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四品通俗讲解(读金刚品精髓菩提树下许心愿)

《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学佛首先要发心,发菩提心。

《金刚经》听众虽然是以须菩提为首的千二百五十声闻众,但佛陀在讲经时,却似乎是对著菩萨说的,所以《金刚经》也体现的是菩萨道精神。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

金刚经第四品通俗讲解(读金刚品精髓菩提树下许心愿)(1)

发菩提心是发广度众生之心,诚如经中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显示菩萨胸怀之博大,菩萨度生不是度一个或两个,而是以一切众生都作为自己救度的物件。

这种胸怀的建立,当然要有大慈大悲的基础。何为慈悲呢?悲能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慈能与乐,给予众生快乐。以一切众生作为救拔物件,拔苦与乐,是为大慈大悲。又菩萨的慈悲称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菩萨的发菩提心,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帮助以外,还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救拔众生。

涅槃,许多人可能会理解为是死亡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如此。梵语涅槃,华言具有消除烦恼、解脱痛苦而得自在的意思。涅槃一词在印度,并非佛家所专有。俗人可以拍著吃馆的肚子说这是涅槃;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为涅槃,不知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暂时安宁,不是彻底的。佛法说涅槃有二:一是有余依涅槃。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二是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无余涅槃是究竟解脱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

金刚经第四品通俗讲解(读金刚品精髓菩提树下许心愿)(2)

在俗世里修得一颗菩提心的,不惊不扰,坚如磐石。平常心是佛,平常心是道,凡尘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菩提树下许心愿, 只愿从此菩提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