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

东直门外,有一三层小楼,打远一看,上面还写了三个大字儿‘懂事儿’来过这儿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这是一家典型的老北京风味菜馆,走进去,全都是胡同四合院,一个屋,一个胡同名儿,在这里,随处可以找到旧日胡同生活的印记。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

很多老北京人来这儿,吃饭到时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重拾儿时的生活点滴,电视机,话匣子,拨号儿电话,老式电风扇,这些早已消失的老物件,可以让很多彼此陌生的北京人有同样的话题,摆弄摆弄话匣子,耳边似乎又能听到梅兰芳的《岳飞传》。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2)

这家馆子的掌柜的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土著,名叫刘骁,传承的是他师爷刘俊清老先生的手艺,一碗手抻面共有十八种浇头,但严格来说,老北京抻面,不止这十八种浇头,主要是以十八为吉祥数字,定位的这个基础。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3)

端详着墙上的大奖状,好像想起了带着红领巾的自个儿,在这样的环境里,怀着美好的心情,吃上几道老北京的家常菜,此情此景,那真是美极了,怀旧的环境,咱就得来点怀旧的吃食,北京人酷爱各类面条儿。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4)

光是手抻面就能变出众多花样儿,咱北京人吃面,讲究特别多,圆条儿的叫各条,筷子头儿这么粗,比它细的叫蜡芯儿,再细一点的 叫粗帘子棍儿,之后是帘子棍儿,一窝丝帘子棍儿,这都是过去胡同里底层北京人的吃食,最大的特点就是挡时候。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5)

一碗地道的老北京面条儿,面要劲道,卤的味道也很关键,花椒汆儿,咸汤儿面,葱油面,都是简单又好吃的家常味儿,除此之外,老北京还有一种醋卤面,如今会做的人可不多了,醋讲究用米醋,而且老北京人只认龙门米醋,这种米醋是用小米儿做的,所以味儿特正。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6)

醋卤熬得有点粘稠,这时候就可以出锅了,热腾腾的面条儿配上爽口的醋卤,白白的鸡丝儿,碧绿的青蒜,这味道,甭提多棒了,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越咂摸越香,这是家的味道。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7)

还有就是老北京的卤肉菊花锅,同样是也是懂事儿的招牌菜,炉肉选的是上好的五花肉,烤一个小时,还得上锅蒸,蒸好了以后,还不算完,还要放冰箱冷冻,然后才能切片儿,摆盘儿,老北京菊花锅,好吃又漂亮,炉肉要一片压一片,转着圈儿摆,这才有型儿,放上清热去火的菊花,颜色就更加漂亮了。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8)

加入高汤咕嘟一会儿,肉香浸透了酸菜粉丝,吃上一碗,保您解馋,另一道北京家常菜是酱爆肉丁儿,这道菜的选材可是颇有讲究,必须用难分肥瘦的猪颈肉,才能做出酥脆的口感,接下来就是炒酱,唯有火候恰到好处,酱才能裹在肉丁儿上,酱香微甜,外脆里嫩。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9)

之所以起名儿叫懂事儿,其中暗含的道理,老北京人都门清儿,所谓的懂事儿,说白了就是有里有面儿,都说北京人会说话,能贫,但甭管到哪儿,在什么场合,做事儿都得守规矩,有里有面儿,这就是懂事儿,往大了说,这就是北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0)

往小了说,其实就是眼力价儿,眼力价儿从某种层面来说,就是大伙儿常说的情商,智商高您能做成这件事儿,但您情商也高的话,才能干好这件事儿,当时开店的时候,刘骁是以咱老北平民国风格来定位的,因为餐厅里洋车,马车轿子,各种稀有老物件。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1)

但是常上他家吃饭的老北京人慢慢潜移默化地把它改变成了七八十年代的老北京,聚会特别多,初中同学聚会,小学同学聚会,就连当年插过队的北京人都愿意跟这儿聚齐,但在众多风味菜馆当中,东直门懂事儿的买卖并不好。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2)

为了留住老北京的念想儿,一直在坚持,2022年因为疫情的不断反转,目前还处于停业状态当中,像这样的京腔京味儿餐厅,关门谢客确实太可惜了。北京人的性格里,有很多的特点,仗义,局气,好面儿,接下来要说的同样是一位北京土著开的餐厅。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3)

美术馆斜对面,翠花胡同内,醒目的红色招牌,正是北京人都熟悉的悦宾饭馆,很多上了岁数的北京人都知道这个地儿,自打1980年开业至今,已经有42年的历史了,店里面积不大,将将能摆下十来张桌子,细心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老物件,比方说这压在玻璃板儿下的白色桌布,熟悉的镂空花型设计,一下就能把我们带回八十年代。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4)

还有这带玻璃橱窗的老式展柜,以及包浆的算盘珠子,都在告诉北京人,这里不是奢华的现代大饭店,而是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小餐馆,说起这家老饭馆里的酸甜苦辣,不少朋友都会想起中国第一家个体户儿的女掌柜,刘桂仙,回顾1980年,当时40出头的刘桂仙跟老伴儿刘培基,在北京拿着36元钱买了四只鸭子。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5)

在胡同小平房里,准备了四张桌子和十六把凳子,这就算开张了,时过境迁,老主顾们熟悉的刘大妈已经在2015年,因病去世了,把经营的重任交给了家里的第三代人,少东家一个是郭诚,一个是郭华,兄妹俩继承家业,并且干的有声有色,能有今儿个的成就,还得说是老家儿那一辈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6)

随着北京城的变迁,大伙儿的经济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到这里吃饭的人可谓与日俱增,不大的饭馆已经满足不了北京人的需求了,1992年时,同样在翠华胡同内,距离悦宾50米的悦仙饭馆应运而生,虽然名儿不同,但卖的吃食一样,都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家常菜。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7)

在早几十年间的北京,大伙儿下馆子以国营餐馆为主,私营个体饭馆的出现,让很多喜欢尝鲜儿的北京人饱了口福,说起早年间北京的服务行业,老北京人最有发言权,很多人都说到这里来吃饭,除了能品尝到美味佳肴外,还特别享受这里的服务态度。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8)

吃饭的人有当年毕业的同学们,也有刚参加工作就在一起的同事,打开业就在这儿吃饭,旁边就是社科院,一吃就是好几十年,而退休的老姐妹们儿在这聚餐,没有在高档大饭店吃饭的拘束,开怀大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就像是在家里吃饭一样。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19)

开悦宾饭馆那年,刘桂仙四十多岁,家里一共有五个孩子,生活困难,老四,老五还是待业青年,为了吃饱肚子也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就业,决定试一试,克服重重困难,拿到了北京个体餐饮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就这样,四张旧的小桌儿,十多把小木凳,四块塑料布,在胡同里的几挂鞭炮声儿中,1980年9月30日,悦宾饭馆开张了。

老北京味道小馆子(两家北京土著开的风味菜馆)(20)

四十年过去了,如今饭馆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代,咱北京人做买卖,离不开一个情字儿,悦宾饭馆如今卖的一些吃食,五丝桶,干烧黄鱼,蒜泥肘子也好,芫爆肚丝,干炸丸子也罢,味儿依然没变,还是老北京人熟悉的味道,甭看今儿说的两家餐馆很少被人提及,但它们却藏着最美好的北京记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