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课文基本信息(邓稼先课文讲解)

教学要求 阅读课文,通过小标题,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一些关键的、重要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深刻把握人物的品格、气质;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感受其表达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邓稼先课文基本信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邓稼先课文基本信息(邓稼先课文讲解)

邓稼先课文基本信息

教学要求

阅读课文,通过小标题,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一些关键的、重要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深刻把握人物的品格、气质;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感受其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作者的选材,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 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 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 课文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 引导读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又如, 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 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做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使得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 凸显出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 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如无条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但要注意, 补充介绍的资料不是越多越好,也不能喧宾夺主,还是要立足文本,细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对课文语言形式的把握,来感受邓稼先的形象 。

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要把握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 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理清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有些部分可以只做一般了解, 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例如第五部分,在内容上和语言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习题设计

第一题,整体把握题。第一小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第二小题,引导学生通过抓细节,理解人物形象 。

第二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理解人物形象。

第三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了这几句话,对文章的内涵、人物形象,才能有深刻的把握。

第四题,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

第五题,拓展题。拓展阅读、搜集资料,并且进行口语表达的练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