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1)

元曲大家、南师大王星琦教授

畅谈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

歌咏南京山水城林和人文景观

古典诗歌、词、曲,数不胜数,

大美金陵,孕育过多少故事?

壮丽南京,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2017年10月14日上午,南京市民学堂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书法家、元曲大家王星琦走进南京广电大厦讲述《古典诗词曲与大美南京》。

以下是王教授讲座内容整理稿:

由于我个人对南京怀有浓郁的感情,加之我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元曲,所以我对南京的历史文化、文学演变一直很关注。

汉唐的帝都都在西安。从东晋开始到中华民国,吟咏南京的诗、词、曲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今天我重点讲一讲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时期有关南京的诗词曲。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金陵风景好,水木湛清华》。

“金陵风景好”出自李白歌颂王导的诗——《金陵新亭》: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2)

南京:金陵风景 水木清华

“水木湛清华”出自谢混的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水木湛清华”,主要指园林景色晴朗秀丽。

如果结合南京的特点,把这句诗拆开来讲——水,指南京受到长江和秦淮河的滋养。木,指南京草木蓊郁葱葱。湛是深沉、清澈的意思。清是清朗、清润的意思。华,南京见证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繁华。

北京有个颐和园,南京有个颐和路,二者的取名有交叉之处,所以清华大学的校名可以从“水木湛清华”这句形容南京的诗中演化而来。

东晋 谢混 《游西池》

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

有来岂不及,良游常蹉跎。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寒裳顺兰沚,徒倚引芳珂。

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

天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谢安之孙、谢灵运的族叔,历任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但因与刘毅关系密切,他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为刘裕所杀。

谢混善诗文,被时人誉为“风华为江左第一”(《南史· 谢晦传》),是中国山水诗文学的先驱人物之一。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评论谢混的诗时,谓“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南齐书·文学传论》也说“谢混清新”。

谢混在《游西池》诗中的名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明朝著名学者、诗人、文艺批评家胡应鳞认为,可与谢混的族叔、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中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辉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等名句媲美。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3)

西晋末年兴起的玄言诗,复经东晋孙绰、许询诸人相扇扬,其风愈盛。诗歌“皆平典似《道德论》”《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可见谢混的诗歌对东晋诗风的推移有一定影响。是他及当时少数几位文人的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的诗篇,才开始改变了长期以来大讲玄理的文辞,使虚浮的玄音渐趋淡薄。至刘宋谢灵运继起,以清新的山水诗取代了枯燥的玄言。

西池又名太子湖,诗人用华丽的辞藻,引经据典地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之美,表达了谢混与友携行,畅游自然的欢快心情,同时用“美人迟暮”暗喻自己仕途不顺、命运多舛。

谢混又从庄子的《齐物论》《养生论》《逍遥游》中得到启示:人要和光同尘,顺应自然。最后两句是诗人自我诫勉之辞,意在澄心悟道,摒弃俗念,不为功名所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享山水之乐。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4)

南京六代繁华,十朝都会。今天从魏晋南北朝切入,开始讲起。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昭明文选》、《梁书》、《南史》

还有一种说法是: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杂花生树,落英缤纷。(这是我小时候背的一种版本,虽然是两种版本,文字不同,但都很美。)

这原本是丘迟写的劝降书里的一句描写江南美景里的名句。意思是,江南的家乡太美了,赶紧回来吧。

《与陈伯之书》是南朝梁文学家丘迟的代表作,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招降文字,它是汉末建安以来言情书札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该作品发挥了四六句骈体韵文的优长、全文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流畅易懂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环环相扣,鞭辟入里,步步紧逼。引经据典,无可辩驳。

从其个人的前途和乡国之情打动对方,产生了强烈的说服、感染力量,成为千年传诵不衰的名篇,丘迟,也因劝降陈伯之有功,升为中书郎。

左思《三都赋》中的《吴都赋》写的就是建邺,就是今天的南京。文章很长,现节选几句来说明南京当时之繁华之美丽。

“屯营栉比,解署棋布。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

短短的几句话,说尽了从乡野到都市的繁华奢艳。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明杜甫和李白都向庾信和鲍照学习过写诗的方法、技巧。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5)

散文的计量单位应该是句子,而诗歌的计量单位应该是字。

古人在写诗的时候非常注重推敲字句,比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足见古人推敲之艰、用功至深。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有小学功夫,即具备训诂、考据的能力,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每个典故都要弄清楚。

一方面,现代人轻易不要写古体诗。因为很难达到古人的水平,境界。与其如此吃力,还不如去阅读、赏读、品味古诗词。

另一方面,古诗词轻易不要翻译成现代文,那样会没有味道,更不要轻易翻译成外文,那就更没味道了。在某种程度上,诗歌是一种自给自足。所以明朝文学批评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也。”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是也。

鲍照《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

泉源安首流。川末澄远波。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两江皎平逈,山郁骈罗。南帆望越峤。北榜指齐河。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长城非壑崄。峻岨似荆芽。攒楼贯白日。摛堞隐丹霞。征夫喜观国。游子迟见家。流连入京引。踯躅望乡歌。弥前叹景促。逾近勌路多。偕萃犹如兹。弘易将谓何。

鲍照,家世贫贱,少有文采。做过前军刑狱参军,掌书记,故世称“鲍参军”。

他的诗风格遒丽,造语俊逸,音节激昂。以写七言歌行见长,对后世李白、高适等人七言诗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南北朝诗歌的繁华,就不可能有唐诗的繁盛。

大江大河的源头水量少,水流平静,但河流的中下游水流浩荡,这是集聚产生的力量。

“两江皎平迥,三山郁骈罗”描写的是南京的山水。“襟带抱尊华”中的 “襟带”指的是长江、秦淮河围绕着南京。“长城非壑险,峻岨似荆芽”,在军事意义上北方的万里长城比不上石头城的险峻,因为石头城既有山做为屏障,还有长江天堑。

鲍照的这首诗写的是他顺长江从湖北来到南京,描写了南京的地势险要,山川之美。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6)

在五百多年前,南京当时有三个城——第一,石头城。

当年诸葛亮拜会孙权时,曾惊赞“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刘禹锡有首诗《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今天大多数的版本中,对西塞山的注释都是:西塞山,位于湖北黄石市的长江边上。据唐圭璋先生的学生之一、原东南大学教授、著名诗词评论家王步高先生考证(已经有文字记载证实),西塞山,应该指的就是我们南京石头城一带:西,石头城位于南京城的西面。长江和石头城,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山,指清凉山。

第二个城,就是台城,位于今天南京的玄武湖畔。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里记载:“江南东路建康府”条下载:“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

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唐代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该诗契合了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先生在《姜斋诗话》里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第三个城,叫东府城,是宰相、大臣们所居之所。

可见,无论南京城具备多么天险的先天优势,如果统治者奢靡腐败,最终还是逃避不了灭亡的命运,正如《西塞山怀古》中所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7)

谢眺:影响了整个唐朝

南朝·齐 谢眺《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东田是建康在六朝时候的游览盛地,齐武帝的太子——文惠太子建造,这里楼台亭阁,山水名胜,花束遍地,到处都是可以游览的地方。东田应该是在现在的燕雀湖,也就是前湖这一带,燕雀湖西临台城,北依鈡山,南临秦淮河。东田是皇族的私家园,非常考究、繁华。

谢眺和大文学家沈约等人曾经开创了永明体,永明体对唐代诗体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推动性的作用,谢眺存诗200多首,他的诗,风格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比如:

谢眺的诗歌,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谢眺的诗,一般都是描写自然景物,有时候也直抒胸臆,这首《游东田》就是直抒胸臆,心情不好出去,出去之后心情好起来了,写的金陵的山水之美,非常漂亮。他的诗风是清新秀润,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他的佳句太多了,我们一般的教材,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必选他的几首很有名的。

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他开始注意韵律,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已经开启了唐代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的先河。

南朝·齐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天纵之才的李白,此时顿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中说道:青莲才气九州横,六代淫娃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声低首谢宣城。从该诗里,可以看到,李白,这个天才的大诗人,却最服气谢眺的才华。

李白对谢朓倾倒备至,曾以“清发”二字概括谢诗的风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即指谢朓。谢朓与谢灵运均长于模山范水,而谢朓时代在后,故人们称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李白此诗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上句称美李华(或李云)文章有建安风骨,下句则隐以自喻。

李白诗有雄奇纵放、如江河奔泻者,也有清新俊发、如皓月临空者。后一种风格,当受谢朓影响。至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谢朓北楼,是与谢朓任宣城太守有关的古迹,李白诗中曾多次言及,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以见其敬佩之情。

传说谢朓在宣城姑熟(今安徽当涂)青山之麓建有别宅,其地风景绝佳。后人因名其山为谢公山、谢家青山。山上有井,名为谢公井。山下有市,名谢家市。

太白晚年流落当涂,深爱其地,逝世前即遗言葬于山下。当时因故未能如愿,数十年后,方迁葬青山西麓。太白诗魂,得以徜徉于他所仰慕的诗人的故迹遗踪之间,当可九泉含笑了。

诗中的描写使人想起谢朓的《暂使下都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那是诗人由荆州东下、将至建康时所作,诗中描写夜景道:“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望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鹊,玉绳低建章。”

这正是天色将明未明之际,天上银河闪闪发光,江中洲渚浅黑深青,笼罩在寒冷的夜色之中。眺望京城,但见宫阙楼观遥遥相向,月光给它们镀上美丽的金色,北斗星依依地向着它们低垂。

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京城夜景!黑暗和光明、静谧和生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显而易见,李白诗的意境、用语都有意仿效谢朓。

至于“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二句,还使人想起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是一首如月光下露珠般晶莹的佳作,也特意提到这个名句:“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在那首诗中亦描绘了京邑景色,不过不是月夜,而是黄昏: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就要离开京城了。他登上建康西南长江边上的三山,回首远眺,展现在眼底的是早已熟稔的景色,此时显得这样美丽!夕阳照耀着翼然飞耸的屋檐,高高低低,历历在目。随着落日光辉的转移,那屋脊上的光和影都在和谐地缓缓流动。晚霞铺展着、变幻着,像五彩的锦锻。澄清的江水静静地流去,宛如一匹白练伸向天边。这“静”不仅仅是风平浪静,而且是因为晚照那样柔和;若是在强烈的阳光下,那水面上将是碎金万点,耀人心目,就不会给人以“静”的感觉了。“练”是白色的丝织品。“如练”不仅写出了江面反射下夕阳的色彩,而且写出了那种丝绸般的柔滑之感。多么细腻的感受!无怪乎李白对之激赏。“喧鸟”二句则是近景,写出了一片热闹的啁啾,写出了斑斓的色彩。而“覆”字、“满”字更流露出诗人衷心的赞叹,让人体会到他对京城的无限依恋。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8)

李白还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提到谢朓诗:“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朔风”句指的是谢朓《观朝雨》: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这也是工于发端的一个例子,一起首就给人以气势飞动之感。十六尺为常,百常观,极言其观之高。九成即九层,亦言其高。“空濛”二句写雨势转为濛濛细雨之状,体物细致,但总不如“朔风”二句富有动态。

唐人殷尧藩《喜雨》云:“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下句当从谢朓这两句中化出,但上句勉强,似与下句不称。至苏轼《有美堂暴雨》云:“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虽袭用殷氏原句,却雄迈矫健,气势夺人。才之大小,真不可同日而语。而谢朓创始之功,尤不可没。

在李白吟咏谢眺的十五首诗歌中,绝大多数是对谢眺其人、其诗的赞赏或怀念——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公亭》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眺清”——《送储邕之武昌》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州谢眺北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登宣州谢眺北楼饯校书叔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

“三山怀谢眺,水澹忘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九华落雁峰,此山最高”——《云仙杂记》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诗传谢眺清”,李白对谢眺的诗歌,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得其精华,领其神韵,请看下面一组李白点化、化用谢眺之诗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李白《秋叶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绮霞”——李白《落日忆山中》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李白《雨后望月》

朱熹称“李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即是指李白能汲取谢眺等前辈诗人的经验,唯其对法度从容之运用,方能除却雕琢之痕迹。

刘熙载在《艺概》中云:“谢玄晖以情韵胜……语皆自然流出”。谢眺的诗歌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引得无数诗人竞折腰?何义门评谢眺诗云:“(谢)化艰为易,去重就轻,以其略艳词为取真色,所琢炼者在意象、物情之间耳。”

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的天然、豪放、飘逸的诗风,很多都受谢眺的影响。李白推崇谢眺,学习谢眺,又高于谢眺,终成一代“诗仙”。

谢眺在《入朝曲》中这样描述南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该诗可以说是对南京最早最有名的评价了,极写南京城之繁华之绚丽,佳人云集,冠盖相接,南京当时真可谓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9)

谢朓写景佳句甚多,不妨再举一些:“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蕴含着晚春的盎然生气。

“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直中书省》)自然是宫庭景象。

“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赋贫民田》)

“白水田外明,孤岭松上出”(《还途临渚联句》),以农田景色入诗。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和徐都曹生新亭渚》),“寒草分花映,戏鲔乘空移”(《将游湘水寻句溪》),体贴入微而炼字精当。凡此之类,都给唐人以有益的影响。

王维的不少写景诗句便似受谢诗启发,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纳凉》)之类。

清人王士禛曾说李白“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娃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此言不虚;而且受益于谢朓的,不仅仅是李白一人,而是整整唐朝一代诗人。

南朝·阴铿(梁陈之际)《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晚出新亭,新亭又叫中兴亭,在今南京雨花台安德门菊花台,在六朝时最为有名。

曾有著名的典故:“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辙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10)

西晋的贵族们到了南京,就是进入东晋之后,他们怀念北方的江山,或者是故地,就把南京及南京周围的地名都改了,比如说,把镇江改做南徐州,把常州改做叫南兰陵,所以这些贵族到了南方之后,特别思念北方,在新亭这个地方,每次聚会,由王导主持,就是我们晋士是不是可以再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活。

写心情的诗,历朝历代的人都有,特别是唐诗里面就特别多,李太白就写了不止一首。这首《晚出新亭》是阴铿里写得最好的一首。

纵观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凡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词人,往往路途蹇蹇,人生坎坷,仕途不畅。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等例外,做了很大的官。愤怒出诗人,诗人不得志,一腔的牢骚,愤懑,无处发泄,诉诸诗歌。所谓“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阴铿的这首诗歌也是表达了他的不平、悲凉。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又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就是说李白也曾经向阴铿学习过作诗的方法,从中又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诗对唐诗确实有着深刻影响。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山以虚而受,水以实而流” 。如果我们把唐诗称为一座不可企及的高峰,那么,这座高峰不是突兀而来的,而是前面做足了铺垫,这个铺垫就是六朝人的铺垫。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11)

晋宋时代都是古诗,到唐代才彻底形成了律绝的近体诗,从文学史上来看,晋宋交替时期的诗歌没有后世那样多的观念束缚,所以才可以做到天真绝俗。从魏晋到唐朝的中古时期,也很天真。

唐诗壁垒森严,规矩多,条条框框多。又因为门阀制度的严格,顺利出仕是很难的,唐代的诗人有时候缺少天真绝俗,甚至表现的很沉重,压抑。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该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由远及近的绝美的寒江钓雪图:白茫茫的天地之间,千山寂静,不见飞鸟,路被雪埋,不见行人,只有一位披着蓑衣的老翁,在严寒中垂钓。关于该诗,自宋代以后,评论蜂起。

宋理宗时诗人范晞文对《江雪》给予了近乎夸张的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江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

此外,关于《江雪》内涵的研究,做出的结论有这样几种——“孤独悲怨说”、“清高孤傲说”、“佛禅说”、“政治批判说”、“希望援引说”、“抗争说”等等不一而足。

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表面上,该诗是写春天的早晨的宁静、祥和。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应该没有这么简单,其实,是孟浩然在发牢骚——“春眠不觉晓”,孟浩然心情不好,总失眠。

“处处闻啼鸟”,啼鸟代指那些进入仕途者,总是听到张三李四做官了,处于春风得意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老孟又是一次次的失利,受到打击,无法出人头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该诗是一首干谒诗,“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充分地表达了孟浩然希望得到时任荆州刺史的张九龄的援引,举荐,渴望出仕的强烈愿望。

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该诗表面上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写景诗歌。但是,仔细思量一下,乌鸦的啼叫,代表不祥之兆;月落,霜满,代表阴冷,凄清;诗人住的寺庙恰恰叫寒山寺,又增加了凄冷。

半夜里敲钟,是在向难民施舍粥物。逃难的人坐的船一般叫客船。这首诗歌其实是诗人张继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为了逃避战争带来的苦难,跟很多百姓一起,被迫逃亡江浙一带,他用凄清、寒冷等景象来表达内心的孤独,痛苦,和家国之忧。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作者孤苦无依,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愁之苦。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12)

宋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宋人的前面是唐诗这样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没有办法超越了,只好换一条路,另辟蹊径,所以,宋人重视理趣。

王安石的《江亭晚眺》——

“日下崦嵫外,秋生沆砀闲。

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

雨过云收岭,天空月上湾。

归鞍侵调角,回首六朝山。”

该诗的前六句一直在写罢相后的王安石内心的从容,悠闲,惬意,可是,最后两句:“归鞍侵调角,回首六朝山”,他骑驴返回住处的时候,还是屡屡回头,他在望什么?

似乎还在想着为皇帝分忧,还在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又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样表达了王安石的清介孤高,不与俗同。

秦观的《木兰花慢 过秦淮旷望》——

“过秦淮旷望,迥萧洒、绝纤尘。

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

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望断衡门。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苹。

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秦观生前所至之处,大多留有诗词,这是秦观途径南京时,留下的对南京的赞美以及自己的惆怅相思之感。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

宋代的诗,是想出来的;

宋代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13)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乔吉,与张可久并称“乔张”。

乔吉写有《商调 碧栖秋 出金陵》——

“尘暗埋金地,云寒树玉宫,归去也老仙翁。东北朝宗水,

西南解愠风,船急似飞龙,到铁瓮城边喜落篷。”

金陵为古地名。战国楚威王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三国吴称建业,晋改建康,五代梁时,置金陵府,南唐为江宁府,宋改建康府,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楚威王认为金陵有帝王之气,埋下金子镇之。

明代陈铎描写南京的《小梁州 燕子》,也很优美感伤,令人唏嘘——

“蒲芽尚短柳条长,对语雕梁。

满身披拂落花香,多情况,风外自双双。

还同王谢当年样,笑江南,风景感伤。

朱雀桥,乌衣巷,不胜悲怆,芳草共斜阳。”

整个明代史上就是复古和反复古之间的摩擦。复古好不好?有的时候,也未必就不好,有一些复古的诗人也写得很好,当然有模仿的痕迹。

纵观一部中国诗歌史,以南京为中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不可企及的时代,一个天真烂漫的时代。

南京古都名诗(诗词曲中的南京之美)(14)

作者:赵炜,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在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各类体裁文章千余篇,在央视等十余家电视台录制节目21期,被誉为“最有才的图书管理员”,“江苏高校七大网红老师”,“段子手”。新华网,中国新闻出版报,南京日报,南京晨报,《风流一代》曾等媒体对他给予了报道。曾供职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宣传部十年,现为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