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1)

它是一种最普通的粮食,种植简单,加工容易,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百吃不厌,经济实惠,营养健康。

老百姓给它编出来一句非常贴切的歇后语:“玉米面它爹——大碴子”。

东北人用玉米大碴子煮出来的粥,大家都叫它大碴子粥,成为粗粮饭馆里最受欢迎的主食。

人们在饮食习惯上众口难调,可问一下东北人,对于大碴子粥。意见却是非常统一:都愿意喝。

早些年,东北的冬季天寒地冻,人们烤着火盆喝大碴子粥,一口粥,一根芥菜疙瘩咸菜条,吃的津津有味。炎热夏日,从地里劳动回来,一碗井拔凉水“投”过的大碴粥,外加一个咸鸭蛋,吃到嘴中透心地凉,爽快,舒服。

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栽品种。是农民吃的主食,一年四季,每天三顿饭,必保有一种是与玉米有关:玉米面大饼子,玉米面窝窝头,玉米糊糊,玉米大碴子粥。一般人家,晚上的那顿饭基本上都是喝大碴子粥,原因也很实际,玉米大碴子粥需要慢火熬,需要最少烧三遍锅,没有一定的时间熬不熟。农村做饭都用大铁锅,烧的是柴火,第一遍火将锅里大碴子煮开后,大碴子基本上刚刚裂开嘴,在开锅后大约半个小时,锅底下的余火灭了以后,要烧一次二遍锅,这次加温后,再焐一会,基本上达到熟的程度,如果感觉还是火轻,还要烧一次三遍锅,这样煮出来的大大碴粥才粘乎,肉柔柔,软绵绵的甜丝丝的,在屋里煮大碴子粥,在大院门口就可以闻到香味。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2)

大凡古传下来的东西,人们都给它赋予神秘传奇的色彩。这大碴子粥也是皇封的。

相传,康熙皇帝一次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眼年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马往回走,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张弓搭箭,快马加鞭,紧追不舍。这时,天色渐黑,侍从也不知哪儿去了。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

走了一会儿,突然见前面有灯光,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家农舍。康熙勒住了马,看见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康熙这时更觉肚子饿了,他下马走进了农舍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山里人直爽好客,一听说远来的客人,立刻让到上座。

康熙吃完饭,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笑着说:“不是,我家没女人。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上山打猎,二儿子上山砍柴,三儿在家种菜烧饭。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看见三儿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这时,皇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皇帝的御马,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到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乘马而归。

过了几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3)

我敢肯定地说,康熙当年喝的玉米大碴子粥肯定是用“火玉米”做的,否则,根本不可能有那种味道。“火玉米”是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种的一种品种,老百姓又叫它“牛尾巴黄”,它的棒状似黄牛的尾巴,棒不大,白瓤,玉米粒很小,近乎圆状。这种玉米过去都是用笨碾子碾成大碴子,用做熬粥吃。玉米在上碾子之前,要把干透的玉米用水泡一下,然后将其碾成几掰,不能碾太碎,太碎就变成了小碴子或者玉米面。碾好后,用扇车子扇去糠麸,就可以食用了。

现在,人们很难吃到那个年代的“牛尾巴黄”玉米碾出来碴子。由于这种玉米产量低,逐步被后来的高产玉米品种所代。虽然,出碴子率很高,但是,碾出来的碴子怎么煮都不恋汤,清汤清水,味道大打折扣。

如今,人们的饮食已经以细粮为主,胃口已经非常疲劳,玉米大碴子粥又被唤回到餐桌上。看见大家在喝大碴子粥的高兴劲,我真的想告诉他们:那早些年用“牛尾巴黄”玉米做出来的粥那才叫好吃呢…..

馋馋他们——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4)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5)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6)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7)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8)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9)

老家的酸菜火锅美文(乡情散文大碴子粥)(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