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

文/顾无

【引觞漫谈】

今天来看元好问的一首诗,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最早知道元好问是从哪一首诗词或者文章开始的呢?

学习中国文学史,最简单的大概就是金元时代的文学了,因为这个时期的文学基本没什么好说的,少数民族正处于被同化的过程中,自己的文化渐渐融入到中原文明之中,没有太多的杰作出现。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元好问是一个意外,他是那个时代的通才,是金朝毋庸置疑的文学扛把子,文坛盟主。他也经历了金元之际的鼎革,成为文学上承前启后的那一座桥梁,被后人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自身文学造诣高的人,往往对于其他作家也有独到的见解,因为彼此处在的层面相近,所以即使年代上相隔许久,双方的心意也是相通的。下面这首诗就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诗歌风格的作品。

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1)

【临其诗境】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更像是一位粉丝写给偶像的作品,是为了回应当时诗坛上一些不好的声音。

金元之际的诗坛走上了齐梁宫体诗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视野狭窄,格调不高。元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写下这一首《论诗三十首·其四》,用陶渊明这个鲜活生动的例子阐释了自己心中诗歌的最高境界。

陶渊明以崇尚自然和安贫乐道为自己人生的两大准则,元好问这里集中论述了陶“崇尚自然”这一特质。

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2)

“自然”是属于道家哲学的范畴,从春秋战国时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变得空前广大,魏晋风流的一个关键因子便是“自然”,也就是真性情的流露。诗中有真情实感便足以动人,所有的雕饰都是冗余罢了。这样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世,与相对立的儒家观念并存于世。

魏晋南北朝的“自然”最终归结于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来看看元好问在这首诗中对陶渊明的自然是怎样形容的吧。

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3)

【经典原文】

论诗三十首·其四

元好问 〔金朝〕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4)

【条分缕析】

开篇直入主题,没有做任何的铺垫或准备,直接以议论起笔,这样的形式也使得诗歌的观点更加直观,更加具有冲击力。不得不说,元好问本人作为文学大家,对陶渊明的这两句总结还是很到位的。

如果一句话是天然而成,带有“自然”这种特点的,它也就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焕发生机,万古常新。举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梨花带雨”,首先出现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直到现在,人们形容一个美女哭泣的模样,最先想到的仍然是它,因为“梨花带雨”是诗人的自然流露,亦契合了所有经历类似场景之人的心声。

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5)

“豪华落尽见真淳”,所有的雕饰都拿掉之后,文学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显现出来。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真实”,才是文学的价值所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自从出现就一直被人们讨论,这里元好问给出了看法。

后两句中诗意一转,又对陶渊明的身份问题进行了论述。

元好问最后的一首诗(元好问很著名的一首诗)(6)

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说到:“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第三句实际上就是化用了前文,用以形容陶渊明自身,这样的行止并不影响陶渊明是晋朝人的事实,为什么呢?

元好问意识到,陶渊明并不是自己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隐士,纯粹的隐士不会写那么多诗来表露心绪。相反,虽然归隐,陶渊明依然关心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后两句从创作论转到了批评论,一个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无法掩饰自己内心本质的,心中所想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体现在文本之中,后人读到这层深意,也就达到了“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