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佛光普照的观音菩萨玉佛(如来佛藏在玉真观的秘密)

《西游拍岸》之十七:金顶大仙

传说中佛光普照的观音菩萨玉佛(如来佛藏在玉真观的秘密)(1)

在《西游记》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人,就是金顶大仙,这个人似乎可有可无,假若把金顶大仙的桥段删去,也不影响整篇或某个故事的完整性。

作者为什么会放一个这样的人出来?佛门胜地,守门的却是一个道人,有寓意么?

若无,那就是吃饱了撑的;若有,杨慎又玩什么花样?

这一回,拍他一拍,让他现行。

一,两次现身。

金顶大仙在书中出现了两次,我们来看看:

第一次。

在书中《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说观世音菩萨领如来佛之旨,东去寻取经人,菩萨带上惠岸行者,来到灵山脚下,道:

【···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请菩萨献茶。菩萨不敢久停,曰:“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菩萨道:“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遂辞了大仙,半云半雾,约记程途。···】

第二次。

在书中《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写唐僧师徒辞了寇员外,夜宿晓行,经六七日,来到了灵山脚下,唐僧真感叹灵山之美时,金顶大仙出现了,道:

【···三藏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耶!”行者道:“师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象处,倒强要下拜;今日到了这真境界、真佛象处,倒还不下马,是怎的说?”三藏闻言,慌得翻身跳下来,已到了那楼阁门首。只见一个道童,斜立山门之前叫道:“那来的莫非东土取经人么?”长老急整衣,抬头观看。见他——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麈,丹台紫府每挥尘。肘悬仙箓,足踏履鞋。飘然真羽士,秀丽实奇哉。炼就长生居胜境,修成永寿脱尘埃。圣僧不识灵山客,当年金顶大仙来。

孙大圣认得他,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三藏合掌道:“有劳大仙盛意,感激,感激!”遂此四众牵马挑担,同入观里,却又与大仙一一相见。即命看茶摆斋,又叫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正是那——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师徒们沐浴了,不觉天色将晚,就于玉真观安歇。

次早,唐僧换了衣服,披上锦襕袈裟,戴了毗卢帽,手持锡杖,登堂拜辞大仙。大仙笑道:“昨日蓝缕,今日鲜明,观此相真佛子也。”三藏拜别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坛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唐僧见了就拜。行者笑道:“师父,还不到拜处哩。常言道望山走倒马,离此镇还有许远,如何就拜!若拜到顶上,得多少头磕是?”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三藏遂拜辞而去。】

二,“金”顶大仙。

在前面拍岸,已经提过,在书中名称带“金”字头衔人物,无论天地人神鬼,都是帝王级人物,带“黄”字头衔的人物,都是王公贵胄、后宫之主或皇帝身边红人。所以,初判,可以直接从明朝或者唐朝帝王中找。

三,道童。

金顶大仙第二次出现时,书中用了两个字称描他:道童,挺有意思的,看来这是个道家皇帝。下面又写了他的装扮,前面几句就揭了底:

传说中佛光普照的观音菩萨玉佛(如来佛藏在玉真观的秘密)(2)

“身披锦衣,手摇玉麈。身披锦衣,宝阁瑶池常赴宴;手摇玉麈,丹台紫府每挥尘。”

“身披锦衣”说明这个道童调调高,地位尊崇;

“宝阁瑶池常赴宴”说明是帝王级人物;

“手摇玉麈”原来是信‘道’的;

“丹台紫府每挥尘”说明迷恋道术,炼丹也是常有的。

明世宗的模样呼之欲出了。

四,玉真观。

这个金顶大仙住的地方也是神奇,名称:玉真观。按名称来说,这是个女子住的尼姑庵。一个男道童住尼姑庵中,什么情况?

现实世界中有没有此对应之好场所呢?玉真观或许也有类似的地名或庙宇,但是绝不是书中的玉真观,这个是可以断定的。

古代真有“天上人间”?

答案是有的,很多朋友应该猜到了。就是皇宫,在唐僧赞叹灵山之美时,看到的是:忽见一带高楼,几层杰阁。真个是——

冲天百尺,耸汉凌空。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此乃是灵宫宝阙,琳馆珠庭。真堂谈道,宇宙传经。花向春来美,松临雨过青。紫芝仙果年年秀,丹凤仪翔万感灵。

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灵宫宝阙,琳馆珠庭”点出了楼宇的不凡,故唐僧道:“悟空,好去处耶!”;

真堂谈道,宇宙传经”说明里面是个道经高人。

杨慎用“玉真观”三个字,巧妙,借用了两首唐朝古诗:

一个是唐朝诗人李群玉的《玉真观》:

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秋月无云生碧落,素蕖寒露出情澜。层城烟雾将归远,浮世尘埃久住难。一自箫声飞去后,洞宫深掩碧瑶坛。

一个是唐代诗人张籍的《玉真观》:

台殿曾为贵主家,春风吹尽竹窗纱。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许闲人入看花。

至于李群玉与张籍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这两个人的经历杨慎是有所感同身受的。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出深宫女子的孤寂与无奈,真是一声叹息:奈何年华流水去。其中滋味,万人万般。

为何如此?

一则后宫佳丽众多,纵使皇帝再风流,也应接不暇,力有不逮;

一则明世宗自‘壬寅宫变’后,几乎不近女色,专心炼丹,苦了不少人。

五,十四载。

当唐僧师徒与金顶大仙相见时,金顶大仙说了句奇妙的话:

【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

观音菩萨的底被他点了一下,此外,他也给出了一个重要提示:就是唐僧师徒西行用了多久到的,真是十年?

其实书中在很多地方点明了这个确切的时间:就是十四年。请看:

在《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唐僧师徒到玉华府,王子问询时:

【···问道:“国师长老,自你那大唐至此,历遍诸邦,共有几多路程?”三藏道:“贫僧也未记程途。但先年蒙观音菩萨在我王御前显身,曾留了颂子,言西方十万八千里。贫僧在路,已经过一十四遍寒暑矣。”王子笑道:“十四遍寒暑,即十四年了。想是途中有甚耽搁。”···】

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在东市街会同馆驿,驿丞问询时:

【···又问:“几时离家?”三藏道:“贞观十三年,今已历过十四载,苦经了些万水千山,方到此处。”···】

在《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寇员外家,有:

【···秀才道:“我看《事林广记》上,盖天下只有四大部洲。我们这里叫做西牛贺洲,还有个东胜神洲。想南赡部洲至此,不知走了多少年代?”三藏笑道:“贫僧在路,耽阁的日子多,行的日子少。常遭毒魔狠怪,万苦千辛,甚亏我三个徒弟保护,共计一十四遍寒暑,方得至宝方。”···

···三藏道:“深扰尊府,不知何以为报,怎敢言怪!但只当时圣君送我出关,问几时可回,我就误答三年可回,不期在路耽阁,今已十四年矣!取经未知有无,及回又得十二三年,岂不违背圣旨?罪何可当!望老员外让贫僧前去,待取得经回,再造府久住些时,有何不可!”···】

在《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有:

【···如来因打发唐僧去后,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还少八日,不合藏数。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如来大喜道:“所言甚当,准缴金旨。”即叫八大金刚吩咐道:“汝等快使神威,驾送圣僧回东,把真经传留,即引圣僧西回,须在八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勿得迟违。”···】

在《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有:

【···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

基本上可以判断,书中唐僧师徒是用了十四年到了西天取经,回唐交差再到灵山封号也不过八天,看来金顶大仙说的十年也是故设迷阵,引我们入局,其意何为?就是要我们去寻真相。

传说中佛光普照的观音菩萨玉佛(如来佛藏在玉真观的秘密)(3)

历史上唐玄奘取经用了多久?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唐玄奘到印度(天竺)可以只用了一年左右就到了印度,在离开长安后第四年到了西行求法的主要目的地—中印度摩揭陀王国那烂陀寺。等他在印度游历回到长安,一起用了十七年。

这么来说,十四也不是真正的唐玄奘的取经来回时间,那杨慎数次强调这个时间的目的何在?

若是大家回想一下,西行取经干的是什么?其实是帝王之旅,或许明白了。

这个十四年暗指明世宗登基的岁数,即登基的年龄。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4月20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年号“嘉靖”。

正德二年(1507年),生于湖北安陆兴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所以大家看到了一个“道童”的金顶大仙,一个14岁的道童皇帝。取经人到了,小道童登基了。

所以书中:【孙大圣认得他,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

三藏方才醒悟”滑稽,唐僧心想:就是你个小兔崽子。

传说中佛光普照的观音菩萨玉佛(如来佛藏在玉真观的秘密)(4)

六,后门。

在唐僧师徒要自行上山时,金顶大仙又说话了,

【···三藏拜别就行,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行者道:“这个讲得是,老孙虽走了几遭,只是云来云去,实不曾踏着此地。既有本路,还烦你送送,我师父拜佛心重,幸勿迟疑。”那大仙笑吟吟,携着唐僧手,接引旃坛上法门。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大仙指着灵山道:“圣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蔼千重的,就是灵鹫高峰,佛祖之圣境也。”···】

原来这条路不出山门,就自观宇中堂穿出后门便是”这个是讥讽与自嘲,作者笑明世宗:你就是个走后门的捡漏的小子皇帝。

这里还有一段典故: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允。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朱厚熜不同意。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后面就是大礼议事件,这个后门之说,影射的也是明白。

七,雷音寺与玉真观。

佛家胜地的灵山雷音寺,山门却是道家的玉真观,何尝不是一种提示。

表面上,佛祖与金顶大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背后却是陌生的熟人,在化身如来佛的杨慎笔下,派了明世宗帮自己看守山门,是对明世宗的一种泄愤与无奈,自古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传说中佛光普照的观音菩萨玉佛(如来佛藏在玉真观的秘密)(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