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小篆(秦长生无极瓦当拓片)

秦砖汉瓦小篆(秦长生无极瓦当拓片)(1)

释 文

秦长生无极瓦当,敬奉

逸梅前辈鉴存。

庚申七月,潘景郑赠

钤:景郑藏瓦、景郑持赠

秦砖汉瓦小篆(秦长生无极瓦当拓片)(2)

秦砖汉瓦小篆(秦长生无极瓦当拓片)(3)

题记:

关中为秦汉故都,城阙宫殿基址所遗残甓断瓦,往往有所发现尘土中。清以前藏家不为重视,至乾隆间好古之士始搜集考订,辑为瓦当文字,洎后藏家遂与金石等视,并为著录及之。顾秦瓦流传至稀,即今屈指可数,此“长生无极”一瓦,的是秦阿房宫物。宫故址自咸阳以南、滨渭而东,直抵骊山北麓,其废堡垝垣间,土人往往得之,目为阿房宫瓦,自无疑义。斯瓦制型凡二,一为“长生无极”,一为“常生无极”,余卌年前从邑中故家搜得数十事,秦瓦不过四五品,汉瓦居多,建国后悉以捐诸苏南文管会,只留二三片完整可以制砚者,携在行笈,此其一也。“文运”之役,遂失去。昨岁楚弓重返,尚留此瓦于残囊烬余间,衰年古欢寥寂,零星孑遗,束诸高阁,攸待真知笃好者,得摩挲护持,为此瓦之幸运。比与逸梅翁商榷文字之业,翁耆年硕德,劬学媚古,夙所心钦。征诸瓦文“长生无极”吉语,真堪为翁颂祷之私,谨举以为献,翁其许吾为善颂善祷乎?爰附墨影并赘芜言,藉博一粲焉。

时庚申七月三日,寄沤潘景郑识于沪上寓楼

梦断阿房冷。留得瓦痕余影。搜囊卌载喜归弓,摩挲旧物,往事几回省。  长生吉语犹堪证。作伴耆年映。苔芩好结幽侣,一窗净几还相迎。

调寄《青门引》。并录呈

逸梅前辈指正。

寄沤词人未是草

钤:著研楼、景郑题记、景郑填词、庚申七四老人

笺 释

程敦所撰《秦汉瓦当文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于横渠书院,所录第二种即为长生无极瓦,谓:“诸瓦文中以此为最多,出处亦不一,盖自咸阳以南,滨渭而东,直抵骊山北麓,废堡垝垣间往往得之,故土人目为阿房宫瓦。”潘老或因程敦此语,故称此瓦“的是秦阿房宫物”。

《重修莒志》卷四十九亦收录有此类瓦,题“阿房宫瓦当”:“瓦径七寸五分,质细而坚,篆书。王述庵氏谓此瓦自咸阳以南,滨渭而东,直抵骊山北麓……故土人目为阿房旧物。然玩其书法圆浑古妙,似非秦人莫能为此,见时已琢背成砚矣。城阳镇孙铭收藏。”

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所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亦收有此类瓦,却定为汉代,且注明所载瓦当为“咸阳汉元帝渭陵陵园采集,为孝元王皇后(政君)陵上建筑用瓦”。

潘老对此瓦颇为喜爱,由题记可知,当年著砚楼曾藏瓦数十事,捐赠苏南文管会时,仅留二三完整可制砚者,此其一也,“文革”期间一度失去,至1979年又意外返还。据冯其庸《〈朱屺瞻年谱〉序》所称,潘老曾赠其“长生无极”瓦当拓本,而《上海近百年诗词选》中,收录有潘老《一斛珠·题秦长生无极瓦当》:“阿房千载。瓦痕几许露光彩。长生无极歌功在。余烬炎秦,前影成沧海。  藏笈飘零经劫厄,楚弓返璧怡神外。摩挲老眼情无奈。翠墨留鸿,投付苔岑快。”惟未知此词是否即为冯其庸而作,或当时曾拓有多张,分赠数位苔芩,而瓦身则赠于郑逸梅。

前沈玉麒致潘祖年札后所附潘老写给郑逸梅的信中有称“瓦当本拟制砚后奉赠”,当即指此瓦。以秦汉砖瓦制砚,古以有之。明代王祎《汉未央宫瓦砚记》载:“汉未央宫诸殿瓦,其身如半筒而覆檐际者,则其头有面外向,其面径五寸,围一尺六寸强,有四篆字,字凡六等,曰‘汉并天下’、曰‘长乐未央’、曰‘储胥未央’、曰‘长生无极’、曰‘万寿无疆’、曰‘永寿无疆’,面至背厚一寸弱,其背平可研墨。唐、宋以来人得之,即去其身以为砚,故俗呼‘瓦头砚’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