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大航海家哥伦布生于1451年,他的父亲是热那亚的纺织工人。他从小就惯于航海做生意。哥伦布未受过正式教育,却在悠闲的海上生活中利用余暇读了很多书,学会了拉丁文,吸收了正在欧洲普及的地理学知识。他还仔细研究了圣经中有关预言的部分。在新旧世界大交替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充当了一名时代弄潮儿。他是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是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

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

哥伦布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看《马可·波罗游记》,而且后来不只是精读,还做了研究。座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许多眉批。哥伦布之所以爱读此书,不只因为它象《天方夜谭》那样有趣,更主要的是它合乎一个拜金狂的理想。他看《马可·波罗游记》,非常仰羡中国和印度的金银珠宝,尤其是关于日本的描写,更使他欣羡不已。

古希腊学者波昔多尼倡导关于大地的球形说,并推测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的印度。中世纪思想家培根关于地球的概念对哥伦布有深刻影响。还有一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灵感也促使哥伦布去冒险。哥伦布以为自己是上帝选定的神舟——载运基督者,要去完成发现“新天新地”的使命。

早年1474年在意大利故乡的时候,哥伦布就曾写信给著名的天文学家兼地理学家托斯康内利,询问他关于从海上通往印度的最短路线。这位学者向他指出:“通过大西洋到黄金和香料王国,是一条比葡萄牙人所发现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径。”信中还画出了一幅示意图,推算了路程。不过,哥伦布对地球大小的估计,要比托斯康内利的估计还要小得多,因为据《旧约》经外书中的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的六个部分干涸。”哥伦布据此认为欧亚非三个大陆块占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六,海洋只占七分之一。哥伦布在研究了托勒密、马可·波罗和达伊(1350-1420)的著作之后得出结论:整个地球经度为360度,从西非以东至亚洲的广阔陆地占了280度(按托勒密设想,非洲南端与亚洲大陆相连),从西非向西到东亚岸边的海洋占不到80度。

但是在进一步计算中,哥伦布又犯了错误。托勒密《地理学》译本中的“海里”是阿拉伯的计量单位,哥伦布未经换算就当作了欧洲的“海里”。如果从加纳利群岛朝正西航行,该地的经度比赤道经度的距离短,这样将每个经度的距离减至50海里(合80公里)。就是说,从加那利群岛向正西航行6400公里,就可以到达中国、日本或印度。

正是基于上述推想,哥伦布认为亨利王子及其后继者们几十年来执行沿非洲海岸南航的计划是不可取的。但是,哥伦布本身并没有条件象亨利王子那样实施自己的计划,所以就寄希望于裘安王子,当时裘安王子在葡萄牙掌管航海事业。哥伦布由于出身低微,得不到求见王子的机会。然而,哥伦布却凭英俊潇洒的一表人材,在里斯本常到贵族女儿们住的修道院去做礼拜,大得一位贵家小姐的青睐,两人不久就结为夫妻。这一联姻赢得了接近王室的机会。1478年,他试图说服裘安王子,不过在兜售自己的计划时,可能是怕别人窃取他的计划而将关键部分隐瞒了。他爱说大话,因此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而且要价也特别高:除了要三艘船、船员和一年用的粮食外,还要求获得骑士的封号,担任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分得该地所有财富的十分之一。

1482年裘安王子继承王位之后,召开了一次学者评价会审查哥伦布的计划,最后将其否决。1485年,哥伦布的妻子去世,他就离开了葡萄牙,带着独生子来到刚刚成立的西班牙王国。裘安二世怕哥伦布的计划被别国采纳而抢先到达印度,于是又曾召请哥伦布回葡萄牙,但哥伦布拒绝了。

哥伦布在西班牙的巴洛斯港,结交了一些有学识的修士和阔绰的水手。这些人对哥伦布的计划很感兴趣。多明我教会的上层僧侣搞了些幕后活动,使哥伦布有机会向王室献出自己的计划。但是他去的时机不对,当时西班牙正忙于统一,对哥伦布无暇以顾,这又使他拖延了6年。在此期间他也曾上书英、法两国的君主,但也是无结果而终。

西班牙王国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卡斯提尔和阿拉贡两个王国于1469年由联姻而联合起来的,由菲南多国王和伊萨伯拉女王做并肩王。这个新王国也象葡萄牙那样,是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远航探险、殖民扩张等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1492年1月,西班牙消灭了这个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统一后的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之一,开始了向海外扩张的步伐。就在这时,哥伦布的计划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最大的银行家和王室的财政顾问说服了女王伊萨伯拉,又由女王去说服了国王。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二十九度线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公里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对船员许任何诺言。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的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行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计目标之前,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

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2)

在这水天一色的迷茫世界中,哥伦布不断地做着鼓舞士气的工作。9月16日,在海员们的眼中出现了“万蓝丛中一点绿”,他们兴奋极了,以为马上就要到绿色如茵的亚洲大陆了,拼命地向绿色的地方驶去。等他们到近处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哪里有什么陆地,原来是浮游在水面上的大片海藻。用绳子测量一下海深,几百米的长绳还碰不到底,说明附近不可能有陆地。后来人们知道,这一海域位于北大西洋的环流中心,风浪小,水流平缓,马尾藻不能飘到远处,就在这里停积下来,繁衍后代,结果就出现了这大约45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大草原”,人称“巴尾藻海”或简称为“藻海”。哥伦布一行在这“大草原”中艰苦地航行了三个星期。

离开这讨厌的“草原”后,人们依然见不到陆地的影子。为了分散大家的恐惧和不满情绪,哥伦布让人们注意观察船四周的水草。宾森兄弟看到一些海草很象陆地上的草,不久之后发现有鸟飞翔,又赶上一次无风天下的小雨,这些都是附近有陆地的征兆。9月25日黄昏,马丁·宾森自平特号船尾楼上报告说发现陆地了。于是船队就向那个方向驶去,但第二天曙光初照时,进入人们眼底的依然是大洋与天空。船员们的失望立即转化成对指挥官的不满,甚至一部分人开始醖酿叛乱计划。宾森兄弟获悉后,坚决主张将他们处以绞刑,哥伦布则表示,只要他们能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原谅他们。同时,他也给船员们发了一些钱,借以安顿大家的情绪。

10月7日,哥伦布根据鸟群飞行的方向判断,将航向改为西南,几天之后发现船只周围漂着手杖和芦苇,夜里还发现远方似乎有微弱的亮光。11月12日一大早,忽然听得平特号发出一声号炮巨响,按预先约定,这意味着已经发现了陆地。

从他们驶离加纳利群岛算起,到登上第一块陆地为止,共历时37天。

哥伦布以为自己的梦想快要实现了,因为他终于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亚洲”陆地。

实际上,他们到达的地方并不是亚洲,而是西半球的美洲。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佛罗里达东南820公里巴哈马群岛中的瓜那哈尼岛(后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到达瓜那哈尼岛的这天早晨,“总督”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服装,另外两名船长分别扛着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举行了仪式。把两面旗帜升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哥伦布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然后率众匍匐在大地上,感谢上帝给了他们好运气。红棕色皮肤的岛上居民们,则好奇而困惑地观看着这群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的“表演”。

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3)

就这样,哥伦布终于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个月的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