三节 横河CENTUM VP控制系统检修规程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煤制甲醇分公司横河CENTUM VP操作规程。规程规定了CENTUM VP操作过程中的维护、检修校运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

2 .CENTUM VP控制系统概述

DCS自动控制系统是由自身的软、硬件以及操作台盘及现场仪表(变送器、测量仪表、电缆及执行机构等)组成的有机整体。避免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失效或引发控制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生产停车等事故,维护正常生产。

3.系统组成

CENTUM VP 控制系统由工程师站、操作站、控制站、过程网络组成。

3.1工程师站是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内装有相应的组态平台和系统维护工具。通过系统组态平台生成适合于生产工艺要求的应用系统,具体功能包括:系统生成、数据库结构定义、组态操作、流程图画面组态、报表程序编制等。

3.2操作站是由工业PC机、CRT、键盘、鼠标、打印机等组成的人机系统,是操作人员完成过程控制监控管理任务的环境。

3.3控制站是系统中直接与现场打交道的I/O处理单元,完成整个工业过程的实时监控功能,控制站可冗余配置。

3.4过程控制网络实现工程师站、操作站、控制站的连接,完成信息、控制命令等传输,双重冗余设计。

4. 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处理

4.1日常巡检内容

每天至少一次巡回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4.1.1向当班工艺人员了解DCS的运行情况;

4.1.2查看“故障诊断”画面,检查有无故障现象;

4.1.3检查控制室温度及空调运行情况;

4.1.4检查控制站机柜及操作柜散热风扇运行情况。

4.1.5控制站的定期维护管理及测试

4.2.控制室与机柜间的维护管理

(1)保证控制室及机柜间的照明符合要求;

(2)检查操作室与机柜间的温度及湿度和空调的运行情况,并应特别注意控制机柜的卡件等电子设备有无出现水珠或凝露现象;

(3)检查有无腐蚀性气体腐蚀设备与过多的粉尘堆积的现象,操作台及控制机柜的风扇滤网应定期拆洗,每季度拆洗一次;

(4)检查控制室及机柜间无电磁干扰情况和振动情况。

(5)控制室及机柜间空调外置机滤网应定期拆洗,每季度拆洗一次。

4.3计算机的维护管理

(1)文明操作,爱护设备,保持清洁,防灰防水;

(2)不可强制性关闭计算机电源;

(3)键盘与鼠标操作须用力恰当,轻拿轻放,避免尖锐物刮伤表面;

(4)显示器应远离热源,保证显示器通风不被他物挡住;

(5)在进行计算机信号电缆、通讯电缆连接或拆除时,请确认计算机电源开关处于“关”状态。

(6)严禁使用非正版的微软公司视窗操作系统软件。

(7)系统维护人员应谨慎使用外来U盘或光盘,防病毒侵入。

(8)系统维护人员应做好系统所需的各种驱动软件的硬盘备份。

(9)系统维护人员应做好控制子目录文件(组态、流程图、图形化编程等)、各控制回路的PID参数、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等系统数据的硬盘备份记录工作,同时要求采用书面、光盘等进行备份;对系统组态、控制参数作必要修改后,系统维护人员应及时做好记录及备份更新工作。

(10)DCS趋势数据应定期备份,每月备份一次。

4.4控制站的维护管理

(1)控制站的任何部件在任何情况下严禁擅自改装、拆装;

(2)每星期至少进行一次定期检查,检查内容为:

a)检查所有控制站的卡件是否工作正常,有无故障显示(FAIL灯亮);

b)检查各机柜电源箱是否工作正常,电源风扇是否工作;

c)检查系统接地(包括操作站、控制站等),防雷接地装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5 DCS系统网络的维护管理

(1)在进行例行检查时,应注意SCnetⅡ网络部件需严格按照网络标识与网络连接图进行连接,避免将A网的网络部件接入B网或将B网的网络部件接入A网。

(2)应对网络部件及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内容为:

a)检查各操作站网卡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

b)检查主控卡的LED指示灯是否正常;

c)检查控制站的数据转发卡是否工作正常;

d)检查I/O卡件以及数据转发卡的COM指示灯(通讯指示灯)是否正常;

e)检查交换机通讯指示是否正常;

f)检查ScnetⅡ网络的双绞线的各接头连接是否可靠正常,检查SBUS网络的SBUS各接头连接是否可靠正常;

g)检查监控软件的系统“故障诊断”画面中是否有提示通讯故障。

4.6 DCS系统的冗余测试

大修或者其它原因停车时,可对系统各电源、卡件进行冗余测试:

(1)供电冗余测试:供电冗余包括交流供电冗余和直流供电冗余。

a)交流供电冗余测试:分别断开冗余交流220VAC进线的一路,系统有一半的交流供电回路失电,检查系统是否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b)直流供电冗余测试:先断开1、3电源箱电源,测量每一个机笼母板电源端子上5V、24V的电压;通上1、3电源箱电源,再断2、4电源箱电源,再测量每一个机笼母板电源端子上5V、24V的电压。电源箱5V输出电压应在5.10V~5.25V之间,电源箱24V输出电压应在23.00V~25.00V之间,如果电压偏差较大应及时检查处理,否则会影响卡件的正常工作。

(2)卡件冗余测试:通过带电拔插互为冗余的卡件,检查是否正常。(如果拔出主控卡或数据转发卡并插回后,应等数据拷贝完成后才可以拔另一块卡件(约需10秒),否则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严重后果)

(3)通信冗余测试:

a) 断开主控卡上1#通讯线,利用下载组态功能测试是否正常,正常则表明2#通讯网络正常,同理可测试1#通讯网络;

b) 操作站网卡冗余测试:先断开操作站两网卡中的一根网线,故障诊断应显示1#或2#网线故障,同时数据刷新应保持正常。

4.7组态规范

4.7.1组态文件的规范

组态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备份,备份目的地一般选择“E、F”盘,也可以选择其它移动储存介质(如移动硬盘、刻录光盘)。

4.7.2组态的下载

组态修改前,办理相关程序下装联络单 。

(1)组态修改并编译正确后,应视情况将组态下载到主控卡。如果DCS控制的生产装置正在运行,则应考虑离线下载和在线下载:

(2)离线下载:生产装置停止运行后的下载 当修改了组态内容中的“主机设置”、“I/O输入”设置中的“数据转发卡”、“I/O卡件”、“I/O点”、“常规回路”以及“自定义控制算法”中的自定义语言组态,特别是涉及到联锁装置的开关量回路组态时,必须采用离线下载。

4.7.3组态的传送

(1)对组态进行的任何修改,都应将组态“传送”至各操作站,以保证操作站的运行组态与主控卡保持一致。

(2)组态传送时,应首先注意各操作站的监控软件正在运行当中。

(4)被传送组态的操作站在组态传送期间,应提醒操作员暂时停止画面操作,否则可能会发生传送失败的情况。

5.检修

DCS系统使用一定年限后,由于工业现场环境恶劣,如灰尘多、经常有腐蚀性气体等,容易造成元件的老化、损坏等情况,可能导致系统通讯不畅,信号偏移等故障,因此,必须定期(与全厂大修同步)对系统进行全面地维护和检测,清除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保证DCS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5.1检修内容

5.1.1硬件的吹扫和清洗

a) 将计算机内的可拆卸部件、各散热风扇的滤网、各I/O卡件进行吹扫和清洗;

b) 将各控制站内的部件,包括主控卡、I/O卡件、机笼、各通讯卡件进行吹扫和清洗。

5.1.2接地系统的检修

a) 对各接地端子进行检查,各操作站的接地进行检查;

b) 各控制站(电源、机笼)接地检查;

c) 对地电阻的测试,建议采用“钳式”接地电阻测量仪。

5.1.3上电检测

a) 完成吹扫和清洗后,检查供电电源是否满足要求;

b) 对系统硬盘硬件作全面检查;

c) 对系统软件及组态软件作全面检查;

d) 检查所有控制回路的PID参数及其他需要记录的参数;

e) 检查BUS通讯是否通畅。

5.1.4系统综合功能检查:

重新上电后,检查并确认系统网络及卡件工作正常,对I/O通道进行精度测试(使用过程效验仪)。

6.常见故障检修

6.1.CENTUM VP 如何判断系统发生故障

(1)观察监控软件的系统故障指示灯,当系统故障指示灯红/绿交替闪烁并发出报警声响时,说明系统发生了故障;

(2)查看监控软件的“故障诊断”画面,当DCS发生故障时,“故障诊断”画面将以红色闪烁的标识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及故障具体信息,并在“故障诊断”中将故障信息记录到历史故障信息中;

(3)通过使用“故障分析”软件SCDiagnose进行故障分析,它可以进行I/O通道的故障分析;

(4)检查各主控卡、数据转发卡、I/O的故障指示灯“FAIL”灯的情况,当卡件“FAIL”灯亮时,说明该卡件发生了故障;

(5)通过其他可察觉异常情况判断系统是否发生故障,如实时监控的数据刷新明显太慢,操作站的监控软件响应速度明显下降等。

6.2 CENTUM VP 主控卡故障判断及处理

故障特征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FAIL灯常亮

主控卡组态丢失

重新下载组态

FAIL灯与RUN灯同时亮、同时灭

组态地址与主控卡物理地址不一样

下装组态或检查主控卡地址设置开关

FAIL灯与RUN灯 均匀闪烁

通信控制器未工作

检查通信控制器

FAIL灯与RUN灯同时亮,但FAIL灯先灭,RUN灯后灭

两个网络 通信接口故障

检查相关网线

FAIL灯先亮,同时灭,RUN灯后亮,同时灭

主控卡网络通信接口有个出现故障

检查相关网线

COM灯灭或闪烁

主控卡通信故障,物理层存在问题

检查网络的物理层如阻抗匹配,线路断路或短路,端口驱动电路等

FALL、STOBY、RUN不按规定的周期快速闪烁

下装的用户程序运行超时 或下装了被破坏的组态信息

重新下载正确的组态信息

FALL灯均匀闪烁,RUN灯均匀闪烁

通信网络0#、1#总线交错

调换网线

6.3 CENTUM VP 数据转发卡故障判断及处理

故障特征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所有COM灯不亮,且FAIL灯均匀闪烁

卡件地址与组态不一致, 存在地址冲突

检查地址设置及组态

FAIL灯常亮

1.卡件硬件故障

2.某I/O卡件故障

1.更换数据转发卡

2.更换I/O卡件

COM灯呈缓慢闪烁状态

通信不正常,属硬件故障

更换卡件

COM灯正常闪烁,I/O卡件COM灯不亮

如果I/O卡件异常,为正 常现象;如果I/O卡件完 好,则数据转发卡已出现 硬件故障

更换卡件

6.4 CENTUM VPI/O卡件故障判断及处理

故障特征

故障原因

排除方法

FAIL灯常亮

卡件硬件上有故障

更换卡件

COM灯暗

I/O槽位没有组态或槽位有故障

对I/O槽位进行组态或者更换槽位

FAIL灯闪烁

CPU芯片未插好

重插板卡CPU

某点信号显示不正确

组态中信号量程设置不正确;

②配电跳线未设置正确;

③信号的接线端子正负端接 反;

④不配电的信号与配电的信号在一块卡件上;

⑤信号线路有问题; ⑥卡件本身硬件故障。

① 重新设置;

检查配电跳线;

③ 调线;

④ 重新组态,将配电与 不配电信号分开; ⑤ 检查仪表线路;

⑥ 更换卡件。

6.5 CENTUM VP供电系统故障判断及处理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UPS自动切入电池供 电,系统工作正常

外部供电系统断电

检查外部供电系统

系统断电,UPS报警

UPS故障

切除UPS,恢复供电; 检查UPS

某个操作站电脑断电

①空开额定电流太小,空开跳闸; ② 电脑电源线路短路

①更换空开;检查短路点

第四节 热电FOXBORO I/A控制系统检修规程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煤制甲醇分公司FOXBORO I/A系统操作规程。规程规定了I/A系统操作过程中的维护、检修校运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程序。

2.I/A控制系统概述

I/A系统包括流程图,成组显示,棒状图,趋势图等。在流程图上,运行人员可以从流程图上监视到各点的实时运行参数,报警状态,从画面上的设备可以直接调出相应的操作画面(OVERLAY),实现了在监视实时参数的同时进行控制操作。

3.系统正常维护

3.1机房条件技术标准

I/A 系统的工作环境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大致包括对电源的、温度的、湿度的、接地的和空气微粒的。

地点

交流电压允许偏差%

频率%

谐波失真%

直流电压允许偏差%

交流电压中断/ms

冲击电压KV

瞬变过程KV

机房

-15- 10

±5

5

不用

控制室

-10- 5

±2

5

±15

<33

2.5

2.0

3.1.1电源

I/A 系统要求供电电源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具备一定时间的电池供,应能力以响应市电线路上的意外事件。建议使用带隔离的不间断供电电源 UPS。电池供应时间要求维持 15~30 分钟。

3.1.2 接地

必须为I/A系统提供一个独立的接地地桩,接地电阻小于 5 欧姆(电厂为 1欧姆)。I/A 系统的安全保护地、交流电源地和内部信号的逻辑地均应接入该地桩。任何非I/A 设备的接地都不能与该地桩相连 。

3.1.2 接地

必须为I/A系统提供一个独立的接地地桩,接地电阻小于 5 欧姆(电厂为 1欧姆)。I/A 系统的安全保护地、交流电源地和内部信号的逻辑地均应接入该地桩。任何非I/A 设备的接地都不能与该地桩相连 。

3.1.2.1电源接地

各机柜、工作站及安装机架等的接地是在内部完成的,用户只要将一根3芯(相线、中线、和地线)的电源电缆连接到机柜、工作站和安装机架,就能确保系统正常接地,工厂电源配电盘地线的接地要符合本地区安装的国家电气标准。

3.1.2.2逻辑地

系统的逻辑地在电源接地完成后,内部自动完成逻辑地的正常接地,另外,要求安装地点的地板具有防静电能力。

3.1.3环境条件

建立必要的机房规章制度, 明确规定上述机房条件的设施指定专人负责保养和维护。

地点

环境温度℃

相对湿度%

污染级

机房

10-28

20-80

3(G3:严重)

控制室

10-28

20-80

1(G1级:轻微)

3.2正确的通电步骤

安装完毕后,即可通电。通电前,请检查市电是否正常,UPS 工作是否正常,各电源接线是否准确。检查完毕,先对 CRT、打印机等设备上电自检。随后,对装有站组件的机柜上电。

开启 AW Sun 工作站,注意与该 AW 相连的 DNBI 或 DNBX 组件的红绿灯闪烁情况,一开始,红灯亮,绿灯有规律地闪动,组件自检结束后,工作站进入工作软件装载时,组件上将只亮绿灯。

接着, 再开启其他工作站和 FBM 组件机柜。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检和启动,所有组件均显示绿灯, 所有 CRT 上均显示画面, 系统即投入正常工作中。系统开启后首先要设置时钟。

注意: 在开机柜电源时, 必须先开主电源, 后开副电源。

3.3系统软件维护

3.3.1运行状态检查

软件的运行状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定:

A.CIO控制组态是否能正确地完成控制和检测

B.报警信息是否正确处理和打印。

C.是否按时打印各类报表任务

D.历史数据库软件是否能正确的完成采集、数据处理及归档功能。

E.检查各操作画面能否正常操作及其他用户应用程序是否正常运行。

3.3.2 硬盘空间检查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系统维护人员监视硬盘的使用情况,用df_KF ufs命令检查硬盘空间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根目录下剩余空间应大于30%。为了保证硬盘可用空间,可以通过清理垃圾文件方法整理硬盘。

垃圾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系统维护人员应根据系统情况定时检查清理

3.3.2.1查找并删除无用的core文件

用如下命令查找 core 文件

find / -fstype urfs -prune -o -name core -print

进入该 core 文件所在目录,用 rm 命令删除 core 文件。

删除 /var/mail 目录中过时的信箱文件。

删除 /opt/fox/rptwrt/rpt_run/<report name>.prn目录中无用的报表输出文件。

清空/var/lp/logs目录下部分与打印机请求等相关的文件

查看/opt/crash(LETERBUG)目录下是否有UNLX.﹡或VMCORE. ﹡文件,如果有则删除。

清空/var/adm目录下的部分负责保存开机、远程登录信息的文件。

清空var/tmp/目录下部分日志文件。

注意:进行上述工作时,一定要谨慎,不要对系统内容随意更改、删除、增加;

3.3.3 CP负荷检查

通过进行查看STATION模块提供的资源信息,可以获取处理机总负荷、I/O扫描负载、连续模块处理负载和顺序模块处理负载,可以查看内部通讯情况以及站的空余内存大小,站内所有进程连接、点到点连接状况。

3.3.4软件备份和系统恢复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生产需要,部分控制回路、画面、报表等用户软件需要随时增加、删除、修改、这些软件需要随时更新,用户软件备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CIO控制组态,历史组态文件,报警键盘组态文件,组态环境文件,操作画面文件,各类报表文件等。建议对工程师站做一个硬盘备份。

对于I/A系统,用Windows提供的备份的方法可以使用,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Ghost软件克隆硬盘,用它可以对硬盘分区或整个硬盘备份,但我们一般是用save_all.ksh命令进行系统的备份和恢复;该命令是用Unix Shell指令编写的,因此要用Unix命令来调用它。

3.3.5开机步骤

由于I/A’s各站的操作系统为实时多用户操作系统UNIX,对开机、关机过程有一定的要求,非正常的开关机过程会对系统文件产生破坏作用,甚至造成死机。因此,应严格按照规程对系统进行开机、关机操作。此外,整个系统启动时,应首先启动工程师站,尔后再启动其他操作员站。

AW的开机过程:打开主机、CRT的电源,系统自检并启动,等进入I/A初始环境后,过5分钟后,进入工程师环境,点击“System”按钮,既可进入系统管理界面。

点击“TIME”,在随后出现的画面中设定当前系统始终并点击“RETURN - SET”,在选“CLOSE”退出系统管理界面。

注意:这一条十分重要,它使得系统所有的设备的工作时钟保持一致,否则,可能导致系统工作不正常!!!而且系统将不能进入CIO组态。

选择ConfigHistorianScheduler,在确认hist01处于“ON”状态后,退出历史库操作。

3.3.6 AW/WP关机步骤

进入工程师环境,选择SftMntShutdown_AW(或Shutdown_WP)SHUTDOWN。

等到系统提示:Type Ctrl-d … for Maintainace 时,键入系统密码:gnomes。(注意:此密码为系统超级用户密码,建议不要轻易修改。如果修改超级用户密码,一定要记住修改后的密码。

注意:I/A 使用的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它是Windows Unix双平台即使没有人在使用计算机也不能随意切断电源, 必须按下述步骤关机, 否则有可能损坏文件系统或硬盘。

进入过程工程师环境,依次选择 [SftMnt] → Shutdown/Reboot… → Shutdown。 等待出现关机信息后才可断电。70系列的 Windows 平台在没有封锁“任务栏”时左下角有一 Start 按钮, 用鼠标点有一个Windows的关机按钮。因为这是Windows的关机按钮,只会关闭Windows操作系统,而I/A是双操作系统,Windows不知道关闭Unix,从而导致Windows关机了,而Unix还在运行,导致许多按钮无法操作,表面现象是死机,出现这种情况后只有强行关闭电源没有别的办法,而这种办法断电对主机是不利的。

3.4 系统硬件维护

3.4.1 I/A系统的在线硬件状态检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查看硬件设备的状态指示灯;

一种是检查系统管理画面。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可以完成对系统内各工作站、现场总线组件及其外设的诊断测试。从而得到所需的设备信息。需要时可以查看系统管理软件中的PERF(通讯情况显示)、EQUIP INFO(设备信息),必要时进行诊断测试。

注意:在I/A系统设备正常投运期间,为保证系统正常完成控制管理功能,不允许作离线诊断测试,仅能完成组件上电(或复位)时自动调动的Startup(上电自诊断)和在线诊断测试。

3.4.2设备状态指示灯查看

I/A系统中各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指示灯主要是红绿指示灯;绿灯亮表示该设备运行正常;红灯亮表示该设备故障;红绿灯同时亮表示启动过程中进行自检;红绿灯均灭表示设备没有带电或无法带电。

对于CP,FBM,工作站接口卡(DNBT)

绿灯亮

设备运行正常

红灯亮

卡件故障、或接触不良、或通讯故障

红绿灯同时亮

系统开机自检、或硬件版本不对、或通讯故障

3.4.3系统管理Sys_Mgmt

dcs系统国外和国内(DCSESD及)(1)

在I/A’s系统运行时,维护人员应注意顶部指示灯“

dcs系统国外和国内(DCSESD及)(2)

”的颜色指示并及时检查系统管理信息。

系统中任何设备发生异常时,例如:打印机的打印电缆脱落,现场智能变送器与 I/A 系统的通讯中断,都将引起系统管理软件的报警响应。 I/A 菜单栏上的 SYS 键区域将会翻红并闪烁。 同时,事先指定的打印机上也会输出报警信息。 SYS 区域在每个环境中都会存在。它有以下四种颜色状态,指示不同的系统硬件的当前情况。

在系统管理环境中,可依次进入系统网络中的各级画面及每一设备。根据各站、各总线的颜色、状态以及设备信息来判断系统状态,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系统管理环境中各级画面的颜色含义如下:

固定的绿色

正常

闪烁的绿色

曾经出现过故障又恢复了正常,但未确认过。

闪烁的红色

有故障,尚未确认。

固定的红色

故障尚未解决,但已经确认。

站 颜 色

状 态

白色

正常

红色

站上网络通信故障,或节点总线故障,或与下一级设备(如CP、FBM)通信故障

灰色标识码

站的状态未知

白色标识码

站正常

黄色标识码

站的下一级设备有故障(如CP下的FBM有故障,AW站上的打印机有故障等),或容错设备之一有故障

红色标识码

该设备处于离线或故障状态

系统管理软件在各个管理画面中利用组件的 Letterbug 名的颜色变化和边框的颜色变化来指示各组件设备的当前状态和系统通讯情况。

白色边框

正常状态,系统通讯正常

红色边框

系统中存在通讯故障

灰色 Letterbug

该组件不应出现在系统中

白色 Letterbug

组件工作正常

黄色 Letterbug

该组件下属设备中有工作不正常者,或冗余组件有一 方工作不正常

红色 Letterbug

该组件出现故障

闪烁的文字和星号代表系统中有未经确认的故障存在。 如果在设备名后有 “<” 符号,说明此设备的报警被人为禁止。 在 EQUIP CHG 里,可以选择恢复该设备的报警。

当系统报警后,进入系统管理软件的人机接口界面,交替使用 NEXT LEVEL 和双向上箭头,根据上述的颜色定义就能查找到发生故障的设备,采取诊断措施,查找故障原因。

查找到了故障设备,可以向系统表明我们已经了解了系统的报警原因。 表明的方式如下:

对于系统通讯报警,可以用画面菜单栏上的 ACK CBL 来确认。

对于设备报警的确认有二种方式:

全体确认:在初始画面里选择 ACK ALL 可以对所有设备的报警进行确认。

个别确认:在各个设备的 EQUIP INFO 画面里选择 ACK 可以对该项的报警给予确认。 确认后,报警颜色将不再闪烁。

3.5 常见故障与处理

下面的典型故障与处理是在故障处理过程中较为通用的处理办法。通常在硬件出现故障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软件运行照成,通过再启动即可恢复,二是有硬件故障引起,因卡件被整体密封,系统维护人员无法维修,只能通过更换后送修处理。

3.5.1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

利用顶部指示灯“Sys”系统管理环境SMDH可以发现故障点。

如果是总线问题,检查接线是否良好。

如果是站的接口卡或CP故障,可先按一下卡件的复位键,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注意,在工作站接口卡复位后,工作站应重新启动。

如果是FBM故障,在相应的CP PIO总线图上选种该FBM,再选中“EQUIP CHG”键,进入FBM设备操作画面。若FBM显示为蓝色,选中“GO ON-LINE”;若为红色,则选“DOWNLOAD”。如果故障不恢复,则需检查FBM的标识码(LETTERBUG)是否有所松动,这可能需要拔插一下FBM标识码;当系统断电恢复后,可能出现某个CP下的FBM均是红绿灯亮,此时,可在相应的CP PIO总线图上选取FBM0,而后选择“EQUIP CHG”,做一下“GENERAL DOWNLOAD”。

当工作站的外设(如:打印机、GCIO、报警键盘、磁带机)故障时,应先检查接线,再通过断电——上电方式来复位外设。

3.5.2 AW/WP的非正常开关机处理

由于UNIX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任务分时操作系统,不正常关机(如:AW/WP出现死机、异常断电)将可能导致文件系统的混乱,因此,当不正常关机后,应及时对操作系统文件系统进行检查修复。具体操作如下:接上工程师键盘,同时按下STOP和A,出现“OK”提示符后,键入:<OK> boot –rs

当系统重新启动进入单用户后(出现<LETTERBUG>提示符),键入:

<LETTERBUG> fsck –y

对文件系统进行检查,直至检查无误后,键入:

<LETTERBUG> cd \

<LETTERBUG> sync

<LETTERBUG> halt

待出现OK提示符后,键入:<OK> boot –r 重新启动工作站即可。

注意:组态器要正常退出后,才能关闭计算机,如果组态器没有正常退出就强行关闭计算机,有可能造成整个系统通讯中断,给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切记切记!!!!!!

3.5.3工作站(AW或WP)故障与处理

3.5.3.1故障现象:

a)AW或WP电源状态指示灯正常,画面不能正常操作或画面出现乱的现象

b) AW或WP电源状态指示灯灭,画面蓝屏。

故障处理:

检查对应的总线接口卡件是否运行正常,如果正常,则继续下面的步骤:

a)AW或WP出现死机,有时是因为某个前台进程死了,这种情况可以用ps命令查找问题进程,再用kill命令杀掉问题进程,如果故障处理机单不能操作,可以通过登录执行处理。

如果故障处理机对应的CRT画面尚可操作,选择画面菜单Sftmgmt下的Reboot项启动AW或WP所连的处理机,如果菜单不能操作,请采用下面的方法。

从工程师站进入SYS_Mgmt,选择故障处理机,从quipment change画面中选择REBOOT Station,重新启动故障机。如果系统仍无法恢复,才可以考虑断电重启,确实无法恢复,请离线进一步检查,无故障可以考虑系统重装。

3.5.4 DNBI(节点总线接口)或DNBT(节点总线10BASET接口)或DNBX(节点接口扩展器)故障及处理

故障现象:

a)AW或WP电源状态指示灯正常,画面不能操作,因操作站与系统通讯中断,画面数据变蓝。

b)DNBI或DNBT或DNBX状态指示灯不正常(红亮绿灭或两个都灭或两个都亮)

c)如果使用DNBT接口,也可能表现为DNBT状态指示灯正常(红灭绿亮),DNBT前面板通讯状态指示灯不正常。

故障处理:

  1. 若扩展器DNBT状态指示灯显示不正常,则依据DNBT状态指示灯状态进行相应处理

指示灯

状态

含义

Nodebus Activity

闪烁

只要检测到DNBT与节点总线建立了通讯

TP Activity

闪烁

只要检测到DNBT与工作站相连的10BASE_T双绞线建立了通讯,即开始闪烁

Link

常绿

绿灯表示建立了正确的工作站与DNBT以太网连接

b)若扩展器DNBI或DNBX出现故障,如果红绿灯都亮,可以根据绿灯闪烁次数判断故障原因,再进行相应检查:闪一下说明节点总线故障;闪两下说明AUI总线(DNBI)或同轴电缆(DNBX)故障;闪三下说明检测到jabber(超时传输)。也可以先按下卡件的复位键,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C)若不能恢复则采取硬件拔插的冷启动方法,若仍不能恢复正常运行,请考虑更换扩展器DNBI或DNBT或DNBX。

d)若判断为总线存在故障,看清总线上其他工作站是否正常,否则查看总线接口。

e)DNBI或DNBT或DNBX重启后,工作站最好重新启动,如果DNBT上的三只灯都正常闪亮,也可以不做。

3.5.5控制处理机故障与处理

3.5.5.1一台控制处理机出现故障

故障现象:

容错的控制处理机中其中一台红绿指示灯同时亮或红绿灯均灭,另一台工作正常。

故障处理:

重新启动故障CP,方法如下:

(1)进入Sys_Mgmt,选择该CP站,从 EQUIP CHG画面中,选择 REBOOT STATION从新启动故障的CP。

(2)若故障CP重启不成功,可以按下故障CP的复位键,观察 是否恢复正常。

(3)若上述方法不行,可以采取拔插冷启动处理。注意不要将正常运行的CP卸下。

(4)如果故障的CP仍不能正常启动工作,请立即更换故障的CP。

3.5.5.2容错两台CP同时故障

故障现象:

容错的两台CP红绿指示灯都同时亮或都只有红灯亮,该CP下控制的工艺数据变浅蓝。容错CP同时故障,FBM输出钳位,生产装置无法调节控制。

故障处理:

首先通知工艺人员采用应急措施,为尽快恢复CP的控制功能,应立即按下故障容错CP的复位键,如果不行,应拔插CP、重新启动。如果拔插处理后故障容错CP仍不能正常工作,立即更换两台CP。

3.5.5.3某一功能块或某一回路不能正常运行

故障现象:

某一回路中的某一功能块或某一控制回路不能正常运行。

在正常控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回路中的某一功能块或某一控制回路不能正常运行(特别是PID、PIDE等控制功能块),此时会影响控制回路的正常控制。

故障处理:

1)通知工艺人员立即将该回路切至手动状态,然后调出该回路AOUT功能块供工艺人员进行手动操作。

2)进入CIO组态,查看该功能参数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关闭功能块参数查看,回到CIO组态功能块列表画面。

3)选中该功能块,选择DELETE,出现提示框,选择DELETE&UNDELETE,恢复该功能块,消除该功能块不正常运行状态。

3.5.6 通讯处理机(COMM)故障与处理

一台通讯处理机最多有4个RS422或(RS232)接口,所以最多可带4个外部设备,这些外设可以是打印机,也可以是VT100兼容终端。

故障现象:

1)通讯处理机状态指示灯红绿灯同时亮或只有红灯亮。打印机及终端不能正常工作。

2)通讯处理机状态指示灯正常:红灯灭、绿灯亮。但是打印机不能正常报警和信息打印;使用终端不能进入系统。

故障处理:

1)进入Sys_Mgmt,选择该COMM站,从 EQUIP CHG画面中,选择 REBOOT STATION从新启动故障的COMM。

2)若故障COMM重启不成功,可以按下故障COMM的复位键,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3)若上述方法不行,可以采取拔插冷启动处理.

4)COMM启动正常后,打印机能立即打印出系统启动该站的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同时要检查终端是否能进入系统。如果故障的COMM仍不能恢复正常工作,请立即更换故障的COMM。

3.5.7 现场总线隔离组件(FBI,CP40使用)故障与现场总线通讯组件(FCM,CP60使用)处理

现场总线隔离组件(FBI)或现场总线通讯组件(FCM)成对配置,以构成现场总线的冗余工作方式。

故障现象:

现场总线隔离组件(FBI)或现场总线通讯组件(FCM)状态指示灯出现异常:红绿灯均亮或只有红灯亮。

故障处理:

系统维护人员立即对有故障的现场总线隔离组件(FBI)或现场总线通讯组件(FCM)进行更换。

对于现场总线通讯组件(FCM,CP60使用),以FCM10E为例介绍状态指示灯含义、处理方法。

指示灯

含 义

处理方法

RUN

绿色灯。亮起时,表示FCM运行状态

无需处理

Fail

红色灯。亮起时,表明输入电源故障或FCM内部出现故障

检查电源输出及相关的电缆,若电源正常,说明FCM10E故障,请更换FCM10E

Fieldbus

琥珀色灯。亮起时,表明FCM10E与FBM在进行通讯

如果该指示灯不亮,请检查与此FCM10E相连的现场总线组件,如果现场总线组件正常,说明FCM10E故障,请更换FCM10E

Ethernet

琥珀色灯。亮起时,表明FCM10E与I/A的控制站在进行通讯

如果该指示灯不亮,请检查以太网电缆,包括转换器和FCM10E的相连电缆,如果检查正常,说明 FCM10E故障,请更换FCM10E

3.5.8 现场总线组件(FBM)故障与处理

3.5.8.1现场总线组件(FBM)故障

故障现象:

a.某一现场总线组件(FBM)状态指示灯红绿灯均亮或只有红灯亮。

组件出现红灯亮、绿灯闪烁时。说明组件在Startup诊断过程中检测到RAM或ROM方面的故障,根据绿灯闪烁频率可确定具体故障。

b.现场总线组件(FBM)故障或离线,该FBM所控制的回路无法控制。

故障处理:系统维护人员应立即通知工艺人员此FBM的所辖范围。

1)进入Sys_Mgmt,在相应的CP PIO总线图上选择该FBM,选中EQUIP CHG,

进入FBM设备操作画面。FBM标识号若显示为蓝色或红色,表示卡件离线,需作相应处理。通常,若FBM标识号显示为红色,则选择DOWNLOAD。

2)若FBM仍不能恢复,则更换故障FBM,工艺人员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5.8.2 模拟量现场总线组件(FBM)某一信号通道出现故障

故障现象:

某一模拟量组件出现通道坏报警,或工艺人员提出某一检测信号不准。

故障处理:

1)通知工艺操作员将该回路切换至手动状态,进行手动操作。检查现场仪表状态,若无故障,则检查模拟量现场总线组件(FBM)。

2)断开该通道接线端子,用标准仪器检测此通道转换精度。若次通道故障,则改接至备用通道的端子上,同时修改相应的CIO组态(条件允许更换该FBM组件)。

3.5.8.3开关量现场总线组件(FBM)某一信号通道出现故障

故障现象:开关量组件某一通道出现通道坏故障,或工艺人员提出某一开关信号状态与现场设备状态不符。来自现场的开关量信号故障或通道故障。

故障处理:

1)检查确认现场开关是否与显示状态相符,若状态相符,则判断为来自现场的开关量信号故障,若状态不符,则执行b处理

2)将此通道改接至备用通道的端子上,同时修改相应的CIO组态及梯形逻辑组态(条件允许更换该FBM组件)

3.5.8.4电源组件的故障与处理

故障现象:

电源组件状态指示灯均亮或只有红灯亮。

故障处理:

立即将故障电源组件拔出,更换新的电源组件。

注意:在本系统中,系统的所有信息(包括故障信息)保存在文件“/opt/fox/sysmgm/sysmon/ smon_log”文件中,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查找此文件确认故障原因。

此外,在目录“/opt/fox/sysmgm/sysmon/sysbak”下还保存了最近3个系统信息文件的备份,必要时,用户可以通过查看这些以时间为文件名的压缩文件。

4.检修

4.1检修前准备

全面检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状况,做好异常情况记录,并列入检修项目:

检查各机柜散热风扇的运转状况;

检查UPS供电电源电压和各机柜供电电压的运行状态;

检查机柜内各设备工作状态和损坏情况、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整个通讯网络的运行状况等;

检查各类打印记录和硬拷贝记录;

测量控制室温度、工程师站温度及湿度;

检查计算机系统运行日志、数据库运行报警日志,是否存在异常记录;

检查计算机自诊断系统,汇总系统自诊断结果中的异常记录;

检查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日常维护消缺记录。

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

4.2停工后的检修

检修前,应按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停电程序(停运电脑,关闭电源,拔下电脑电源插头;

工程师室和控制室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有足够容量,调温调湿性能应试验良好;其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参照《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2)》 执行(具体指标见表1)或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所有电源回路的电源熔丝和模件的通道熔丝应符合使用设备的要求,如有损坏应作好记录;

计算机设备的外观应完好,无缺件、锈蚀、变形和明显的损伤;

检查各计算机设备应摆放整齐,各种标识应齐全、清晰、明确;

在系统或设备停电后进行设备的清扫工作;

对于有防静电要求的设备,检修时必须作好防静电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带好防静电接地腕带,并尽可能不触及电路部分;设备应放在防静电板上,吹扫用压缩空气枪应接地;

吹扫用的压缩空气须干燥无水、无油污,压力一般宜控制在0.05MPa左右;清洁用吸尘器须有足够大的功率,以便及时吸走扬起的灰尘;设备清洗须使用专用清洗剂;

设备内外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

设备间连接电缆、导线的连接应可靠,敷设及捆扎应整齐美观;各种标志应齐全、清晰。

4.3清洁工作

停车检修期间,要认真搞好机房、控制室内的系统部件的清扫、清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彻底清理个工作站机箱内部各板卡上的灰尘。

2清除处理机、FBM组件上的灰尘及接插头的灰尘。

3彻底清理操作台及CRT表面及屏幕上的灰尘及污迹。

4清理打印机、键盘、球标等外设的灰尘和污迹。

5清晰全部机柜风扇。

4.4系统离线诊断

检修期间,应对系统内各工作站、处理机及外设、现场总线组件进行全面的离线诊断测试,同时,将诊断结果记录备案。离线诊断由系统维护人员进行,用于确认各站及FBM等设备的内部部件是否能正确的“独立”运行,但离线诊断不能检查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故障,具有相对独立性。

4.5在线热备用部件和备品备件的上级检查

检修期间要求对所有的系统备件做一次全面检查,并将结果记录备案。系统备件主要指在线的热备用部件和主要设备的备品备件。

4.5.1在线热备用部件

在线热备用部件主要指现场总线隔离组件(FBI,CP40使用)或现场总线通讯组件(FCM,CP60使用)及总线。

热备用部件的性能测试主要是用Sys_Mgmt环境中的人工切换,将热备用部件投入在线运行,检查热备用部件是否完好。

从工程师站进入Sys_Mgmt环境,选择需切换的总线所连接的站ID,选择EQUIP CHG,在EQUIP—CHG画面中进行切换运行,检查是否有出错信息,若没有则表示热备用部件完全正常,若有出错信息,择根据提示信息进一步检查处理。

4.5.2备品备件的上机检查

备品备件的检查,主要检查备用的各种功能组件是否完好,步骤如下:

1从机柜中拔出相应的组件,取下LETTERBUG号。

2将LETTERBUG号插入备件,并将备件插入插槽,连接就位。此时,组件进行上电自诊断,诊断完成后,红灯灭,绿灯亮。

3从工程师站进入Sys_Mgmt环境,检查该组件标识号状态是否正常(白色表示正常)。

4对插入的备件进行离线诊断,如果有出错信息,则根据提示信息进一步检查处理,并记录在案;如果没有,则表示备件完全正常,请做好标记备用。

5恢复原来的组件,

4.6 现场总线组件(FBM)的精度测试

由于现场总线组件全部为密封型,所有通道精度在出厂前已调教好,因此,测试FBM通道时,只能测试其转换精度,作一记录,二无法调校。

4.6.1模拟量的输入通道测试

包括4~20mA、RTD、TC和脉冲信号,对不同的类型的FBM请选用相应的信号发生器或电阻箱。通常,校验点选三个:零点、中间点、满量程。校验步骤如下:

1拆除被测点接线,按FBM的接线要求,接入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

2从操作画面或SELECT环境中查看被测通道对应的转换数据。

3依次送入量程的0%、50%、100%对应的信号,读取被测通道对应的转换数据,并填好标定记录。

4如果某一FBM的某一通道出现故障,请更换到备用通道,并修改CIO组态,或更换FBM,并做好记录。

5拆除信号发生器接线,将原现场信号线复原。

4.6.2 模拟量的输出通道测试

1从操作画面或SELECT环境中查看被测通道对应的输出模块。

2拆除该通道两个接线端子上的其中一根接线,将电流表传接入回路。

3将AOUT模块切换至手动状态,分别输出0%、50%、100%。

4从电流表上读取对应数据,填入校验单。

5如果某一FBM的某一通道出现故障,请更换到备用通道,并修改CIO组态,或更换FBM,并做好记录。

4.7 应用软件修改归档

依据生产需求修改相应软件,并做好备份,同时做好资料修改归档。

4.8计算机硬件检修

1 确认待检修设备已与供电电源可靠分离后,打开机壳,检查线路板应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线路板上各元器件应无脱焊;内部各连线或连接电缆应无断线,各部件设备、板卡及连接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

2清扫机壳内、外部件及散热风扇。清扫后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散热风扇转动灵活;

3装复机箱外壳,检查设备电源电压等级应设定正确;

4接通电源启动后,设备应无异音、异味等异常现象发生,能正常地启动并进入操作系统,自检过程无出错信息,各状态指示灯及界面显示正常;检查散热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对于正常工作时不带显示或操作设备(键盘或鼠标)的工作站,可接上显示或操作设备进行检查。

4.9计算机外设的检修

4.9.1显示器

1 停电:断开显示器的电源连接;

2显示器内、外清扫,专用清洗液清洁显示屏;检修后外观应清洁无灰无污渍,内部检查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插头、连线应正确、无断线、无松动,并再次紧固所有部件;外部检查CRT信号电缆应无短路、破损断裂等缺陷;测量风扇和设备绝缘应符合要求;

3 显示器检修装复后上电检查,显示器画面清晰,无闪烁、抖动和不正常色调,亮度、对比度、色温、聚焦、定位等按钮功能正常;仔细调整大屏幕显示器,整个画面亮度色彩应均匀;

4检查大屏幕显示器散热风扇运转应正常。

4.9.2硬拷贝机

1 硬拷贝机停电,断开打印机电源插头与电源的连接;

2 清扫硬拷贝机,清除打印机内纸屑,清洁送纸器和送纸通道,外观检查应清洁无灰无污渍,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无异常现象,各连线或连接电缆应正确、无松动、无断线现象,并再次紧固所有部件;测试绝缘符合要求;

3 装复硬拷贝机,检查硬拷贝机各通道、跳线和各有关参数设置正确;

4硬拷贝机接通电源后进行总体测试,拷贝一页彩色画面进行检查,画面和色彩应正确无异常,字迹清楚。

4.9.3鼠标

1 拔下鼠标与计算机的连接接头;

2清洁鼠标;仔细清洁球体、滑轮、光电鼠标反光板,清洁应无灰、无污物;

3检查鼠标连线应无断线破损,连接应正确无松动;

4 恢复与系统的连接,上电后操作鼠标,应灵活无滞涩,响应正确。

4.9.4键盘

1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操作每个键,如发现无反应、不灵活或输入错误的键,记录其位置;

2关闭计算机电源,拔下键盘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头;清洁键盘,消除键盘内部异常现象,重点检修已有缺陷记录的按键;检修后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线或电缆应无松动断线,键盘的触点及与计算机的接口应完好,外观应无灰、无污渍;

3装复后连接好接线,上电重新检查测试键盘的每个键,应反应灵敏,各键响应正确。

4.9.5网络及接口设备的检修

1 系统退出运行;

2更换故障电缆和光缆;检修后通讯电缆应无破损、断线,光缆布线应无弯折; 电缆或光缆应绑扎整齐、固定良好;

3 检查通讯电缆金属保护套管(现场安装部分应使用金属保护套管)接地应良好;

4 测量绝缘电阻、终端匹配器阻抗应符合规定要求;

5 紧固所有连接接头(或连接头固定螺丝)和端子接线;检修后手轻拉各连接接头和端子接线应牢固无松动;

6 通电后,检查模件指示灯状态或通过系统诊断功能,确认通讯模件状态和通讯总线系统应工作正常,无异常报警。

4.9.6电源设备检修

1清扫与一般检查:

a) 停用相关系统,清扫电源设备接线应无烧焦痕迹,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线、接地线应无断线或松动,并重新紧固;

b) 测量变压器初级、次级之间和初级端子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规定;

2 上电检查试验:

a) 通电前检查电源电压等级设置应正确;通电后电源装置应无异音、异味,温升应正常;

b) 根据要求测量各输出电压应符合要求;

c) 启动整个子系统,工作应正常无故障报警,电源上的各指示灯应指示正常;

d) 对每对冗余的电源,关掉其中一路,检查相应的设备应能正常工作,若有异常进行处理或更换相应电源。

4.10 软件检查

1.10.1操作系统检查

1通电启动计算机控制系统,启动显示画面及自检过程应无出错信息提示,否则予以处理;

2通常操作系统上电自启过程应无异常或出错信息提示;若出现提示错误并自动修复,应重新正常停机后再次启动操作系统一次,检查错误应完全修复,否则应考虑备份恢复或重新安装;

3 检查并校正系统日期和时间,如有不同,应予调整。

4.10.2应用软件及其完整性检查

1 DCS系统逻辑修改等工作完成后,须再次进行软件备份;

2根据系统启动情况检查,确认软件系统完整;

3启动应用系统软件过程应无异常,无出错信息提示(对于上电自启的系统,此过程在操作系统启动后自动进行);

4启动计算机系统自身监控、查错、自诊断软件,检查其功能应符合制造厂出厂规定。

4.10.3权限设置检查

检查各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的用户权限设置,应符合管理和安全要求。

4.10.4数据库检查

1 数据库访问权限设置应正确,符合管理和数据安全要求;

2 对数据库进行探寻,各数据库或表的相关信息应正确;

3 数据库日志记录若已满,应立即备份后清除;

4.11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性能试验

4.11.1冗余性能试验

各控制站和功能服务站冗余切换试验

1 人为退出现场控制站中正在运行的主控制器,备用主控制器应自动、无扰、快速的投入工作;

2 对于并行冗余的设备,如操作员站等,停用其中一个或一部分设备,应不影响整个DCS系统的正常运行;

3 对于冗余切换的设备,当通过停电或停运应用软件等手段使主运行设备停运后,从运行设备应立即自启或切换至主运行状态;

4 在进行1)~4)试验的同时,按同样方法进行反向切换试验,系统状况应相同;

5上述试验过程中,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I&C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它异常现象,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

现场控制站主控制器及功能模件冗余切换试验

6 模件通电前,检查模件熔丝应齐全、容量正确;

7模件通电后,检查各指示灯显示应与正常的实际状况相符;

8选择下列方法逐一进行模件冗余切换试验:

a) 取出主运行模件的熔丝;

b) 复位主运行模件;

c) 将主运行模件拔出(模件可带电插拔时);

c) 恢复主运行模件原状态。

9试验过程中,系统应能正常无扰动的切换到从运行模件运行或将从运行模件改为主运行模件: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模件故障和冗余失去等相关报警外,系统应无任何异常发生。

4.11.2通讯网络冗余切换试验

1试验前进行下列检查:

a) 总线电缆应无破损、断线;

b) 接插件接插应牢固、接触良好;端子接线正确、牢固无松动;

c) 检查总线终端电阻值正常,接线牢固。工作站网关通电后指示灯显示正常。

2选择下列方法逐一进行通讯总线冗余切换试验:

a) 任意节点上人为断开一条通信总线;

b) 切投通信总线上的任意节点;

c) 模拟故障(断开一根电缆或一个终端匹配器);

d) 同样方法进行2)、3)的反向切换试验,系统状况应相同;

e) 2)~3)试验过程中,通讯总线应自动切换至冗余总线运行;指示灯指示和系统工作应正常;检查系统数据不得丢失、通讯不得中断、热工报警正确、诊断画面显示应与试验实际相符。

4.11.3计算机系统(或机柜)供电冗余切换试验

1 OPS操作站供电系统由双UPS 220VAC C电源供给,应进行以下冗余切换试验:

a) 检查UPS 220VAC电源输入/输出的电压符合要求;

b) 断开一路UPS 220VAC电源开关,将另一路UPS 220VAC电源投入运行,检查输入/输出电压符合要求;

c) 再断开一路NORMAL 220VAC电源开关,将刚才断开的一路UPS 220VAC电源投入运行,检查输入/输出电压符合要求。

2 机柜的供电电源由双UPS220VAC电源供给,应进行冗余切换试验:

a) 检查两路UPS 220VAC电源输入/输出的电压符合要求;

b) 断开一路UPS 220VAC电源开关,将另一路UPS220VDC电源投入运行,检查输入/输出电压符合要求;

c) 断开运行的UPS220VAC电源开关,将另一路UPS 220VAC电源投入运行,检查输入/输出电压符合要。

上述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工作正常,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

4.11.4系统容错性能试验

1 在操作员站的键盘上操作任何未经定义的键,或在操作员站上非法输入一系列命令,操作员站和控制系统不得出错、死机或其它异常现象;

2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重启后进入历史数据库,历史数据库数据应保存正常;通过组态器建立和删除历史数据曲线等控制功能正常。

4.11.5系统实时性测试

1 调用CRT画面响应时间:通过连续切换操作员站CRT画面十次,通过程序(或秒表)测量最后一个操作到每幅画面全部内容显出完毕的时间。计算操作员站画面响应时间的平均值应小于1.5s(一般画面不大于1s;最复杂画面小于2s),或不低于制造厂出厂标准;

2 CRT画面显示数据刷新时间:观察CRT过程变量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变化,通过程序(或秒表)测试变化20次的总时间。计算CRT画面上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的刷新周期应保持为1s,且图标和显示颜色应随过程状态变化而变化;

3 开关量采集的实时性:选择数个开关量通道,接入测试用开关量信号,按设计开关量采样周期交替改变状态。通过开关量变态打印功能检查开关量信号采集的实时性。变态打印结果应与设定采样周期相符。

4.11.6系统响应时间的测试

1将开关量操作输出信号直接引到该操作对象反馈信号输入端。记录操作员站键盘指令发出,到屏幕显示反馈信号的时间,重复10次取均值。操作信号响应时间平均值应不大于2.0s;

2 将模拟量操作输出信号直接引到该操作对象反馈信号输入端。记录操作员站键盘指令发出,到屏幕显示反馈信号的时间(或在工程师站选择一模拟量测点,通过键盘输入信号值,观察、记录该信号发出至另一工程师站CRT上数据变化时间)。重复10次取均值。操作信号响应时间平均值应不大于2.5s。

4.11.7抗干扰能力试验

抗射频干扰能力的测试:用频率为400 MHz~500MHz、功率为5W的步话机作干扰源,距敞开柜门的机柜1.5米处发出信号进行试验,计算机系统应正常工作,记录测量信号示值变化范围应不大于测量系统允许综合误差的两倍。

4.12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试验

4.12.1系统组态和在线下载功能试验

1检查工程师站权限设置,以工程师级别登录应正确;

2打开工程师站中的系统组态软件,按照组态手册离线建立一个组态,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进行编译生成,检查确认组态软件功能应正常;

3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电启动后,通过工程师站组态工具,将现场控制站中任一主控制器或功能模件的组态回读到工程师站中;然后再将此组态(或修改组态并确认正确后)下载到原主控制器或功能模件中,当新的组态数据被确认后,系统原组态数据应自动刷新;确认整个操作过程中控制系统应无出错或死机等现象发生。

4.12.2 操作员站人机接口功能试验

1检查操作员站权限设置正确,以工程师级别登录正确;

2检查各流程画面、参数监视画面等应无异常;

3通过功能键盘,在操作员站上对各功能和画面中的任意被控装置逐项进

行操作。检查各CRT画面应显示正常,各功能键或按钮与各功能画面的连接、所有操作的对应结果应正确无误。对于任何未经定义的键操作时,系统不得出错或出现死机情况;

4调用各类主要画面(如流程画面、参数监视画面、实时趋势曲线显示画面、报警显示画面等)应显示正常;检查各动态参数和实时趋势曲线应自动刷新,刷新时间应符合要求;

5检查各报警画面、报警窗口和报警确认功能应正常,报警提示和关联画面连接应正确;

6检查历史数据检索画面应显示正常,输入需检索的数据(如测点名、测点编号)和检索时间段,系统应正确响应,并显示相应的记录(如历史数据报表或历史数据曲线、历史事件报表、操作记录等)。请求打印,打印结果应与显示结果相同;

7检查系统运行状态(系统自诊断信息)画面,显示应与实际相符;

8检查帮助和/或操作指导画面应显示正常;

4.12.3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试验

1从历史数据库中选取一组记录点,内容应包括模拟量、开关量、操作记录、系统事件等;

2分别组态当前时段(短期)的历史数据报表和曲线,分别存储到磁带或磁盘并打印,检查报表、曲线的数据和时间应正确,整个操作过程应无故障报警。

3任选一台WA操作站检查与性能计算相关的所有测点应连接正确,计算报表画面应显示、打印正常;

4启动性能计算应用程序,应无出错报警;

5系统上电,通讯接口模件各指示灯指示正确;

6启动通讯驱动软件,系统应无出错信息;

7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其它专用装置的接口和通讯,应检查确认连接完好,通讯数据正确无误。

4.1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

4.13.1投运前的检查

计算机设备的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度应满足设备运行的要求。

1机柜上方的空调通风孔,应已采取防漏水隔离措施;

2各路电源熔丝容量应符合规定;

3计算机控制站柜号、名称应显目;柜内应附有端子排接线图,附件完好无缺各公用电源线和接地线应连接正确、牢固;

4 操作员站专用键盘、鼠标、CRT信号线和打印机信号线与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应完好、正确;

5各工作站与其他控制站等之间的冗余数据通讯线,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

6 各工作站之间的通讯线应,连接完好、正确、牢固;

7显示器的电源、显示器与计算机间的连接应完好。

4.13.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上电、试验与投运

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或停运后的上电,不应随意直接合上电源,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上电准备工作

a) 检查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状况,允许计算机控制系统上电;

b) 系统投运所需手续齐。

2上电过程要求

a) 上电过程中,应逐级检查上电的设备或系统的电源电压;

b) 确认上电的设备或系统的电源电压正常后,方可进行下一级设备或系统的上电操作。

3 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上电

a) 合上总电源,接通工程师站主电源,启动工程师站;待CRT上出现显示并进入操作系统后,系统自启;

b) 合上打印机、显示器、大屏幕、机柜风扇等电源开关;

c) 合上各操作员站主电源开关,启动各操作员站后,自动进入应用程序。

4 检查整个系统的通讯连接、CRT画面显示、各设备的运行状态等指示,应正常并与实际状况相符,否则应予以处理。必要时可通过专用检查工具和专用软件进一步进行检查;

5 检查计算机通风设备应工作正常。

经过检修或升级后的系统,在各设备性能及功能检查、试验正常的情况下,应进行72h的离线运行,以便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只有在系统的稳定性符合要求后,才能将系统正式投入在线运行。

4.14检修验收

1控制系统中所有孔洞密封完好;

2控制系统中各项检查、检修项目符合质量要求;

3控制系统各项性能及功能试验均按试验方案试验完毕,技术指标符合规定要求;

4下列各项检修记录应齐全、完整、规范、数据正确,记录结论应符合质量规定要求;若有不合格项应单列出清单。

a) 核查停运前检查异常记录及检修后异常问题处理结果,应无漏处理项;

b) 绝缘电阻测试,应符合要求;

c) 计算机设备及系统的部件性能检查、试验记录应齐全,并符合规定要求;

d)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试验记录应齐全,并符合规定要求;

e) 计算机设备修理和部件更换记录(应附有修理更换原因等详细说明);

f) 软件检查记录(应附有详细说明及修改审批单);

g) 计算机系统软件备份,应保证质量,数量足够;

h)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任何修改,应有详细记录。

5整个系统启动后,检查计算机系统故障报警记录、自诊断记录,应无异常;

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维护

5.1运行中的日常维护

1系统运行期间,不得在计算机系统规定的范围(原则上3米以内距离)内使用对讲机及无线电话;

2可能引入干扰的现场设备除检查回路接线应完好外,还应对该设备加装屏蔽罩;

3 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故障记录台帐,详细记录系统发生的所有问题(包括错误信息和文字)及处理过程;

4日巡检中,做好缺陷记录,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安排消缺;热工专责工程师应定期对巡检记录进行检查,对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巡检内容与要求包括:

a查看运行日志,摘录控制系统发生的问题;

b时钟与DCS系统应同步;

c查看CRT报警画面、报警打印记录、声光报警装置,正常运行时应无报警显示;

d检查电源系统和模件各指示灯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e检查DCS系统控制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制造厂要求;

f 带有散热风扇的控制柜,风扇应正常工作,异常的风扇应立即更换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g检查网络出错记录和网络工作状态应无异常、无频繁切换等现象;

h检查系统自诊断功能画面,应无异常报警,各冗余设备应处于热备状态;

i检查系统各工作站和DCS其他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应无异常。工程师室内和控制室的环境指标参照表执行或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5.2工程师室内和控制室的环境指标参照表执行或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温度(℃)

温度变化率(℃/h)

湿度(%)

振动(mm)

含尘量(mg/m3

环境要求

18—25

≤5

45—65

<0.5

≤0.3

表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环境指标

5.3运行中的定期维护

运行过程中,定期检查和试验以下内容:

1 操作站、通讯接口、通讯网络工作状态、系统切换状况、电源主备用工作状态应正常;

2 通讯连接处的紧固;

3历史数据存储设备应处于激活状态(或默认缺省状态),光盘或硬盘、磁带等应有足够的余量,否则及时予以更换。使用磁带机时,应经常用清洗带清洁磁头;

4 定期(一个月左右)用专门的光驱清洁盘对光驱进行清洗,保持光驱的清洁;

5 检查各散热风扇应运转正常,无异音或停转;若发现散热风扇停转,应查明原因,即时处理;

6定期检查硬拷贝并进行清洁,检查打印效果;

7检查各工作站硬盘应有足够的空余空间,否则应检查并删除垃圾文件或清空打印缓冲区。

8定期清扫机柜滤网和通风口,保护清洁,通风无阻。

9定期进行CRT显示功能试验

10 CRT外观及接线是否正常;

11 CRT画面色泽和亮度是否正常;

12 CRT调用和切换是否正常。

13在工程师站上对模件的状态和组态进行检查,功能若有不符,重新装入组态后测试与调整检查结果经监护人确认后,将模件插入正确的槽位,并填写记录卡。

5.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停用与维护

5.4.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正常停用

1计算机控制系统应连续通电运行,局部检修宜停运相应的设备电源;

2停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前,应确认有关的生产过程已全部退出运行,或已做好了相关的隔离措施,否则禁止停运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

3所有需检查、处理和信息保存工作均已结束;

4停用时,与停电相关的所有子系统,经确认均已退出运行并允许该系统停电;

5系统经确认无人工作,停电所需手续齐全;

6系统停电不得随意直接关闭电源,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关闭主电源;

b) 关闭显示器、打印机等电源;

c)关闭现场控制站的现场电源;

d)关闭现场控制站的系统电源;

e)关闭现场控制站的总电源开关。

5.4.2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中的维护

1计算机控制系统长期停用之前,应做好所有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

2长期停用的计算机系统,停运期间应保证其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符合要求;

3定期通电,进行相关检查和试验,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处于完好状态。

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周期

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检修与试验原则上随机组大修进行;机组小修时,可根 系统状况进行相应的检修;

6下列情况,应进行控制系统基本性能和应用功能的测试:

a) 新投运的控制系统;

b) 软件升级后的运行机组控制系统。

5.4.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

1定期进行计算机系统设备运行状况、逻辑状态关系及输入/输出信号状态的检查分析;

2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子系统及设备)进行过检修,或停运时间超过一个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恢复运行时,应进行相关的主要性能试验(如通讯网络切换试验、电源主/付备用电源切换试验、运行总线复位后的冗余总线切换等);

3根据机组的具体情况,制定在各种情况下DCS系统故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4及时补充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备品备件,不发生因备品备件的暂缺,而影响机组的可靠运行。

5.5检修项目的验收管理

根据本厂的管理情况,制定相应的检修项目验收管理办法。

5.5.1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管理

1软件和数据库备份

a)OPS操作站和EWS控制站的软件和数据库的完全备份间隔宜三个月一次(根据需要,部分备份间隔每月一次);

b)在计算机控制系统检修前、后(系统软件或组态修改已生成代码且传送下载),应及时进行备份。计算机控制系统在长期停运前应进行完全备份;

c)在进行备份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 备份前应对软驱、磁带机或光盘驱动器进行清洁,并检查无异常;

2) 同一数据备份必须在同一时间进行;

3) 在进行备份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登录备份机器;

4) 备份必须在主运行机器上进行,或对主从运行的机器均进行备份;

5) 备份数据库时应保证无人在数据库中工作;

6) 对冗余计算机系统分别备份时,应在冗余切换完毕,系统运行正常后进行。

2备份结束后,应在磁盘、磁带或光盘上正确标记备份编号、名称、备份时间等内容;对备份磁盘、磁带或光盘进行读出质量检查,应无介质损坏或不能读出等现象发生,并检查备份的内容、文件大小和日期等应正确;

3备份应至少保存有三个连续不同时间的拷贝,且每个时间的拷贝应至少保存两份,存放在无强电磁干扰、无高温、清洁干燥的二个不同的地点,分类保存。

5.5.2软件保护和口令管理

1严禁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非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除非软件升级或补丁的需要,严禁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用非本系统格式化或读写过的软盘、光盘、磁带等。

2工程师工作站、操作员站等人机接口系统应分级授权使用。严禁非授权人员使用工程师工作站或操作员站的系统组态功能。

3每三个月更改一次口令,同时检查每一级用户口令的权限设置应正确。口令字长应大于6个字符并由字母数字混合组成。修改后的口令应做好记录,妥善保管。

5.5.3计算机软件的修改与保存

1更新、升级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或下载数据,其存储介质须是本计算机专用存储介质,不允许与其它计算机系统交换使用。

2进行计算机软件组态、设定值修改等工作,必须严格执行软件修改制度。

3凡非临时性的组态和/或参数修改,必须使用工程师站的组态软件进行,严禁在编程器等上进行;组态和参数修改后必须及时打印有关图纸,并及时做好修改后的数据备份工作。

4临时性的信号强置/解除强置,必须及时准确地作好记录和注销工作。

5对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任何修改,以及版本升级、补丁等,应及时进行备份,并做好记录。

5.5.4升级管理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升级应在保证安全、经济的前提下提出升级方案,经讨论证和批准后,在厂家的技术支持下进行。

2 软硬件升级前应编写升级实施方案,升级过程应严格按照升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

3升级前,对所有相关硬件的规格型号、版本号和相关软件(包括固化软件)的名称、版本号等应作好记录,并做好系统所有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

4软硬件升级应注意保持系统的兼容性,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升级的同时,应及时升级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对有关的硬件及其固化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或工具软件等在升级后仍有不兼容现象,则应及时作备份并同时予以升级更换。若数据结构(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在升级中有变化,应进行相应的数据转换,并备份转换后的数据。

5升级后,应对系统的所有软件和数据进行完全备份,并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制造厂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