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 回忆我的父亲杨大膺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 回忆我的父亲杨大膺(1)

​杨 大 膺—— 民国青年学者

今天,杨大膺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1902.8.26)

民国时期,社会动乱,各种中西文化、学术相碰撞。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民国青年学者,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潜心研究,著书立说。

而今,杨大膺先生当年的著作,现为中华文化珍存,以《民国文存》、《文化研究文库》、《民国学术名著》等之名,多地出版社再版发行,以饗读者,令后人为之感到欣慰!

互联网上,《荀子学说研究》的读者叹言:“蒋维乔在書序中赞语:“大膺将来与学术上之贡献,殆未可限量也。” 嗣后其人其书,却不见大曝于天下,生平事迹也一时无从获知。” 见此,不由勾起笔者曾经纠结多年的想法。

缅怀杨大膺先生之际,搜集查阅了相关文史资料和先生遗搞,整理出了民国时期杨大膺先生撰写著作时的概况和青年学生时代经历,以及建国后晚年境况,供读者参考。

民国时期著作概况

杨大膺先生,民国 19 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哲学系,后赴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广州学海书院研究院深造。

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上海诚明文学院教授,上海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等。

《孔子哲学研究》出版于民国 19 年 8 月,乃杨大膺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部著作。

光华大学哲学教授蒋维乔序:“杨君对哲学犹孜孜不倦,以求深造,为探得孔学之核心,独出精心,以哲学方法,发挥哲学之精义,对书中政治哲学,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方法论等章精彩内容,发前人所未发,是本书之特色。”

杨大膺自叙:“光华大学选读《论语研究》时,就觉得对孔子哲学发生兴趣。因在学习和观察中发生一种反感,如对胡适之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尤其是一班老学究所讨论之孔子学说疑窦重生。《论语》为记载孔子学说唯一可靠之书,而各家所述,亦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不得已,乃矢志自己研究孔子哲学,以祈于歧途上求一真 确之定向 。自问年轻学浅,不敢以言著书,此书

乃校中之一种功课练习。 ”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 回忆我的父亲杨大膺(2)

​ 《中国哲学史纲要》民国 23 年 1 月出版,蒋维乔 杨大膺 著 蒋维乔序:“学友杨大膺,对于哲学感到非常兴昧,有天才,善于读书得问,使我有启予之感。”因嘱大膺帮助编辑《中国哲学史》,商定体例后,担任起草。经几年努力,反复积稿修改。后因当时中华书局编辑舒心城,说及要编一部《中国哲学史纲要》,二人就着手先编这部《纲要》,杨大膺负责起草,蒋先生负责修改,经两年功夫,稿本在光华大学,沪江大学各校作为教材随教随修改,方编成《中国哲学史纲要》。蒋先生总括此书:“极其新颖,现在出版界中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创作”。

《宋明理学纲要》民国 24 年 1 月出版 蒋维乔 杨大膺 著

该书起草之初,蒋先生与杨大膺反复磋商,因理学广大精深,欲区区数万字,说明其内容,颇非易事,需把住整个理学之核心,方可穷源竟委,令读者明了。故取其理学家自己研究之綱目,为之整理,于其不合于现在者去之,于其漏缺者增之。商定后,杨大膺起草,蒋先生修改,如是年余,成册。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 回忆我的父亲杨大膺(3)

《荀子学说研究》民国 25 年 5 月出版 杨大膺 著

序言:荀子为儒家最笃实之者,学问广博,集儒家之大成,故欲研究儒学,应从荀子着手。汉代以来,学者多因荀子主张性恶,遂不重荀学,至宋明诸子,更加轻视,故荀学否晦数千年。迄清末学风转变,乃有从事荀学,加以详释者。但至今研究荀学之人,多未看到荀学之全体,往往述其一,而遗其二。本书乃将荀子所有学说一一发扬,务使读者得窥全貌。

蒋维乔序:"学友杨大膺,本其平日心得,撰《荀子学说研究》十三篇。辄多创见,能发前人所未发。毕业后以求深造,恒往来于张孟劬先生及予之门。大膺将来于学术上之贡献,殆未可限量也。"

《孟子学说研究》民国 26 年出版 杨大膺 著

1931 年-1932 年,杨大膺完成《孔子哲学研究》《荀子学说研究》后,本该接着完成《孟子学说研究》稿,因和蒋维乔为中华合编“中华百科丛书”《中国哲学史纲要》和《宋明理学纲要》(1936 年已出版)就暂停下来。

《孟子学说研究》是研究儒家学说的第三种。

自序:我研究中国诸子思想,本有一整个的计划,第一研究儒家诸子,第二研究道家诸子,以后则渐次及於墨、法、名、杂各家诸子,以及玄学理学等。现在算是把儒家孔子、荀子、孟子三人的个人思想写了出来,还有一步工作要做的便是把他们三人思想的异同加以比较,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总结束。将来对於其余各家,也预依照这种步骤做去。

然,杨大膺先生何曾能想到,自己对中国各家诸子哲学思想的研究计划,会到此终结!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 回忆我的父亲杨大膺(4)

杨大膺出生于江西上饶。成长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1920 年,杨大膺就读于江西铅山鹅湖书院。

南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曾在鹅湖寺哲学辩论。朱熹江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杨大膺学生时代在此环境中受到的教育,对其之后酷爱哲学研究不无影响。在院读书期间,寺院洗衣女工的丈夫被寺院门卫打死,了解详情后,杨大膺为该女工写诉状,告到铝山县长吴传英处,经斗争后凶犯被捕。 1923 年,杨大膺在江西南昌私立心远大中学校读书,与方志敏是同学。方志敏因患肺结核咯血,病情严重,杨大膺护送他进南昌中美医院住院治疗,所有医疗费,生活费都是杨大膺支付,直至病情好转出院。那段时间,方志敏、邵世平同杨大膺关系都很好。

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 “五卅惨案”,全国各省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杨大膺由江西省学生总会推派担任后援会委员兼调查宣传主任。在声援过程中,搜查出进口美英日仇货 100 大箱“哈德门香烟”,南昌城数千名大中学生将香烟在章江河边点火焚烧。为此,杨大膺等六名学生被拘捕进伪督办署。当时南昌《新民日报》等报刊,以特大号铅字登载营救,压力之下,江西省督办方本人,拖到12 月才释放六名同学回校。

1926 年 10 月,北伐军进驻江西上饶,11 月南昌也被北伐军攻占,方志敏此时任国共合作时的江西省党部执委兼农民部长。为改组国民党上饶县党部,方志敏同省党部决定派:游秀柏、杨大膺、龚竞志三人前往。同时委派共产党员黄道、邵式平、胡德兰加强领导。改组后的县党部,杨大膺任青年部长。

1927年4月,国共合作破裂,上饶县党部解散。杨大膺回南昌后,转入武汉中山大学读书。

1927年暑假,杨大膺从武昌回到南昌,“八一起义”前夕 ,担任江西省学生总会秘书,动员组织了南昌市大中学校万余名学生,抓拿伪省教育厅长陈天放游行示众 ,并参加了在东湖池体育场起义誓师大会。

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发出通缉令:方志敏、黄道、 邵式平、徐明高、方铭竹、游秀柏、邓壁贵和杨大膺八人。

1927 年秋,为避风险,杨大膺转赴上海,进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联系组织在上海读书学生,成立了“上饶旅沪学生会”,创办了《信江潮》月刊,并任主编。革命前辈何香凝女士,亲自为《信江潮》月刊题写封面。

邵世平夫妇隐蔽上海期间常同杨大膺见面。

1930 年,杨大膺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中华书局特约篡述。1930 年冬,为配合方志敏创建的工农红十军,追剿上饶地方土豪劣绅侵吞县储 5 千余担稻谷和县公学款万余元,“上饶县积谷款产清查委员会”推举杨大膺回上饶开展清查,历经半年多时间。为此,围剿红十军的汤恩伯 19 旅,欲以“通共”论处。未避其风险,杨大膺不能再回沪,离开上饶赴北平。

1931 年,杨大膺在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专研哲学。

《孔子哲学研究》于 1931年 2 月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现馆藏于四川大学。1932 年秋,杨大膺从北平回南昌,任南昌私立心远中学教员。《中国哲学史纲要》蒋维乔和杨大膺著,于 1934 年中华书局出版。1935 年秋,杨大膺赴广州学海书院研究院专研。《宋明理学纲要》蒋维乔和杨大膺 著,于 1934 年 中华书局出版。《荀子学说研究》杨大膺 著,于 1936 年 5 月 中华书局出版。《孟子学说研究》杨大膺 著,于 1937 年 6 月 中华书局出版。

1937 年秋,杨大膺从广州回江西上饶。为教育救国,创办私立——南岩学园。南岩寺乃上饶县名胜之地,朱熹曾五言一首:“南岩兜率境,形胜自天成。岩雨楹前下,山云殿后生。泉堪清病目,井可濯尘缨。五级峰头立,何须步玉京。”因寺院高大宽敞,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杨大膺带领学生修葺,因陋就简。其夫人卢素英女士,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积极支持帮助先生办学,深谙工艺,很受学生欢迎。“南岩学园”学生,多为半农半读。

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蒋维乔教授,书赠对联:“田园寒落书为伴,身世清寒德不孤。”

1944 年,抗日战争期间,上海租界安全受险,蒋维乔创办的上海诚明文学院内迁上饶,与杨大膺共创上饶诚明文学院,杨大膺主持校务。该院聘请二十年代闻名上海的著名文学家许啸天、纪振纲等学者任教授,每系三名教授。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学校为家乡培养了一批人才。

如:

己故北京民政部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卢谋华。

已故上饶市著名中医师廖日文。

已故湖北大学副校长郑松。 已故在白色恐怖下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杨时民。等许多建国后,为家乡各行各业服务的学子。

1946 年,抗战胜利后,上饶诚明文学院迁到上海,与上海诚明文学院合并,杨大膺随校赴沪,任校总务主任兼教授,同时还兼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上海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等。

后 记

1951年7月5日上午,杨大膺夫人卢素英女士产后去世,给先生留下八个儿女。取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前四名姐姐,后四名弟弟。大姐18岁,八弟刚出生。

1953 年 5 月 20 日,杨大膺先生因历史问题被判入狱。被捕时,他正在教室给大学生上课。 1958 年杨大膺释放后,回原籍江西上饶县卢家巷居住。当时政策他没有工作,被作为“四类分子”在街道居委会监管下行动受限。文革期间,他年近古稀还要参加街道劳动改造。 杨大膺先生晚年独居,日常生活就是常到邮局街边报刊栏站着看报纸;借来几本中医古书籍自学,并将古方注释笔记。当时也有好学青年偷偷常来求教。 1976 年,杨大膺先生弥留之际,为自己留下遗照和部分遗稿、诗稿。其中一张小纸条,宽两指,长约五寸,纸上沾有油渍点,字跡苍劲有力。落款,1976 年 11 月 23 日随感。见下影印件: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双重身份 回忆我的父亲杨大膺(5)

​ 1977 年 7 月 18 日杨大膺先生给儿子写了最后一封信。(见影印件)

1977 年 8 月 11 日 8 点 40 分 杨大膺先生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

当时政治环境下,没有任何告别仪式,直接就从上饶铁路医院太平间,用草席包裹遗体,放在竹板车上,俩儿子拉着车,冒着小雨穿过县城,走了一个多小时到火化场。 1977 年 8 月 11 日下午 2 点 20 分,遗体火化,顷刻间,一阵瓢泼大雨,老火化工认知大膺先生,言道:“老天有眼呀!”。 1986 年 2 月 17 日,上饶市人民法院(86)刑申初字 第 1 号,撤销原上饶县人民法院 1953 年 5 月 20 日刑判字(139)号 刑事判决书,予纠正。 这份平反判决书的到来,已是杨大膺先生离世九年。若是先生九泉下得知,或许会感到欣慰!历史由后人评说吧!

筆者:龠 禾 2022 年 8 月 21日

原创 龠 禾 从龠禾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