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1)

《装甲苍穹》头条号原创硬核军事架空系列作品属于基于历史的专业假设,请注意与史实区分。文章内容和讨论仅涉及军事内容。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2)

1936年,德国开启了专门用于出口的坦克项目。项目中包括了被称为Mittlerer Kampfwagen für Ausland(外销中型坦克项目)的方案,简称MKA。坦克的设计受到了德军著名的三号坦克早期型号的影响,同时也是四号坦克早期的设计基础之一,因此MKA可以说是德军早期型的三号和四号坦克间的一个交集。MKA将装有一门45mm坦克炮,重12吨。但直到1939年,只有一个MKA原型车完成,该项目很快被取消。

MKA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克虏伯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正在竞争一份生产合同,该合同将成为德军未来的三号坦克。戴姆勒-奔驰的设计被证明是更成功的,也就是实际投产的德军三号坦克A型。但是克虏伯公司仍然认为他们的设计也是有价值的,此后它便发展成为了MKA项目。

MKA是三个类似项目的一部分,另外两个分别是外销轻型坦克项目Leichter Kampfwagen für Ausland (LKA)和外销重型坦克项目Schwere Kampfwagen für Ausland (SKA)。LKA项目以德军一号坦克为基础,而SKA将是MKA项目的一种升级版。受法国出口雷诺R35的启发,这三个计划本身就是为了设计专门用于外销的坦克。德国即期望自己的外销坦克性能超过其他国家的出口坦克,但又不想直接出售他们最新的坦克技术。因此,LKA、MKA和SKA项目被定位于德军现有车辆设计的简化版本。

出口坦克计划1937年3月版本的设计要求如下表: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3)

在四月,设计要求作出了修改: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4)

设计要求的变化包括: 将装备45mm坦克炮的KA (MKA)项目和45mm坦克炮的KAv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即装备45mm坦克炮的MKA项目,并计划装备当时仍在开发中200马力迈巴赫HL 76发动机。

1937年6月,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克虏伯的MKA到底要不要出口,德国军队是否会考虑装备。然而,这一决定将取决于HL 76发动机是否会及时完成。但直到1937年10月,新发动机仍然无法使用,克虏伯公司被建议使用一台155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取而代之,起码它在各种拖曳车辆上工作良好。直到10月底,克虏伯公司才完成了专为MKA开发45mmL/50坦克炮, 重量1385公斤,它可以以750米/秒的速度发射炮弹,并在1000米的距离穿透40mm的装甲。MKA的炮塔在1938年3月完成设计,同年8月1日投产。

然而,在10月9日MKA的底盘被拒绝。原因是它的装甲太薄,发动机隔舱和冷却系统太现代化。只有对其进行简化设计,德国的最新技术才不会随着出口而外流。按要求改动完成的试验车于1940年1月组装完毕。它的特点是25毫米的正面装甲和一个临时使用的迈巴赫HL 98发动机,额定230马力。当HL 76发动机完成时,HL98将被替换。不幸的是,当原型车完成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外销计划被取消,原型车也被报废。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5)

MKA坦克原型车

LKA轻型外销坦克在1939年以前少量卖给西班牙和中国,并取得了有限的成功。SKA重型外销坦克在1937年被取消,因为它太昂贵。MKA外销中型坦克只制造了一辆原型车。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德国找到新外销坦克客户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德军新的三号坦克在各个方面性能都超过了MKA,所以也没有理由用过时的MKA装备德国军队。尽管如此,MKA在德国坦克设计生产历程中仍然是重要的一步,45mm的 L/50坦克炮可能是更新型的kwk38和kwk39坦克炮的灵感来源,MKA的悬挂和车体也为克虏伯公司发展著名的四号中型坦克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主题将假设德国的MKA项目得以及时完成并出口,而中国军队则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得到了一款较先进中型坦克的经历。内容为在一定史实基础上的架空,请读者注意分辨。

1938年5月,在日本的一再抗议下,德国法西斯政府决定放弃在中国和日本间的中立政策,下令一切军事物资禁止发往中国。7月在华的德国军事顾问也启程回国。德国国防部认为,对华军火出口的禁止,是对德国军工产业的致命打击。作为妥协,德国政府最终同意中德双方已经签订的武器出口协议仍继续进行,但需要由第三国负责运输。并且不再签订新的军火出口协议。经私下周旋,再加上国府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预见性的预先采购安排,14辆还未定型的MKA坦克被偷偷塞进了“继续进行”的军火出口协议,同时继续进行的还包括2艘IIB型潜艇,8艘大型鱼雷艇和一艘鱼雷艇供应舰。实际上直到10月,德国专门用于出口的MKA中型坦克项目才得以定型量产。1939年4月,14辆完工的MKA坦克连同整套备件和炮弹终于由丹麦货轮运货至法属印度支那,再陆路运至中国。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6)

抗战中第五军战车2团的MKA坦克,沿用了德国灰涂装

同年9月,13辆MKA坦克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战车第2团,并运至湖南衡山被正式交付。1辆MKA被交给陆军交辎学校,作训练之用。战车被命名为“克虏伯15吨战车”(实为13吨),和同属于第五军战车团的苏制T26坦克相比,克虏伯战车更重,火力装甲也更强(T26坦克重10吨,装备37mm坦克炮,装甲仅15mm),是当时中国装备的最强坦克。13.3吨的车重,按1939年的标准也算得上中型坦克。

克虏伯15吨战车(MKA)具体参数如下:

重量:13.3吨

成员:4人

主炮:45mm 50倍口径坦克炮

主炮初速:750米/秒

穿甲能力:40mm/1000米距离

最高车速:40公里/小时

发动机功率:200马力

炮塔装甲:正面25mm,侧面16mm,后面16mm

车体装甲:正面25mm,侧面18mm,后面16mm

克虏伯战车被编成1个整连,并开始适应新装备的训练。遗憾的是新式战车并未来得急参加当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1940年4月,克虏伯战车连开赴湖南祁阳开始长期的休整训练。

1942年2月,第五军开始赴缅甸协助英军作战。军编制中战斗力最强的荣1师已经被调出,另调入源自赣军的杂牌部队——第96师。

3月20日,第五军第200师在缅甸同古与日军第55师团决一死战。200师以1万多人的兵力孤军守同古,抗击4倍于己的日军达12天之久,以伤亡5000多人的代价击毙日军一四三联队联队长横田大佐以下5000多人,重创了日军第55师团。连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也不得不承认:“同古之战,敌军抵抗既极顽强,又善夜战和阻击,使我军遭到了重大损害”。

3月底,第五军新编第22师在缅甸斯瓦阻击战中以虚虚实实、机动防御、逐次抵抗的战术单独抗击拥有200门大炮,100多辆坦克的日军2个师团5万余人的轮番进攻,历时达18天之久,共击毙伤日军4500多人,而自己仅损失2000多人。斯瓦阻击战使新编第22师名扬天下。

4月初,第五军第96师在缅甸平满纳战役的阻击战中,独自抵挡日军2个主力师团达8天之久,共毙伤日军近2000人,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96师为此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共有8名军官战死,77名军官受伤;士兵阵亡2570人,伤1346人。战后,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称赞说:“96师这次确实尽了最大努力!”参谋团团长林蔚也感叹说:“该师战斗成绩及指挥技术均属可观”!

4月3日,由于盟军内部产生严重分歧,指挥一片混乱,导致盟军大败。英军逃往印度,中国军队退入缅甸最北端的“野人山”。经过生死磨难,第五军4.2万余人,回国后仅剩不足2万人。1942年5月26日,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抗日战场壮烈殉国。6月,第五军残部从缅甸败退回国后,被安置在昆明整训。

克虏伯战车连全程参加了入缅之战,主要作为军直属部队被用于为步兵提供掩护和火力支援。在战斗中,克虏伯战车经受了惨重的损失。在撤退中,许多德制战车由于无法修复,被爆破后作为路障阻击日军,但效果甚微。第五军撤回国内时,只有4辆克虏伯战车幸存,其余9辆都损失在了缅甸战场。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反攻日军。第五军所向披靡,打得日军魂不附体,先后占领了龙陵,双坡,於隆,邦打,拱撤,河边寨等日军据点,全歼了日军第56师团主力,打开了通往畹町的大门。后来,又配合盟军攻克了畹町,打通了滇缅路,为缅甸之战失败雪了耻,报了一箭之仇。但此时远征军坦克部队的主角已经是美制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甚至是租借的新式谢尔曼中型坦克了。

总的来说,区区14辆德制MKA坦克对中国的抗战进程并无法产生实质性帮助。并且MKA中型坦克的性能在战争期间就已经落后,甚至综合性能差于美援的M3轻型坦克。但仅就它们刚抵达中国的1939至1940年来说,MKA确实不失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战斗坦克,如果能赶上昆仑关的战斗,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7)

MKA坦克抗战早期的国军涂装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涂装对比

然而,MKA的故事并未因抗战的结束而结束。1946年8月和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鲁豫野战军对进攻山东定陶,曹县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诱敌深入的歼灭战,全歼了国民党整编第3师。在解放军缴获的装备中,包括了一辆苏制轻型坦克和两辆“不明型号的日制坦克”,而这两辆所谓不明型号的日制坦克就是抗战中幸存的德制MKA中型坦克。两辆MKA坦克中的一辆被修复,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中,但很快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可以想象,这种稀有坦克的零部件和弹药都很难获得,难以支持长时间的使用。


15款豹式坦克(历史的空想系列)(8)

定陶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丢弃的T26坦克和MKA坦克

在短暂的人民军队服役生涯中,他们被去除国民党标志,炮塔上被重新涂上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红五星军徽和一道白色识别线。车体在抗战后期就已经被涂装为国民党坦克的灰绿单色。在人民军队中,它们仍保持了这一涂装。

在中国军队服役的德制MKA坦克犹如昙花一现,在厚望中到来,在悄然无息中退场。就数量而言,区区14辆MKA坦克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装甲突击战力;就性能而言,它们没有后来的美制M3坦克更优异实用;就时间而言,它们生不逢时,错过了最应该能发挥作用的阶段;MKA在中国抗战过程中,对日军坦克也并没到压倒性优势的程度,它在性能上接近1942年才装备日军的九七式改中战车。它们虽然火力较强,但可以执行的任务也多为支援步兵作战,数量更多且保障更方便的苏制T-26坦克也完全可以胜任。然而,这些都不能说明MKA坦克是毫无价值的,它们是中国抗战前建立一支德式陆军梦想中,实际获得的最高端军备之一。它们见证了一个民族即使在国运衰微时,也要全力营建世界一流军队的雄心壮志。

欢迎各位军事爱好者关注硬核军事架空史头条号 《装甲苍穹》的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