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的弟子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按照他的理论,当一个人在35岁到50岁之间时,必然会经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期。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1)

这一时期,虽然可能是一个人逐步取得人生成就的阶段,但相反的,他们还会因为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出现前所未有的个人认同感危机:我的生活到底有何意义?我活着的目的到底何在?

因为这种问题一般无法得到系统的回答,人总会在这一时期感到一种空虚与郁闷,严重时甚至有轻生的倾向。

“中年危机”不仅在凡夫俗子中司空见惯,即便是在古往今来的一些伟大人物身上,同样十分常见。比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曾在“中年危机”中痛苦挣扎。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2)

一、鲁迅的“中年危机”

中年时期的鲁迅,已经成为文坛上的旗手,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除了写作以外,鲁迅还在教育部任职,同时兼任多所高校教授。

一般来说,金钱、名望纷至沓来,这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是再给力不过的兴奋剂。

然而,对于40多岁的鲁迅来讲,他却“迷路”了。人的四十岁上下时,往往面临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不免要深思自己的过去和将来,用更加镇定和冷静的视角,思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3)

于是,他们有动摇、有不满,有焦虑、有不安。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而在鲁迅看来,能够在四十岁达到不惑境界,是十分幸运的。

他说:“古往今来,许多天才和哲士,是四十才始真跨进了人生的行路,而‘惑’了的。”

“我年逾四十了,还迷于人生的行路。我身也就是立在十字街头的。”

物质生活,无法解决鲁迅精神上的孤独、彷徨。他曾经多次在与朋友的信件中提到了“死亡”,比如:

“酒也想喝的,可是不能,因为我近来忽然还想活下去了。”

言外之意,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他的夫人许广平说:“周先生病矣,病甚沉重,医生有最后警告,但他本抱厌世,置病不顾。”

这表明,鲁迅先生曾经已经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在我们这些凡人看来,鲁迅先生这种“成功人士”,怎么会有这些庸人常有的烦恼呢?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4)

二、鲁迅为何烦恼?

1、身体上的疾病

鲁迅自幼多病,而且早年就患上了肺病,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讲,这几乎是绝症。

人到中年的鲁迅,身体每况愈下,作为一个学医出身的人,他深知自己所面临的是什么,于是在《两地书》中不无绝望的说:

“豫料是活不久的。”

2、不幸的婚姻生活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典型的旧社会包办婚姻。鲁迅长年与朱安两地分居,经营着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这种苦行僧般的日子,显然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5)

可偏偏就是在中年,鲁迅遇到了年轻、热情的知识女性许广平但是,在传统道德的束缚下,鲁迅却欲爱不能,这更让他痛苦万分。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6)

3、理想的逐渐破灭

鲁迅当年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希望以笔为枪、以笔为旗,用新文化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然而,随着新文化阵营的主将们产生了分化,鲁迅感觉自身的理想将难以实现,于是他说自己是“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理想遭到了重大打击,这是他心情沉入谷底的重要原因。

三、鲁迅的自我救赎

如果鲁迅一直陷入在中年危机中不能自拔,那么,我们恐怕很难看到一个在痛苦和磨砺中蜕变升华的大文豪。

在鲁迅一生中最为苦闷的日子里(20世纪20年代前中期),他创作了大量为我们所熟知的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两地书》等等。

鲁迅年轻时期(鲁迅的中年危机)(7)

一方面,鲁迅通过这些文学创作,使得自己的生命本能欲求得到了极大宣泄;另一方方面,鲁迅文学创作上的成功,让他得到了极高的声誉和社会肯定,这也使得他的痛苦和苦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补偿。

莎翁说过:“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中年危机,鲁迅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文学事业当中,通过创作,来获得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尽管辛苦的文字工作也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他的生命,但这无疑更有助于他生命的升华。鲁迅在自己喜爱的文学领域,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意义,这也是他度过“中年危机”,并使心灵重新获得平静的重要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