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

现在两三岁的小孩就会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读到这首诗,勤劳节俭的老农形象就浮现在眼前,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这句话又默默地在心里读了一遍。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1)

我从小在农村出生,六岁开始下地干活,直到上大学,每年暑假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早上六点起床,不吃饭先去干到太阳出来有点晒了,再回家吃早饭,拔秧插秧,割稻子打谷子,放牛割猪草,一年还两季水稻,我是深有体会的。

心想,是谁能写出这么伟大的诗?肯定是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至少和我有相同的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得出来。但很多人对这首诗的作者李绅并不是很了解,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没讲过。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吧。

一、官宦世家、名门望族的出身

他的家世你没想到吧?李绅,其实出生并不贫苦,他祖籍安徽亳州,他们李家是唐朝的士族之一。他的曾祖父李敬玄,是唐朝宰相,官至中书令。(唐朝是三省六部制,唐太宗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综理政务,共议国政。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分别为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他的祖父李守一成都郫令,应该是成都郫县的县令,现在叫郫都区,就是那个豆瓣酱出名的地方。他的父亲李晤在江苏、浙江当过几个县的县令。这么一说,他应该是一个官几代了。

二、失怙失恃、颠沛流离的童年

从他的家世可以看出,他们家算是家道中落,不幸的是,他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教他经义,屋漏偏逢连夜雨,悲惨的是,九岁时母亲去世,由他的长兄李继抚养成人。(还有一说是,他十五岁时母亲去世,之后就开始四处游荡。)十五六岁时在无锡惠山寺读书, 据记载,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寺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柏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没有字的佛经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三、交游甚广、才华横溢的青年

世界那么大,成年之后他就想到处走走,仗剑走天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9岁的时候,他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浙江湖州,22岁的时候,游苏州,得到苏州刺史韦夏卿的赏识,“苏州刺史韦夏卿数称之“。26岁左右,到首都长安参加考试,认识了诗人、书法家吕温,当时已经进士了,后来入朝为官,吕温看了他的诗大加赞赏,“我看李秀才诗意,这个人有见识,将来必为卿相。”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2)

28岁时,东游天台,认识僧人修真,写了几首诗《华顶》《题北峰黄道士草堂》《题龙宫寺净院四上人》。29岁,再一次到首都参加考试,虽然落榜了,但认识了一个大咖韩愈。30岁时,回到江浙,认识了一同参加考试的战友元稹、白居易。31岁,客居苏州。32岁,在长安,常与元稹一起吟诗。直到35岁左右,考中进士。青年时期,他游历四方,以诗会友,增添了自己的阅历,交了很多高大上的朋友,展现了自己过人的才华,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

四、政治敏锐、官运亨通的壮年

顺利通过公务员资格考试后,他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汴州刺史,都是一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宣武军节度使,地方军政长官,正二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宋亳汴颖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即中书省副长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右仆射(尚书省的副职,);门下侍郎(门下省的副职);司空公(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是三公即司徒、司马、司空之一),册封赵国公。 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古代的官职比较复杂,名称经常变化,唐朝的行政体制是三省六部制。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3)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4)

从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李绅其实政治敏锐性比较强。

李绅中进士后,被选拔做国子监助教,不遂心愿,就继续游历四方,史书记载“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到了金陵,受到浙西观察使李锜赏识,做了他的幕僚。当时李锜已经有谋反的心思,拒不接受朝廷的回调令,杀了传旨的钦差和太监,然后让李绅起草造反檄文。李绅故作丑态,连续废了几张纸也写不成一个字,被李锜以死相威胁,李绅说“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后来换了别人很快写好檄文,李绅被关了起来。李锜很快兵败被杀,李绅得以逃过一劫。

这一招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啊,没错,后来唐伯虎也用了这一招。四十五岁时,他被宁王朱宸濠请去当幕僚。令他胆战心惊的是,发现宁王竟然要造反。为了能够逃出宁王府,他开始装疯卖傻,用了各种手段,甚至吃“狗屎”,裸奔等,见人就喊“我是宁王贵客”,宁王终于放走了他。

他不仅聪明伶俐、能文会诗,而且,他的情商也是不错的。《新唐书》里记载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李绅为人刚直,当谏官时得罪过一个显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刚登基,就参了李绅一本,敬宗就找个借口把李绅贬为瑞州司马。李绅被贬,一路上翻山越岭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没有旱路,只有一条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浅难以行舟。

地方官说:“李司马有所不知。这康河有条老雌龙,这河水涨不涨,全看它高兴不高兴。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备下三牲礼品,上媪龙祠去求水,只要老龙高兴,马上河水就涨。李司马,你不如备上礼品,上媪龙祠祷求一番,试试如何。”李绅说:“礼品还分多寡么?”“礼品多,水涨得就大就快,礼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讲了。”  李绅勃然大怒,说道:“世上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犹令人愤恨,没想到龙为一方之神,竟也如贪官恶吏一般,可愤可恼,我偏不上贡,还要作文骂它一顿!”

地方官连忙说:“司马千万不可莽撞!惹恼了老龙,恐怕要误大人行期……”李绅说:“当今天子恼我,尚不过把我贬到端州,水中一鳞虫,看它能奈我何?”来到媪龙祠,李绅命书僮摆出文房四宝,研好墨,伸好纸,手指着老龙塑像,写道:“生为人母,犹怜其子,汝今为龙母,不独不怜一方子民,反效尘世贪官恶吏刮民骨髓,岂不耻为龙乎……倘不,吾当上表天庭,陈尔劣迹,定伐鳞革甲,汝不惧雷霆耶?”

写好,在老龙面前点火焚了,一道青烟升起。地方官吓坏了:“李司马,可闯大祸了!这老龙十分灵验,你这檄文一下,恐怕三月也涨不了水啦!”李绅傲然一笑,说:“误了行期,大不了丢了这顶乌纱帽。要是惹恼了我,拼着一死,我也要毁了这老龙祠,教世人不信这等恶神!”话没落音,家人禀道:“老爷,河水涨了!河水涨了!”  果然,汹涌大水从媪龙祠后滚滚而出,片刻之间,康河成了十几丈宽,深不见底的大河。地方官又惊又喜,喃喃说道:“难道老龙也怕李司马的檄文么?”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5)

真有那么神吗?这可能只是一些愚民的小把戏,唐朝中后期经济中心南移,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迅速,李绅、白居易等人注重民生,在任上都有过兴修水利的举动,白居易就曾疏浚西湖。李绅这一神来之笔,很有可能是疏通水道之时的配合动作,就像诸葛亮借东风时,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一定要仪式感满满。韩愈在潮州治理鳄鱼之患的时候,写下《祭鳄鱼文》。

他做官时污点比较多,比如说热衷党争。唐代牛李党争的时候,李绅站在了李德裕的一边,成为李党骨干,这也是他平步青云的一大原因。

他欺软怕硬,官架子十足。《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作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得知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他为官酷暴,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五、位及人臣、宦海浮沉的晚年

公元840年,68岁的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四年。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李绅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以贪赃和强娶登临百姓颜女为妻之罪将扬州江都县尉吴湘处死。因李绅与吴湘之间有隔阂,判断此案有借机严惩的嫌疑,故引起谏官柳仲郢等人的抗议。

当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按照奏章中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扬州都虞侯刘群欲娶流落广陵的美女阿颜。不料阿颜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闻讯后非常气愤,就唆使他人举报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册府元龟》中的说法是,李绅欲夺阿颜献给李党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吴湘这个绊脚石。

还有一个件事让李绅上了唐朝的热搜

还因此创造出一个成语——司空见惯

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却丧失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随着官职的升高,李绅“渐次豪奢”。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歌的大意是:佳肴美酒,歌姬美色,轻歌曼舞,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6)

李绅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被定性为酷吏。按照唐朝的规定,即使死后也要被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学史明智,知古鉴今

还是司马光的那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艰苦朴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辈子的修行。

网上流传未经考证的野史故事:吃鸡舌舍鸡

李绅吃鸡舌的故事,在网上广泛流传。古人吃的鸡舌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鸡舌,有可能是古代的一种口香糖——“鸡舌香”。这种西域传来的香料,个头小,有点辛辣味,清除口中异味很有效果。东汉桓帝曾经赏赐给侍中,吓得迺存忧心忡忡地以为得罪了皇帝,被赏了毒药,成为一时笑谈。鸡舌香,在唐代也是权贵阶层的餐饮必备,白居易就写过“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另外,元朝耶律楚材驻扎西域的时候,写过“饱噉鸡舌肉,分餐马首瓜”,应该也是鸡舌香,吃完正餐清清口,然后吃水果,也符合现在的进餐礼仪。贵为宰相的李绅,相比家里高朋满座,一顿饭吃完,再分发鸡舌香集体清口,倒也是不无可能。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以锄禾日当午闻名的诗人)(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