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

唐王朝最后的名将非高骈莫属。

在他之后,唐王朝已经进入藩镇争霸天下大乱的王朝末日,高骈率唐军收复安南、安定蜀中对抗南天霸主南诏的对外战争胜利也成了唐王朝最后的绝唱。

可惜,高骈晚年割据淮南,在对黄巢关键战役中保存实力,放黄巢轻易渡长江北上,才有了黄巢克洛阳、陷长安的一幕。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世乱见忠臣”,在唐王朝危急存亡时刻,高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1)

【南征南诏的建议,皇帝“诏不准”】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春,高骈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十年前高骈率军收复了被南诏侵占的安南,彻底堵死了南诏向南扩张的道路,南诏只得掉头向北,不断攻打唐王朝的蜀中地区,数次危及到了成都。

对这个老对手,高骈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去成都的路上就放出话来:“吾在交趾破蛮二十万众,蛮闻我来,逃窜不暇,何敢辄犯成都!

为了防止成都发生瘟疫,高骈命令逃难的数十万百姓各回家乡,恢复生产,安定了蜀中人心。之后,在到达成都的第二天,高骈就率步骑五千,追杀南诏入侵蛮兵,一直杀到大渡河,稳定住了这条蜀中最重要的防线,“自是蛮不复入寇。

高骈有足够的信心彻底消灭南诏,上奏唐僖宗要调集六万大军征讨安南,但朝廷的回复却是“诏不准”。在此之前,高骈已经放出话来,要率百万大军到南诏都城的南大门龙尾城找南诏王问罪。

这下高骈失望了,再没有机会成为第二个汉伏波将军马援或第二个诸葛武侯了。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2)

(大理三塔)

从唐僖宗的角度来看,与南诏的战争到这时前前后后打了十五六年,虽然南诏这个小国已经国困民疲,但大唐也不好受,此起彼伏的兵变、民乱,让所有了解时局的人都知道,不能再打仗了,国家支撑不下去了,百姓更是支撑不下去了。

即使唐僖宗没有这个觉悟,朝中的宰相重臣也能看出这一点,即使灭了南诏也不过是出一口恶气,收获付出不成比例。

既然不能进攻,在完成蜀中防御工作之后,高骈就开始精简部队,尤其是新招募的一些临时性部队待遇被降低。高骈老家山东,一直认为“蜀兵懦怯”,更信任自己从北方带来的老部下。

另外,高骈一些军政、民政措施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打仗时,高骈“好妖术”,经常让术士做法,画纸人纸马,还“撒小豆”;高骈整治官员,免去了所有出身小吏的官员职务;要求蜀中使用足陌钱,一贯就是一千文,而不是自盛唐就开始的不足千文为一贯;尤其高骈执法力度很强,“刑罚严酷,由是蜀人皆不悦”

高骈这些做法也许是为了治理地方,但多少也有聚敛钱财的嫌疑。也许,唐僖宗不让高骈出兵,让高骈开始对朝廷有了怨气。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3)

【成都惨案】

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加快了高骈转变的过程。

被削减待遇的部队中包括了一支“突将”,之前南诏入侵成都最危急的一次,地方官在成都招募了大量的丁壮,其精锐选拔成军号为“突将”,这些人待遇非常高,在之前的战事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年四月,高骈到蜀中不过三个月,被削减待遇的“突将”作乱,冲入了高骈的帅府,高骈躲在厕所当中才逃过。

这些“突将”作乱时应该并未携带武器,其余唐军来平乱的时候,“突将”用高骈府中各处树立的仪仗当武器,还有些空手用拳头打。即便如此,还把来平乱的数百披甲士兵撵回了军营,并堵住军营门口很久,蜀中也是有勇猛之士的。

没有用武器,“突将”作乱更像是士兵的一次打群架,不是个太大的事情。

但高骈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六月的一个夜晚,高骈对“突将”全体挨家挨户破门而入,无论老幼孕病,一律杀掉,包括婴儿都没有放过,“婴儿或扑于阶,或击于柱”。

当夜,“流血成渠,号哭震天”,数千近万人被屠杀,尸体被用车子送到城外投入江水之中。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4)

【高骈之前无论哪里,官声都还不错】

当初在安南的时候,高骈抵御南诏、安抚当地百姓、建设基础设施,名声极好,甚至有说法说安南百姓称高骈为“高王”。对于协助南诏作乱的安南当地蛮族,高骈也不过是杀掉其酋长等首恶,并未大肆屠杀;离开安南后,高骈调任山东任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也善待百姓,“民吏歌之”。

(高骈是唐僖宗后期才被封为渤海郡王,在安南时应该没有爵位,更不是王。)

这次在大唐自己的城市,别说“突将”作乱并不严重,哪怕真是士兵兵变,也没有理由波及家属、滥杀无辜。

当时高骈已经年过五十,按唐人标准已经寿命不久了。唐僖宗拒绝南征建议之后,高骈大概率是要在蜀中终老,既没有机会入朝为相进入国家权力核心,又失去了立下灭国之功、名传千古的机会。

也许这才是高骈思想转变的第一个重大影响,成都屠杀事件,应该就是高骈得不到信任和肯定后的自暴自弃,不再关心自己的名声了。

无论古今,好多官员都是如此,当政治上没有上升空间之后,就会放宽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克制,把兴趣爱好放在钱财方面,甚至开始结交一些所谓的大师。包括现在,凡是与一些所谓大师交往密切的高官,百分之百有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高骈在军事上对防御南诏还是尽心尽力的,在蜀中几年,耗死了对唐王朝最有野心的南诏王世隆,南诏最后一次对外扩张的企图彻底破产,这也是高骈对唐王朝做出的最大贡献。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5)

【南击黄巢的建议,皇帝又是“诏不许”】

不久,王仙芝、黄巢起义,中原大乱。

高骈被调往江淮一带,先后在江西、浙江、安徽等地镇守,最后任职淮南节度使。

为了避免关中核心地区受到波及,唐王朝逼迫黄巢南下,高骈数次大破黄巢军,黄巢多个手下将领战败投降了高骈,其中一个毕师铎,后来高骈就是死在这人手下。黄巢在中原无法立足,率军南下福建,翻越大庾岭进入了岭南。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八月,再次出现了高骈请战却被唐僖宗拒绝的情况,高骈上奏请求各路兵马守住各路要隘,一路唐军扫荡福建,自己率万人过大庾岭追击黄巢。

结果又是“诏不许”。

当时唐僖宗朝中,掌权宰相为郑畋、卢携二人,另一个宰相王铎为各路唐军总统领,已经领军外出。高骈的战略设想,就包括让王铎防守岭南北上湖南的通道。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6)

宰相卢携与高骈是政治盟友,认为高骈足以解决黄巢,想通过消灭黄巢立功,是个坚决的“主战派”。且卢携与王铎不和,一直准备用高骈取代王铎。

另一个宰相郑畋是属于传统型官员,对于时局判断力比较强,认为国家没有必要和黄巢死磕到底,建议通过政治手段解决黄巢问题,算是“主和派”。

郑畋在分析局势时说:黄巢兴起是因为山东大灾,饥民聚集;各地节度使守卫自己那块地盘还行,但不会尽心平乱。不如招抚黄巢,等到丰年,很多流民就会离开黄巢回乡,那时问题就好解决了。

对于高骈,郑畋也有感觉,“高公迁延玩寇,无意翦除”,认为高骈就是在养寇自重,根本没有彻底消灭黄巢的打算。

所以,无论高骈的建议在战术上是否可行,更多的是在配合卢携掌握话语权,目的是压制王铎和郑畋两位宰相,与当年在蜀中南征南诏的建议有一定区别。估计高骈自己也有小想法,可以借机把势力范围扩展到福建和岭南。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7)

【高骈与黄巢的“决战”】

朝中讨论的结果虽然拒绝了高骈的出兵建议,但仍然按卢携的建议只给黄巢一个小官,而非岭南一地的节度使。这使黄巢放弃了投降招安的幻想,并率军从桂林沿湘江北上湖南。

湖南是王铎负责镇守,王铎用人失误,潭州(现湖南长沙)、江陵(现湖北荆州)失守,如果不是其他唐军挡住了黄巢继续北上的道路,黄巢就可以一路北上直取长安了。

但王铎的战败也让朝中的博弈有了结果,卢携成了掌权宰相,高骈也取代王铎成了各路唐军统帅。当时卢携在内,高骈在外,唐王朝除了几个宦官之外,这两人就是最高的权力掌握者。

(部分资料说高骈在黄巢入广州之前就是唐军各路统帅,应不符合史实。)

北上无路的黄巢沿长江东下,直奔高骈镇守的扬州而去,这就给了高骈建功立业的机会。高骈身为各路唐军主帅,又有长江天险,手下兵马众多,如果能够在淮南或江南彻底解决黄巢,高骈的历史地位将不在当年郭子仪之下。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8)

但高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轻视了黄巢,让局面彻底改变。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高骈已经调集招募大军七万,“威望大振”,就等着和黄巢决战了。

五月,黄巢无法抵挡高骈手下大将张璘的猛攻,军中又开始流传瘟疫,就给张璘送了大笔钱财,要投降高骈。

黄巢一直是高骈手下败将,当年在浙江就曾经投降过高骈,高骈有足够的心理优势。这种情况下,高骈觉得大局已定,不愿让其他人分功,就把各地支援的唐军遣散回去。

结果黄巢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刻与高骈翻脸,高骈大怒,令张璘攻击黄巢,结果黄巢取胜,张璘战死,“巢势复振”。

七月,黄巢从采石矶渡过长江,进入了高骈的淮南辖区。由于手下第一大将张璘战死,高骈开始畏战,并上奏朝廷告急,说黄巢六十万大军离扬州不足五十里。

原本长安包括皇帝和各级官员都把希望寄托在高骈身上,此奏一到长安,“上下失望,人情大骇”,唐懿宗下诏书斥责高骈遣散各路援军并让黄巢轻易过长江。

高骈无力辩解,开始泡病号,“遂称风痹,不复出战”。周边其他唐军兵力不足,又没有高骈这位各路唐军统领的支援,对黄巢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寡不敌众,无法阻挡住黄巢北上的步伐。黄巢先克洛阳,再下长安,逼迫唐僖宗出逃到了蜀中。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9)

【破罐子破摔】

一直到黄巢起义被镇压,高骈一直呆在淮南没有出兵,尤其是黄巢破潼关后卢携服毒自尽,没了朝中的帮手,高骈更是在扬州这个安乐窝一动不动。

唐僖宗对高骈很是失望,虽然给加了一个侍中的头衔,但先后免去了高骈唐军主帅和盐铁转运使的职务,高骈不再是朝中大员,而只是淮南一地的守将。

高骈心中非常不痛快,上奏“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发了一大顿牢骚。

唐僖宗也是年轻气盛,又恨高骈放黄巢北上才丢了长安,就让郑畋回复,痛骂了高骈一顿,《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内容很精彩。高骈挨骂之后,更是破罐子破摔,“贡赋遂绝”,不入朝、不交税,关上门当自己的土皇帝,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求仙问道上。

这种日子过了几年,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五月,藩镇将领在长安拥立了襄王当皇帝,给了高骈一大堆头衔,虽然高骈手下有人劝谏不要接受,明显这个新皇帝当不长久,不如维持朝中正统人士对高骈的最后一点好感,但高骈“不纳”。

晚年的高骈已经没了政治方面的想法,一门心思求仙,术士吕用之成了实际上的淮南节度使,并把高骈架空。

光启三年(887年)四月,高骈手下将领不满吕用之,联合起来攻下了扬州,领头的就是原来黄巢手下降将毕师铎,高骈被囚禁四个多月后被杀,享年67岁。

为国守边的英雄(从为国守边的名将)(10)

高骈的祖父是唐宪宗元和中兴时期平定蜀中刘辟藩镇叛乱的功臣高崇文,去世后谥号为“威武”。如果高骈早死几年,谥号应当不会在其祖父之下,尤其有破外敌的大功,武将最高能得到的“忠武”谥号也有可能。

可惜高骈晚节不保,不但自己一生名声扫地,还搭上了整个大唐帝国。也许,从成都对平民挥动屠刀那一刻起,高骈心中就已经没有了国家二字。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