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语是修辞还是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连载26之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词语解释

(1).即反切。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且郑玄 以前,全不解反语;《通俗》反音,甚会近俗。”

(2).修辞格之一。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宋 袁褧[jiǒng] 《枫窗小牍》卷上:“ 宣和 中有反语云:‘ 寇莱公 之知人则哲, 王子明 之将顺其美, 包孝肃 之饮人以和, 王介甫 之不言所利。’此皆贤者之过,人皆得而见之者也。”按,上述四句都是取成语而反用之。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二》:“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3.魏 晋 南北朝 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切,再倒切,成为另外两个字。

《南史·刘悛[quān]传》:“ 悛 本名 忱 , 宋明帝 多忌,反语‘ 刘忱 ’为‘临讎[chóu]’,改名 悛 。”按,刘忱反切为临;忱刘反切为雠。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六朝多以反语作谶[chèn]》:“《梁书》 武帝 创 同泰寺 ,后又创 大通门 以对寺之南,取反语以协同泰也。”

基本概念

研究古汉语的声韵搭配,其格式除了双声、叠韵,还有一种叫“反语”。把一个双音节词语拿来,用第一个音节的声母跟第二个音节的韵母相拼,用第二个音节的声母跟第一个音节的韵母相拼,得出一组新的双音节词语来,这种反复相切的方法就叫反语。

但有时候反语也指反切,如,《颜氏家训·音辞》:“汉末人独知反语。”这句里的反语就是反切。

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基本成因

反语

反语出现在口误中有必然性。它是一种自然的发音现象,与我们说话时的神经机制有关。当人想说而未从说话之前,神经上会出现一种语前意识。在这个意识中,他想说的一切字音作为发音趋向已经聚集在意识中形成一种潜在的序。话语行为,只是通过嘴巴将已经等待在口内的潜在的序释放出来而已。这潜在的序作为一个抑扬顿挫的声音框架相当坚固,故即使说话时发声器官调配失误,也只会是个别字音的对换,摆脱不了那大体框架的制约。因为这大体发音框架已经在语前意识中固定了。古人不能从科学上去认识它,所以觉得它很神秘,于是把它当成谶[chèn]语来解释,另外从语音演变的角度上说,一个固定的词流传得久了,其所发生的声转、音变也很可能以反语的形式出现。

反语是修辞还是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连载26之反语)(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