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坚持胸怀天下谋就世界大同)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宽阔胸襟与伟大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追求正义的崇高信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大同、同舟共济的实践推动与使命担当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表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的未来指向“为世界谋大同”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转化,“坚持胸怀天下”是理念、是情怀、是原则,“为世界谋大同”是目标、是行动、是实践,两者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幸福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图景,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坚持胸怀天下谋就世界大同)

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宽阔胸襟与伟大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追求正义的崇高信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大同、同舟共济的实践推动与使命担当。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表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的未来指向。“为世界谋大同”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转化,“坚持胸怀天下”是理念、是情怀、是原则,“为世界谋大同”是目标、是行动、是实践,两者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幸福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图景。

坚持天下为公之大道的世界情怀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在观照中国与世界的双重关系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始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胸怀天下既是实践的创新探索,也是理论的创新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天下为公之大道的世界情怀。

“天下为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根基与精神支柱。《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追求“大同社会”的传统基点。儒家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己与人的关系中构建理想社会关系;墨家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宣扬无人己之差的兼爱社会理想;康有为“去九界至大同”的乌托邦理想,是大同社会的近代构想。孙中山赋予“天下为公”新的涵义,倡导三民主义,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天下为公”从价值追求到实践探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指引。

“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指南。马克思年轻时就确立为人类而奋斗的志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后来他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在历史中的世界性意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筹划中,他指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于把人的解放和自由放置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维度上,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成就世界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贡献了中国力量。

确立世界文明新进步的共同价值

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现代化模式以“中国特色”,赋予人类文明以“全新样态”,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既快速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与本色,为世界创造了新的文明形态与模式,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筹推进的文明进程,是以和平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和目标的新型文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意义、发展意义、和平意义不断彰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中国以和平为前提的大国外交,越来越认同以共赢为基础的全新文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为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世界现代化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确立了世界文明形态的新坐标、新价值、新原则。

不同的文明形态有不同的制度前提、有不同的价值原则、有不同的秩序规则。资本主义文明背后潜涵着“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价值观,在遵循资本逻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增殖运动中,日益暴露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缺陷,“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劳动与资本逐步异化。尤其是这种价值观被强行推向全世界,造成了其他国家以牺牲和平发展为代价的严重后果。中国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确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别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逻辑秩序。无数实践证明,没有和平发展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以和平发展为前提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是人类共同的民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始终为人类解放与进步做贡献。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邓小平同志指出:“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强调:“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当代实践路径,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重要实践平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的共同追求。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8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大幅增加,为沿线国家创造了就业岗位,在国内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推动了全球治理变革,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联结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的国家与地区,聚集在开放包容、共建共赢的公共平台,共担权责、和衷共济。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强调:“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是根本合作前提。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明没有优劣、只有差异,各种文明是多彩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这是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创造的基本前提与价值所在。大胆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让中华文明生机勃勃。同时,也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在于推进文明的创造转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思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