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中,僧格林沁统帅的蒙古马队被英法联军击溃,导致北京失守,上演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僧格林沁麾下的满蒙军队,是清军的王牌,被咸丰帝称为大清的“长城”,战斗力十分强悍,虽然武器落后,但面对英法联军时,仍然有一战之力,在之前的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就曾重创联军,取得了不俗的战果。然而这支劲旅在八里桥战役中却遭到惨败,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同时,仅换来联军阵亡十几人的可笑结局。之所以如此,除了双方军队在装备、体制、训练等方面的差距外,英法联军的一种武器,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武器,英法联军不会赢得如此轻松,这种武器就是康格里夫火箭。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1)

八里桥战役开始后,僧格林沁指挥清军分三路向联军发起攻击,其中近一万人的察哈尔蒙古马队是他的决定性突击力量,这支马队悍不畏死,顶着英法联军猛烈的枪炮射击,不顾伤亡,迅猛冲击。然而就在他们逐渐接近联军的空心方阵时,几百枚火箭铺天盖地而来,这些火箭的战斗部不仅有弹片四射的霰弹,还有燃烧弹和烟雾弹,战场上顿时硝烟弥漫,火光四起,清军马匹的热兵器战场适应性训练不足,在爆炸和烈焰中受惊后突然回蹿,冲乱了己方的阵型,在巨大的爆炸声和浓烈的火光烟雾中,清军陷入了混乱,队伍失去了联络和指挥,僧格林沁根本控制不了局面,在溃兵的裹挟下,败逃而去。

康格里夫火箭是现代火箭炮的雏形,诞生于十九世纪初,在当时,英国的军工科技世界领先,然而康格里夫火箭技术,却不是英国原创,而是先从印度人手里缴获,然后改进仿制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2)

世界上最早的火箭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火药箭”。北宋工匠用硬纸卷成纸筒,装入火药,然后绑在箭杆上,从火药筒一侧小孔中引出引线,点燃后再用弓弩发射出去,当火药筒被引燃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推动箭矢朝前飞去。

到明朝时,出现了多联装集火发射的火箭巢,其中一次发射20支的被称为“火龙箭”,一次发射32支的称为“一窝蜂”,威力最大的是一次发射100支的“百虎齐奔箭”。当明军使用这些火箭攻击对手时,会产生十分骇人的效果,史书上形容为“总线一燃,万矢齐发。势若雷霆之击,莫有敢当其锋者”。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3)

后来,中国的这种火箭技术传到了南亚,印度土邦军队基于这种技术生产出了多管集束火箭,但是火药筒被改成了金属的,还加装了一根六米长的平衡导向杆,用于稳定飞行方向,这种火箭射程达到2.5公里左右,使用时,比中国火箭可靠性更高,受气候影响更小。

十八世纪末,英军开始征服南亚,1799年,英军在与迈索尔土邦作战时,遭到对方集束火箭的猛烈射击,伤亡惨重。英军对这种射程远、威力凶猛的兵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缴获这种武器后,将其作为战利品带回国内,并交给军工专家研究。1805年,英国伍尔威治兵工厂皇家炮兵实验室的炮兵上校威廉康格里夫爵士,对印度的迈索尔火箭进行了改进。新型火箭拥有金属筒状箭身,根据战斗部的不同,分别采用锥形或卵形整流罩,以颗粒黑火药作为推进剂,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野战火箭炮,被命名为康格里夫火箭。该火箭重15公斤,弹长1米,口径100毫米,火箭弹后部装了一根4.5米长的平衡导向杆,最大射程接近5公里。火箭的战斗部装药也很丰富,有实心弹、燃烧弹、霰弹、信号弹、烟雾弹等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4)

当时,英国面临着拿破仑的法军登陆本土的威胁,面对强大的法军,英军处于下风,为了打击法国登陆舰队,英国人把康格里夫火箭首先装备了海军,开始是装在主力舰上,后来又安装在了专门用于发射火箭的舢板上,类似于现代的火力支援舰。

康格里夫火箭一经装备,就显示了巨大威力,当时法国在距离英国最近的布伦港集结了大量物资和军队,准备在大雾的掩护下从这里出发,对英国实施登陆。拿破仑踌躇满志地声称:“只要下三天雾,我就可以成为伦敦、英国议会和英格兰银行的主人。”可是他没想到,这里却遭到英国舰队康格里夫火箭的突然打击,大量舰船和物资被摧毁,损失惨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5)

发生于1807年的哥本哈根战役中,康格里夫火箭更是大显神威,在康格里夫爵士亲自指挥下,25000多枚火箭如冰雹般射来,丹麦首都几乎被夷为平地。

由于康格里夫火箭威力巨大,英国陆军也开始装备,在陆军骑兵和炮兵部队中,组建了独立的火箭炮连。1812年,装备了康格里夫火箭的英国陆军仅用一次齐射就把法军打得“像蚂蚁堆一样打得星散”。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6)

康格里夫爵士对自己的杰作十分得意,他声称,康格里夫火箭“虽然没有炮身,却有火炮的灵魂。”

在十九世纪初,身管火炮技术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康格里夫火箭因其射程远、射速快、威力大、机动灵活等特点而大行其道,欧洲列强都把火箭当成了战场上的决定性装备,各国纷纷研制火箭,连儒勒凡尔纳的小说《迎着三色旗》中也出现了威力惊人的火箭炮“罗什闪电”。

康格里夫火箭不仅在欧洲程威风,也杀回了火箭的老家中国,让清朝军队大吃苦头。除了在八里桥对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造成重大杀伤外,早在十几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海军已经用这种火箭攻击了清军的炮台和舰船。除了舰载火箭外,英国陆军也投入了152门32磅火箭炮,由陆军上尉诺尔斯指挥。在三元里战斗中,为了解救被当地团练围困的英军,诺尔斯下令用火箭炮攻击,造成了中国百姓的严重伤亡。

1841年1月,英军“复仇神”号蒸汽船用康格里夫火箭击中了一艘清军战船,引燃了船上的火药库,引发了巨大爆炸。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7)

不久,英国“皇后”号蒸汽船和三艘舢板用康格里夫火箭攻击了虎门亚娘鞋炮台,引燃了大火,为了威胁清朝,英国人还给钦差大臣琦善送了两枚火箭。

在当时的一部文人笔记《英夷入粤纪略》中,对康格里夫火箭做了详细描述:“英逆火箭,是其长技,能射数百丈,以坚木为尾,长八九尺,或丈许,受药之筒,长二尺,大三寸,以薄铜或马口铁为之,筒下旁环六孔以引火,箭尾之木,以铁罗丝紧贯于筒中,筒上又贯锐木尺许。木末或用铁如枪筒,内三之二受起火之药,三之一受爆竹横药,箭到药燃,筒轰迸裂,火即散飞,延烧营帐房屋。”

在这部笔记中,作者认为英国人的长技不是大炮而是火箭,可见在广东的作战中,康格里夫火箭给当地军民造成的震撼。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8)

在浙江和江苏的战斗中,英军也大量使用康格里夫火箭,造成多名清军将领伤亡,坚守宁波大宝山的清军参将朱贵,就是被火箭击中阵亡的,他手下的五百名将士,也大多丧生于火箭袭击中。当时有多位目击者在他们撰写的笔记中记录了英军火箭的威力,其中《京口偾城录》描述道:“火箭如飞星,或落地作花爆响” 《壬寅闻见纪略》中则说: “火箭齐发,飞腾如雨,处处延烧”

康格里夫火箭的威力让当时的中国人大为震惊,一些有识之士迅速做出反应,制定应对之策,成书于1842年的《海国图志》中,已经提出了防御火箭攻击的方法,作者魏源认为,应该“于土垣内横挖浅田,铺砖贮水,我兵可以往来,飞炮火箭入水即熄。”就是在防御工势内挖掘浅壕,并在其中注水,火箭袭来后,落入水中就会熄灭。但是这种办法只能针对携带燃烧战斗部的火箭,如果是爆炸霰弹,水并不能阻止其爆炸。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9)

虽然对康格里夫火箭的使用效果非常满意,但英国人仍持续改进其技术。1844年,英国的化学家威廉姆·霍尔在康格里夫火箭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可以自旋稳定的新型火箭。这种火箭尾部安装了三块倾斜的稳定螺旋板,火箭尾部喷射出来的火药气体使火箭在飞行中自旋从而达到稳定,这个新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稳定性和命中率,还去掉了长长的平衡导向杆,使火箭的形体大为缩小,更易于运输和储存,作战机动性也更强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简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众多)(10)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在明朝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武器,可是后来,这种技术的发展就停滞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统帅奕经有一名幕僚叫贝青乔,他在所著的《咄咄吟》中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就是在明朝时,中国已经有类似于康格里夫火箭的技术了。

据贝青乔说,由于英军康格里夫火箭的肆虐,奕经下令依据明朝传下来的技术制造同样的火箭来对抗英军。这种火箭名为“飞火铜枪”,“形如花筒,长一尺二寸,围四寸,中容火药四两,上有枪刃,下有木竿,点放时宛如流星。”

从这个描述来看,“飞火铜枪”也带有平衡导向杆,确实与康格里夫火箭相似。贡献这种技术的是安义镇总兵段永福,他当时扼守虎门天字炮台,后来是奕经的助手,他是依照明代火器典籍《火龙经》制成“飞火铜枪”的。《火龙经》成书于十五世纪初,这说明,在康格里夫出现以前的四百年,明朝已经拥有这种技术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也曾从明代炮台挖出“开花弹”百余枚,他叹道:“三百年前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于被列强欺凌。”

“飞火铜枪”和“开花弹”说明,明朝的火器技术,确实在某些方面曾领先世界,后来如果不停滞,很可能发展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热兵器体系,形成西方以身管火器为主战兵器,而中国以火箭武器与他们对抗的格局。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