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货款模式(资金商配送商覆盖商)

作者:袁来

供应商货款模式(资金商配送商覆盖商)(1)

经销商群体的出现,大概在90年代,随着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最早一批经销商出现。

当时的经销商,主要还是供销社体制内出来的群体。还有一部分经销商,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退而求其次,做商品的倒买倒卖。好一点的,能在批发市场开个档口;差一点的,连门面都没有,骑个三轮车,居无定所,流动做生意。

90年代,供小于求,物质匮乏,其实生意相对比较好做。一部分厂家的销售经理,看到这样的生意机会,也加入到经销商行列中。

这三类基本组成了经销商的角色。即使发展至今,也没有太多的变化。

从90年代,到现在的2020年。经过30年,有的经销商已经倒下、逃离,有的经销商将生意越做越大,从百万到千万到过亿的生意,仍以每年15%-30%的增速发展,而大多数经销商,在当前其实是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

下游KA的苛捐杂税,小店的账期低价,上游厂家的每年递增任务,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零售,直播带货,电商狂欢节。让经销商这类“老实人”,总是饱受折磨。

生意难,是共识!如何在困中取胜,这是每一位经销商,都应该思考的话题。

“新经销”尝试梳理经销商的发展路径,结合过去新经销报道的优秀经销商案例,为各位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思考。

在当前时代下,生意难做,已经不是今天代理一个品牌,明天代理一个品牌,就能解决的。而是真正地站在,为谁而服务,为谁提供价值的角度,这是经销商生意做大的核心底层。

-01-资金商→配送商→覆盖商→运营商

过去的经销商,或许你有厂家的资源,再加上口袋里有钱,基本上产品不愁卖。到了完全市场经济时代,跑马圈地,紧接着在一线出现竞争。此时,厂家为了第一时间将商品上架到一线网点,经销商开始进入了“配送商”时代。

到了现在,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已经实现了配送的职能。过去的核心能力,是现在的基本条件和门槛。越来越多的经销商意识到,生意是自己的,而非厂家的。

进一步的,做网点覆盖,做商品运营。不仅仅是厂家对经销商提出的要求,也是经销商自身主导掌控市场的关键。在新经销看来,如今绝大多数经销商,正处于覆盖商和运营商的阶段。

部分品类在部分渠道,经销商做好覆盖就行,比如日化、调味品类,在夫妻老婆店,经销商能做到覆盖,商品上架就可以。品牌竞争烈度不强,在小店渠道周转不高。

当然,有些品类在主流渠道,经销商不仅仅要做好覆盖,还要做好运营。比如饮料品类,在夫妻老婆店,商品上架已经无效,简单的商品陈列,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此时,要站在消费者进店购物的角度,考虑如何运营商品,实现最大概率地被买走。结合品类的消费特性,设计商品运营的系列动作,这对经销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预判,不管经销什么品类,匹配什么渠道,下一阶段,做到本地网点的覆盖,只是做好经销商的一个基本门槛,生意做好的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运营的能力。

以前一个强势优质的厂家,找经销商合作,通常会问,你有多少人,有几辆车,覆盖多少家网点。我想不久以后,厂家会问经销商,你将打算如何操盘这个市场,整体的规划,营销策略是什么.....

-02-生意的方向决定了做什么样的覆盖?

再谈运营前,先谈一下覆盖。

虽然覆盖是基本要求,但这里,还是存在一些区别,是经销商业务方向选择问题。什么意思?

是覆盖全渠道,还是覆盖某个垂直的渠道。比如,你经销主力的品牌是伊利或蒙牛,这样的主流大众品类,你需要覆盖的是全渠道。

流通小店,现代卖场,连锁便利,区域大超。除了这些常规所见的,还有本地的社区团购,新零售平台、企业团购福利,工厂内购......等等。基于品类特性,做好本地市场的全渠道覆盖。

多说一句,在覆盖维度上,经销商如果想赚钱,常见渠道的覆盖,已经拉不开差距了,你做到了,别人也能做到,剩下的是资源投入多少的问题。但如果你能在本地特通渠道,做好覆盖,无论是竞争烈度,还是盈利的空间,都有很大的机会。

另外一类覆盖,比如,你经销的是休闲食品,这一个大类目,数十个品牌,你可能无法有效做好全渠道覆盖,那经销商的核心目标是做好某一个细分渠道覆盖,比如做到80%以上本地的流通小店的覆盖。

这里覆盖的选择是基于经销商生意方向,是做一两个品牌的生意,还是做某一个品类的生意。鉴于当前大多数经销商是多个品牌的经销,远未达到品类经销的程度,因此,建议经销商在覆盖上,多考虑结合自身经销品类特性,进行全渠道覆盖。

-03-到底什么是运营商?

覆盖商是以卖进为核心,运营商是以卖出为核心。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经销商,最后回归到一点:商品运营。

商品运营的核心目标是更多的商品卖出。当然,对应的渠道不同,品类特性不同,商品卖出的方法有差异。

比如,饮料品类,主流渠道是流通小店,产品同质化、冲动性消费特征,商品卖出更多的是“概率销售”,如何通过陈列、海报、位置,最大概率地被消费者买走。

比如,粮油品类,主流渠道是KA和中超,品牌集中度高,偏重理性决策消费,商品卖出更多的是“价值销售”,如何通过产品体验、产品卖点,海报物料,被消费者买走。

简而言之,每个快消类目的消费特性、主流售卖场景,以及外部市场竞争不同,每个品类的商品运营逻辑是不同的,经销商必须有“商品卖出”的洞察。

具体如何洞察?核心是三个层面:

1. 是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 能否与消费者进行对话?

3. 能否离消费者距离更近?

关于第一点,是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在饮料品类中,应用广泛。太古可口可乐潘利华先生曾在新经销发布过,如何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铺货没有用,产品上架才有用。抢市场,核心抢的是优质陈列位!》

饮料,算是快消行业里在一线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品类,在争夺消费者注意力方面,已经走在行业最前沿。其他品类,可以在饮料品类的操作方法中,适当摘选一两个方法就可以。

第二点,能否与消费者进行对话。产品那么多,为什么选择你。当品牌的知名度,比如,伊利和蒙牛,金龙鱼和福临门,品牌对消费者没有特别差异时,如何让消费者选择你。

此时在一线终端市场,经销商要做的不是一味宣传品牌,说品牌广告语,说品牌行业地位;也不是一味打特价,做促销,而是告诉消费者购买选择我的理由是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现在是端午期间,相比直接买1送1,如果将宣传策略换成,迎端午,提前囤货更便宜。下面再加上“买1送1”,这样的销售效果会更好。先说购买理由,再说购买优惠。

第三点,能否离消费者距离更近。这里的近,本质上,也是经销商能够覆盖的渠道。比如社区团购、到家电商、外卖平台;比如特殊渠道,企业的团购福利;再如,疫情期间,不少经销商在微信朋友圈、社群做销售,本质上,也是离消费者更近,一屏之隔。

上述可以说是经销商做好商品运营的最小运营单元。再往上一点,经销商要考虑的是,产品结构的运营,门店网点的运营,与之匹配的是资源的投放,人员的管理。

运营,是经销商生意好坏的关键,做不到精细化的运营,只是做商品的搬运卖进,想赚到钱,几乎也没有太多的可能性。

最后,我认为,未来本地商贸流通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厂商之间的博弈,不再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而是经销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竞争!

经销商之间竞争的核心抓手,是覆盖和运营。谁覆盖的多,谁就能获得更多品牌经销的机会,谁就有更多的市场地盘;谁运营的好,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谁就能把生意做得更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