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琉璃盏剧情攻略(关于窑廊记忆碎片)

————河东饭店的干挑面

吴建昌

寻找琉璃盏剧情攻略(关于窑廊记忆碎片)(1)

干挑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窑廊镇上有两爿大的饭店。河东街的叫工农饭店,由供销社开的;河西街的叫兴无饭店,由镇集商开的。河东的在叶家汇口 ,河西的在南弄口。后来东面的改叫河东饭店 ,西面的改叫河西饭店。我对河东饭店早上的那一碗干挑面印象特别深。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分配到窑廊中学教书 的,学校教工宿舍在镇中心小学南面的工字形教室里,即窑廊中学初建时的教室。我老家在乡下 ,离镇较远,所以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参加工作的头一两年,周一到周五的早饭差不多就在河东饭店里吃的 ,吃的就是干挑面。学校在小窑街上 ,宿舍在石田岸。出了宿舍朝南再朝西走到叶家汇口 ,比较方便,吃好阳春面,再沿河东街往北到学校也远不了多少的路。

记得当时河东饭店掌勺的是朱师傅。当时干挑面用粮票来买是9分一碗,用大米来换还要便宜 ,只要出点加工费就可以了。我父母兄长都在乡下,家里有的是大米,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是用大米来换面的。阳春面可以是一天一买 ,也可以是几天一买,我通常是五天一买。买阳春面的凭证就是用竹爿做成的筹码,筹码上面好像写有“干挑面”三个字的。

河东饭店掌勺师傅朱师傅原先是下放在我们大队的“知青” ,在“知青”返城时回到了窑廊镇上,因此认识而且很熟,又巧的很,朱师傅的儿子后来成了我到窑廊教书的第一届学生。

因为葱花干挑面价廉味好 ,所以它就成了我当年早餐的首选了 ,当然再后来是在学校食堂吃早饭了。

记得饭店的操作间是在饭店的东南首 ,里面一口很大的铁锅,早上铁镬子里的水保持着沸腾的状态,以保证随时可以下面条。鑊子盖是一只杉木做的木锅鑊子盖 但比铁锅鑊子面要小一点。朱师傅说,煮干挑面的鑊子盖要用杉木做的且要让鑊子盖氽在水面上,这样煮出来面才好吃 ,因为有股杉木的清香。可能有道理吧 ,后来在县城工作时在中山路山凤轩吃干挑面时,发现煮面条的铁鑊子盖也是杉木的,也是氽在水面上的,那时想起朱师傅的话讲的有道理的

干挑面味道好不好,全在调料上。曾看过朱师傅熬制调料的过程。朱师傅先会往锅内倒入清水,再倒入少许酱油并加入白糖、五香料,加热至沸腾两三分钟后再加入味精、炸好的葱油、香油,滤取之后就是干面条酱油调料了。

朱师傅事先会在灶台上放上十几只碗 ,碗里放上熬制的调料;将面条分成一小堆一小堆码放在案板上,重量在二两半左右。二两半的叫单挑,如要加点,那叫双挑了。早餐的顾客一点干挑面,朱师傅就会立马将生面条放入锅里,稍用筷匀拌,盖上锅盖,水沸则揭盖,再用筷子稍作匀拌,当面条浮在沸水中,迅将面条用滤水的竹笊篱捞起,再上下抖几下,尽可能把水滤干。再把面条放在备好汁料葱花的碗里,挑拌均匀,撒上葱花,一碗香喷喷的具有河东饭店特色(个人感觉)的干挑面就完成了。

记得除干挑面外 ,朱师傅还会做的一手的阳春面。其实阳春面与干挑面的做法大同小异。干挑面调料里不放汤,放了烫就是阳春面了。等锅里水开,细圆湿面放进去煮,中间加两次凉水,让面条更劲道。碗里放葱花,鲜酱油,盐,一点白糖,一点味精,一大调羹猪油,春天的时候会放点蒜叶,浇上半碗开水,面煮好放到碗里就成了。朱师傅说, 阳春面的灵魂是猪油且最要烫的猪油,没有猪油的话 阳春面就不好吃了。记得当时朱师傅还告诉我一个让阳春面更有味道的秘诀,就是往面烫里加点老醋及一点点辣酱。试后,果不其然,味道好极了,真的好到连面汤都喝喝下去了。直到现在家里煮面条时 ,我都要在面条里放一点点的醋。

河东街饭店随着窑廊叶新路的开发 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了,但我相信不管岁月如何远去,那在窑廊生活过的老一辈人肯定会记得那河东饭店的。至于那干挑面阳春面是否还记得,不得而知,不过我是记得的。那一清早坐在宽敞的店堂有滋有味地吃着干挑面的场景犹如昨日……

老干窑的朋友们 ,你们还记得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