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西晋渐趋完备确立,随后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那么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制度,为何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为什么是九品中正制?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为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制度)

为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西晋渐趋完备确立,随后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那么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样的制度,为何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网络配图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为获取各世家门阀大族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为夯实自己的权力,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一套颇具争议的官员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此种制度刚开始还能很好执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成为门阀世族把持官吏选拔之权,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曹丕的这种“唯血统论”的做法实际上和其父曹操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官员选拔机制已经彻底分道扬镳。

九品官人法创立是在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的基础上改进,按照儒家规范评议官员和备用人才的选拔制度。其中,对人物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资品虽有九级,而被中正评为下等人才,获下品七、八、九品级者,是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的。而因品被视为圣人之品,是不轻易授人,成为虚品。实际上能够起家入仕的资品,只有上品与中品的六个品级。

九品中正制

那么为何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呢?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由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到东晋时,门阀巨族把持权柄,逐渐尾大不掉,最后甚至连至高无上的皇权都被士族压制,当时的好几位皇帝都是由几大家族联合拥立的,士族豪强的权势之大不难想见。

隋炀帝

最终自隋(隋炀帝)之后,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废止。但门阀世族的势力仍然延续到唐初,山东世家大族的文化风习仍然为后世所仰,比如太平公主嫁入的崔家,就是山东大族之一。在当时看来,谈不上“下嫁”,倒像是皇家高攀了(因为隋唐两代都有鲜卑血统,是崔卢李郑王等所不愿论及婚嫁的)。

注:《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是出现最早句子“势族”,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八》: “如刘毅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也”。“士族”正史中是没有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