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

(本文是@行者老魏Go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位于武当山天柱峰峰顶(海拔1612米,俗称金顶)的金殿,铸造于明永乐时期(公元1416年),铜铸鎏金,金碧辉煌,是国内仅存古铜殿中最为精美的一座。金殿下的须弥座台基与月台通体采用一种特殊的岩石构成,色彩斑斓,温润华贵,被民间誉为“玉石院子”(见下图)。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

金殿雪景

如果你作为一位游客来到武当山金顶,在游览金殿的过程中,导游会热情向你介绍金殿的"三宝":600多年不灭的神灯、金殿铜墙壁上镶嵌的金砖以及数亿年前的化石做成的玉石台基。

如果你在网络上查询武当山金殿旅游信息,“武当山最值钱的不是金殿,而是下面的底座”、“武当山国宝级文物,却每天被游客踩在脚下,专家估价让人不可思议”这些骇人信息充斥着网络。旅游自媒体大V们会煞有其事地告诉你,金殿的须弥座岩石由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构成、“武当山最昂贵的不是金顶,而是最不起眼的底座,价值连城!”;有一位“大V”甚至宣称这化石基座是“无价之宝”、“可以买下美国的华尔街”,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2)

某旅游自媒体旅游大V的说法(根据头条视频抓图)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3)

另一位旅游自媒体大V的“胡扯”(根据头条视频抓图)

对这些说法,笔者嗤之以鼻——金殿基座岩石根本不含什么“三叶虫化石”,“可以买下美国的华尔街”的说法更是胡编乱造、信口胡说!

作为一位专业的地质人员,同时作为一位身居武当山本地、长期研究武当文化的古建筑爱好者,笔者曾多次上金顶考察过金殿须弥座的台基、栏杆材质。下面我来进行一番专业分析,以正视听,权作“辨伪”。


一、金殿台基岩石自古就叫花斑石

笔者翻阅了明代武当山山志,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由驻守武当山的太监王佐主修的《大岳太和山志》“卷之三”的“敕重修宫观”中有这样的记载(见下图):“整换过太和宫金殿台基姜碴花斑石一十七块,周护硃红栏杆一层”[1]。

“敕重修宫观”专门记载了嘉靖皇帝重修武当山宫观的敕旨以及落实情况,该记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1、嘉靖皇帝重修武当山时,整换过太和宫金殿台基;2、整换的是疆碴17块,材质是“花斑石”。

既然是“整换”,说明原建的须弥座台基材质也是“花斑石”。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4)

《大岳太和山志》(王佐主修)中关于维修金殿台基的记载

武当山道教宫观作为明代朝廷敕建的皇室家庙,官修山志是权威资料。因此,明代建设、维修武当山金殿台基使用的是“花斑石”,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

关于武当山金殿须弥座台基材质,清代文人们也有记载,比如嘉庆年间的书画家、旅游家、文学家、诗人张开东(湖北蒲圻即今赤壁市人)在其游记《太岳行记》中记载:殿内外拜坛,皆紫花纹石安之[2]。花斑石也称文石,因其颜色为紫色,民间多称之为紫花纹石、紫纹石。


二、金殿基座岩石中不含“三叶虫化石”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真正的“三叶虫化石”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5)

三叶虫化石词条(摘自百度百科)

三叶虫是2.5亿年前已灭绝的一种海洋生节肢动物,寒武纪初出现,到二叠纪末灭绝,至少在地球上繁盛了3.2亿年之久。它最大的体长将近1米,最小的只有2毫米,背部长着一层厚厚的、坚硬的“盔甲”(分为头、胸、尾三部分),是寒武纪生物中的“霸主”之一。由于其头甲被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因此称为三叶虫。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6)

这是头、胸、尾齐全的三叶虫化石(图片摘自网络)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7)

解放军博物馆收藏的三叶虫化石标本(图片摘自网络),蝙蝠状化石为三叶虫的尾刺化石,俗称“蝙蝠石”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8)

产于山东沂蒙山的三叶虫化石(图片摘自网络),左侧两个为尾甲,右侧蝙蝠状化石为另一种三叶虫尾甲的尾刺

2.金殿基座岩石中不含“三叶虫化石”

笔者地质科班出身,多次在实验室中观察、素描过三叶虫化石、竹叶状灰岩,在野外也多次接触过这两种岩石,对这两种岩石都十分熟悉。

经笔者观察,金殿基座石材中既找不到三叶虫三分性头甲(即“头鞍”),也找不到扇形尾甲或“弓刺”(即“燕子”或“蝙蝠”),其中的斑块、团块不具备生物特征,不是化石,是沉积岩的砾屑。因此,金殿基座岩石中不含“三叶虫化石”。

3.金殿台基岩石学名称叫竹叶状灰岩

竹叶状灰岩是我国寒武系、奥陶系和部分三叠系地层中广泛分布的一种碎屑灰岩(具体叫砾屑灰岩),它的特点是截面上砾屑呈竹叶状、饼状、团块状,具有紫红色氧化晕圈,因其砾屑形似竹叶而得名,民间称为竹叶石。

从成因上看,这种岩石形成于远古的滨海、浅海环境,是由未固结的钙质软泥经强大的风暴或潮汐作用,撕碎、搬运、堆积和胶结而成。那些竹叶状、饼状、团块状斑纹实质是被风暴、潮汐撕碎的半固结钙质软泥碎片被不同程度磨圆后的砾屑。从出产情况看,部分竹叶状灰岩中的砾屑没有被搬运(或搬运距离极近),几乎在原地再沉积,砾屑没有磨圆或磨圆度很低(如故宫坤宁宫地板所用花斑石,见下图)。而部分搬运较远的砾屑被磨圆成饼状、纺锤状或圆形团块状(如故宫乾清宫前廊地板所用花斑石,见后图)。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9)

故宫坤宁宫的花斑石地板(图片摘自网络)

竹叶状灰岩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形成于滨海潮间带或极浅的浅海,由于处于较强的氧化环境,其胶结物呈红色、紫(红)色、黄色,饼状砾屑也被氧化或被氧化矿物侵染,呈现紫红色、紫褐色、暗红色、黄色等晕圈,雕刻和打磨后温润细腻,色彩斑斓,十分好看,这就是“花斑石”名称的来历。大部分竹叶状灰岩位于浅海,虽然仍能受风暴、潮汐作用形成“竹叶状”砾屑,但由于所处深度氧化性很弱,紫红色、黄色晕圈并不发育,这种石材斑纹形似竹叶,但色彩就不能算“斑斓”了。但无论色彩是否斑斓,竹叶状灰岩由于花纹独特,常作为高档建筑饰面石材(如地砖)、雕刻石料(现常雕刻成钻石饰品和把玩件)。

竹叶状灰岩在我国华北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如山东、河北、内蒙古、东北地区南部、北京、山西等地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中都有产出。除此之外,在我国川西南、陕北、豫北、苏北(如徐州)、皖北和东南的浙江也有少量分布。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0)

山东地质博物馆收藏的竹叶状灰岩标本(图片摘自头条号@人在旅途)

回头来看金殿基座岩石,其中的团块或斑纹大部分形似竹叶,碎屑和胶结物的特征十分明显,是典型的竹叶状灰岩(见下图)。

笔者将其和故宫内乾清宫前廊地板所用“花斑石”对比,二者同属同一类岩石,只是颜色不同而已。金殿基座材质整体呈紫褐色,显得十分高贵,可以算是花斑石中的珍品。根据武当山地质博物馆介绍,其岩性为“紫褐色竹叶状灰岩”(见十堰广电网2017年9月5日《走进武当山地质博物馆》报道https://www.syiptv.com/video/show/4157)。但乾清宫前廊地板花斑石颜色金黄,色彩艳丽,更显雍容华贵,可以算是花斑石中的极品,十分罕见。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1)

金殿基座花斑石(笔者拍摄于2019年12月)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2)

故宫乾清宫前廊花斑石地板(图片摘自网络)


二、讹传的由来与传播

1.讹传的由来

既然明代中期的山志中已明确记载金殿基座岩石为“花斑石”,民间也称之为“紫花纹石”、“文石”,那为什么现在又普遍流传“三叶虫化石”的说法呢?

根据笔者的研究,讹传极大可能始于某位专家的“鉴定”。

2001年8月13日楚天都市报以《武当山金殿基座巨石之谜被解》为题报道了时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被称为“建筑地质学家”的陈安泽教授受建设部委托,对武当山进行考察的消息。该报道称,陈教授对金顶须弥座石质考证后断定:“此‘玉石’为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见楚天都市报2001年8月13日陆家亮、韦东的《武当山金殿基座巨石之谜被解》报道,见下图)。该报道还多次提到了“化石”。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3)

楚天都市报的报道

但在笔者看来,这则报道存在多处明显错误:

  • 金殿基座石材为典型的竹叶状灰岩,不含“三叶虫化石”,更不是什么“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
  • 古生物学中没有任何一种化石叫“竹叶状化石”。
  • 国内地学界没有一种学术权威称号叫“建筑地质学家”。“建筑地质学”是建筑学与地质学结合的边缘学科,由前苏联命名,国内叫“工程地质学”。这篇报道的主角:陈××教授,其身份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旅游地学学科创始人、中国地质公园主要推动者,曾任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地质公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他的官方履历简介中没有“建筑地质学家”这一称谓。他任主编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把他称为“旅游地学专家”(见下图)。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4)

陈教授简介(摘自《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

让我困惑的是,陈教授作为中国地科院研究员,毕业于国内顶尖的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并且在华北地区从事过多年的岩石学研究,怎么会分辨不出华北地区沉积岩中常见的“竹叶状灰岩”和“三叶虫化石”?——匪夷所思!

这种“常识性错误”是出现在现场鉴定环节?还是新闻报道环节?——其中必有“内情”。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则新闻报道的错误,总之,这篇报道掩盖了金殿基座为“花斑石”的真相,为“三叶虫化石说”讹传提供了“权威”证明。

2.讹传的传播

此后,这次“鉴定”的结果被广泛引用:武当山风景区导游词采用了“三叶虫化石”的说法;本地报纸、武当山旅游管理部门、国内有关媒体不断在新闻报道以及宣传推介文章、视频中引用陈教授的说法(见下图),“三叶虫化石说”似乎成了武当山旅游的“标准说法”。景区已经把“三叶虫化石”、金砖、神灯包装成金殿“三宝”,作为武当山旅游、文化推介的重要概念。近年来,有关金殿“三宝”(尤其是“三叶虫化石基座”)的各种报道、文章铺天盖地。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5)

近期十堰晚报的报道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6)

近期@武当山文化和旅游局头条号的宣传(抓屏于该头条号)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7)

武当山文化和旅游局头条号的金殿“三宝”推广软文(抓屏于该头条号)

同时,近几年大行其道的自媒体,尤其是旅游自媒体,更是在这种讹传疯狂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媒体的“爆炸式”传播效果,加速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毕竟,“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更能吸引眼球、带来流量和收益。

根据网络公开资料,笔者通过梳理“三叶虫化石说”流传的“时间线”后发现,近二十年来流传的“三叶虫化石”说法几乎全部来自该则报道。

3.专业界人士并不认可“三叶虫化石说”

本地文物界、道协、科学界等专业人士以及部分文化学者仍尊重历史记载和事实,坚持称之为“花斑石”或竹叶状灰岩。

  • 2007年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山文物局的王永成、芦华青在发表的专业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金殿基座台基、月台所选用的砾屑灰质岩石(俗称花斑石)[3]……”2005年8月武当山文物局组织对金殿基座进行史上第二次大修,该文物作者全程参与了相关工作。
  • 2009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重要“地质遗迹”,金殿基座“竹叶状灰岩”是申报材料中“典型地质遗迹”的内容之一。
  • 2012年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红军任主编、朱文晶、谭秋明、李正琪等编纂的《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一书出版,该书“武当山地史”一章的“典型地质遗迹”一节中,对“金殿基座”表述为“竹叶状灰岩”[4](见下图)。需要注意的是,李红军是2006年武当山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负责人;同时《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一书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的分册,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由陈安泽教授任主编;该丛书编纂的目的是“为了把地质公园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人文等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公众”(引自丛书篇首“主编的话”)。
  • 2012年5月武当山地质博物馆开馆,馆内二楼陈列了一块金顶基座维修换下来的花斑石,博物馆介绍它为“紫褐色竹叶状灰岩”、“来自我国北方寒武纪”(见下图)。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8)

《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中定义为“竹叶状灰岩”

武当山金顶古神道四座塔简介(武当山金殿基座之谜大破解1)(19)

十堰广电网视频报道《走进武当山地质博物馆》视频抓图

无论是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和验收,还是武当山地质博物馆(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配套工程)建设,作为业务对口管理单位,武当山文旅部门应该了解这些情况变化的。但很可惜,直至近年该头条号仍在不断重复“三叶虫化石说”。

当然,从旅游宣传、推介角度,“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远比“花斑石”、“竹叶状灰岩”更惹眼、更能吊起游客的好奇心。为吸引游客,炒作一下“几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可以理解。毕竟这年头连招商都能“无中生有”。

只是,武当山作为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地质公园”,其旅游管理部门却一直在宣传错误信息,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吧!

话又说回来,花斑石身份尊贵,与明故宫花斑石系出“同门”,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宣传概念,为什么不可以推介呢?

至于花斑石的身份如何尊贵,咱们下篇再说。


参考文献:

[1]王佐修撰,《大岳太和山志》.

[2]宋晶,《大岳清游:武当山游记辑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6.142-143.

[3]王永成,芦华青,武当山金殿的须弥座及台基,《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第003期,26-28.

[4]朱文晶,谭秋明,李正琪等编,《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武当山科学导游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21.7.42-4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