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1)

如今,ETC不仅用于高速公路,还拓展到停车场收费领域。戴冰/摄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2)

2016年底,路侧停车试点电子收费,一位市民展示用于路侧停车的APP。李文/摄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3)

2000年,一种新型咪表亮相朝外吉祥里道路两侧。刘新华/摄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4)

上世纪90年代,北京街头出现首批咪表。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5)

1996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6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6)

1996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6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7)

2006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6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8)

1999年3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9)

2013年1月15日,《北京日报》9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10)

2016年4月5日,《北京日报》6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11)

2016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6版

城区智慧停车收费(停车收费电子化之路)(12)

2019年12月2日,《北京日报》8版

上世纪90年代,北京机动车停放问题开始显现。为尽可能消除人工收费造成的弊端,北京尝试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其中包括停车收费电子化,但并非一帆风顺。

90年代停车困扰初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机动车迅猛增加。那时候,正规停车场多半“车满为患”,宾馆、商厦车位也很吃紧。不论是繁华街道的马路边,还是居民集中的楼群、胡同里,汽车见缝插针、横七竖八地停放,停车开始成为困扰车主和首都交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1996年11月13日《北京日报》6版,《不够用的停车场》)

“我买车的时候,小区停车还没有收费一说,可以随便停。但后来车越来越多,没地儿停了,便到小区周边碰运气,能骑到马路牙子上就算不错了。”一位中年人回忆。

当年开出租车的宋师傅也为此头疼不已。他家那片儿10多栋楼,没有一个停车场,只好勉强把车“塞”在楼下,每天全家人都跟着提心吊胆。

当时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近百万辆,而全市停车泊位却不足7万个,难以匹配。

与此同时,正规停车场还存在收费不统一的问题。据本报1996年11月14日6版《停车场管理不到位》报道,那会儿载重量在两吨以下(含两吨)的小型机动车,白天停车的收费标准是每4小时1元,夜间每小时0.6元。一些停车场擅自提高收费,有的按小时收,每小时1至3元不等;有的按次收费,每次2至5元不等;还有的按小时翻倍收……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车主觉得,到停车场停车要多花钱,安全上又没有什么特殊保障,不合算,不如随便找个地儿停车,导致城市主路边乱停车,支路受挤占,影响道路交通。

如何对城市停车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北京开始了探索。

“水土不服”的咪表

为加强机动车管理,遏制车辆乱停乱放,1994年,交管部门在东直门内大街、阜成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及骡马市大街开辟路侧停车区,试行收费管理。从此,路侧停车有了专职收费管理员。(1994年11月22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开辟路侧收费停车区》)

有专人管理停车固然好,但时间久了,人工计时收费方式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司机会跟收费员讨价还价,有的司机可能趁收费员一眼没看住猛踩油门溜之大吉。而收费员也并非都能照章办事,多算时间、多要停车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用什么方式可以消除这些弊端呢?上世纪末,北京街头出现了咪表。据本报1999年3月24日1版《部分道路泊车将启用计时器》报道,这种停车计时收费器具有液晶显示屏、数字按键和插卡口,有投币和刷卡两种功能。交管部门先期对80台咪表进行试点,由着装统一的工作人员负责提醒司机操作。

咪表的出现,给京城带来了现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停车人,避免了人为乱收费。到2003年,全市安装了上万台咪表。

然而从一开始,这种计时收费方式就表现出“水土不服”。首先,1999年以前,本市安装的咪表全从国外引进,价格昂贵,使用越频繁,电池消耗就越快。其次,早先安装的咪表是“一机多位”,也就是一台咪表管着7个以上车位。以一个车位5米计算,7个就35米出去了。停车人经常因为嫌离咪表远,把停车费交给负责看护车辆的管理员,人工收费又出现了多收或少收的情况。

后来,本市不断改进路侧停车咪表管理系统。2003年下半年,相关部门在二环路内的68条道路及朝阳、海淀的36条道路旁边安装了6000多台新型咪表,覆盖1万多个路侧停车位。新咪表一表管两个车位,停车可以刷专用卡。(2004年3月29日《北京日报》5版,《六千台停车新咪表年内投用》)

令人遗憾的是,咪表使用情况依旧不理想。司机们认为买专用卡使用频率不高,卡内还需要预存一定金额,不划算。而停车管理公司除去咪表初次安装费用外,不但每3个月左右要派专人给咪表更换电池,还要每天派人去采集咪表数据,之后再到结算中心结算,成本太高。到2010年,街面上的咪表约九成处于空耗状态,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咪表是干什么用的。到2015年,市市政市容委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咪表的使用率已降至零。

大型停车场用上ETC

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机场高速和八达岭高速分别启用了ETC(不停车收费系统)。司机只需将一个电子标签贴在汽车的风挡玻璃上,走高速公路收费站专用通道,便可自动扣除通行费。

慢慢地,ETC速通卡拓展到停车场收费领域。与高速公路收费站类似,ETC车辆在通行停车场ETC车道时系统能自动交易完成扣费。这样一来,车辆在停车时自动化程度更高,交易更安全,人工干预更少。

首都机场停车楼较早安装了ETC,覆盖T1、T2、T3航站楼3个停车场,共有8条ETC专用车道。其中,T1、T2航站楼停车场出入口各配置1条ETC车道,T3航站楼停车场出入口各配置两条ETC车道。ETC车辆出入时,系统能自动完成计时停车收费。(2013年1月15日《北京日报》9版,《90万ETC用户减排6000吨》)

一些商业街区大型停车库也开通ETC,实现了不停车缴费。2016年,绿地缤纷城、凯德MALL大峡谷、十里河民乐建材城等大型停车场先期开通了ETC。随后,蓝色港湾、西单大悦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停车场也开通了ETC。此外,医院、交通枢纽的停车场也成为本市ETC网络布局的重点方向。(2016年4月5日《北京日报》6版,《10座大型停车库今年开通ETC》)

值得一提的是,无需停车缴费,避免了车辆怠速和多次加减速控制,ETC系统所带来的综合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根据测算,每1万次ETC交易能节约314升燃油消耗,并能减少55.96千克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道路停车取消人工现场收费

2016年底,石景山区鲁谷路和鲁谷西街两条道路率先试点停车电子收费,市民通过“北京交通”APP可以找车位并自助缴纳停车费。

试点电子收费系统采用视频桩或地磁两种车位检测设备,感应车辆进出、留存车辆图片,并将相关信息实时传输至市级平台,统一计算停车时间和费用,实现全市统一电子计时收费。当时,路侧停车收费员没有取消,只是转变为停车管理员,辅助停车人完成电子缴费事宜。当停车人无法通过电子支付方式缴费,可以向管理员缴纳现金,并获得机打《收费通知单》。(2016年12月30日《北京日报》6版,《路侧停车电子收费开始试点》)

此后,路侧停车电子收费开始推广,技术手段日趋完善。

今年,全市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三个时间节点启动了道路停车改革。12月1日起,北京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实现全覆盖,人工现场收费取消。很多路段安装了高位视频计费设备,可以通过“电子眼”监控所有车位车辆进出,并通过拍摄号牌计费。与地磁感应和视频桩技术相比,这种技术对车位的覆盖率更高,且不容易受到人为破坏,昌平区、东城区还增加了抓拍违停功能。(2019年12月2日《北京日报》8版,《本市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

今后,随着手机支付手段的不断丰富,北京停车电子收费将更加便利。

本版文字:贾晓燕 制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