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楼刘禹锡(仲夏上海拜望峻青)

7月2日上午和下午,记者来到上海某医院看望著名作家峻青,96岁的峻青正在医院接受治疗,陪护吴老师说峻青先生目前基本正常,血压有点低。我们跟峻青先生有简短的话语交流。

峻青,原名孙俊卿,生于1922年,山东海阳人,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维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

望湖楼刘禹锡(仲夏上海拜望峻青)(1)

1941年写出第一部作品《风雪之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和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等,出版近400万字的《峻青文集》(六卷)。

峻青描写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小说从不回避革命斗争的艰苦、残酷,甚至流血牺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尖锐复杂的矛盾旋涡中去。其美学风格是悲与壮的高度融合,同时又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悲壮的格调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峻青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十分险恶严峻的,人物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又总是惊心动魄的。作者就善于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的举止、抉择等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峻青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正义的力量。尽管人物的处境险恶,斗争残酷,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在这种悲壮的气氛中,带给人的却是振奋激昂、信心和力量。无论是《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军战士,《党员登记表》中的黄淑英,还是《黎明的河边》中的小陈,《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们的身上,分明充溢着一种面对困难和险恶而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面对凶恶狡猾的敌人而表现出来的蔑视它、战胜它的英雄气概,面对死亡而大义凛然与视死如归的精神。

望湖楼刘禹锡(仲夏上海拜望峻青)(2)

峻青在《黎明的河边》短篇集中说过这样的话:“胶东是我的故乡,是出生和养育过我的地方。我有幸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我亲眼看到我的故乡,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从重重苦难中挣扎奋斗而终于站了起来。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边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儿女的壮烈事迹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想到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而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的人们,我的心就不自禁地跳动起来,发生了一种要用文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促使我写出了这些作品。”

峻青的散文《秋色赋》曾收入高中语文课文,影响了几代学生。握着写出过出色作品的老人的手,我默默地祝他早日康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