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方法论。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不等于真知”,中庸的内涵意蕴仍有待我们深入探究。

从何时起,“中庸”在中国成了骂人的词。说一个人“中庸”,就是批评他做人模棱两可、做事首鼠两端,凡事乡愿、投机、好好先生,喝两杯茶。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1)

尤其五四运动以来,中庸一直被当作折衷主义加以批判。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激进变革的。

"折衷主义"虽然不反对变革,但其态度暧昧模糊。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于革命者而言,要肃清这些敌对势力,就需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因此“折衷主义”最为他们所反对,“中庸之道”自然也就在批判之列。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2)

 01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中和”。“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3)

按儒教学说,执中是处理问题的最高智慧,大到治国理政,小到日常琐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均可以、并应当应用。

执中的含义大致为恪守中道、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通权达变,其反义则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简单思维方式。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种思考处事方式便是儒家十六字心传中的“允执厥中”,也即是简单意义上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无上大道,是只能接近但永不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值得为之努力。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之道又是极易入门、万事可行、行必有果之道。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4)

02

 正如韩潮老师所说,华夏文明经过千年传承,积累了太多的东西,思想体系方面作为主体就有儒释道三家,每家各自又有好多流派。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好多种解释:性宗,相宗,禅宗,显教,密教;经学,理学,玄学,心学;老庄,黄老,杨朱,丹道术法…… 这些思想各有不同却好像又互有关联。

道家讲究易经阴阳变化之道,佛法所谓万法无常,儒家提倡中道。中国文化骨子里或许就有多元论的基因,所以中国学者大多三教兼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黑白是非之外还有好多混沌模糊的灰色地带。

而“中和中庸”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5)

可以说,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的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意思是不走极端。《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但是中庸被后世误解得太深了,以为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贾谊《过秦论》“才能不及中庸”,后世便解释为“中庸,平常的,犹言中材”。这种解释本身是很值得商榷的。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等,基本是贬义词了。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通讯》:一文中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这种批评是非常深刻的,并没有否定中庸这个词。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6)

顺便提及一点,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是中庸,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用语,意思是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这正好和孔子所说中庸的意思重合。这倒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整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资源来解决目前人类的困境是个好途径。

被污名化的“中庸”,与它的本来面目已经毫无关联。要回到“中庸”的本来面目,不妨看李嘉诚悬挂的那副被引用得最多的左宗棠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7)

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

假如中庸之“中”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

  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

  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

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上至皇室,下及臣民,无不把"中庸"信奉为社会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学的中庸之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伦理内容:

第一,处事的度量把握要持"中",即所谓不偏不倚,不上不下;

第二,与环境共处时要"和",即与周围的环境要相适应,达到协调。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8)

03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但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谁曾达到过呢?即使贤德渊博如孔子、孟子者,也有金刚怒目的情绪,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也有拿谎话搪塞别人的狡黠,这是不是也算天人合一?

中国式道德之大瑕疵就在这里:教人做很难做到的事。中庸之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处事的“度”。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这些在哲学上都是说得过去的。

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分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就像人的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才算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过分。

中庸之道是置于一个相对规范的环境而言,非常时期非常环境,则不必事事居中。有时候,骑墙是人品低下的标志,“和稀泥”不是中庸之道,正义感与合理表达才是中道。

可以说,《中庸》一书,是经过两千多年时间检验的适合中国人修身、处世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9)

《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杜维明《(中庸)洞见·英文版第一版序》),它也是《四书》中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著作。

人生最大的可悲,就是被各种欲望蒙蔽了双眼,而看不清自己的本性,看不清自己到底是谁,所以一生都是随着一趟欲望号街车东游西荡,永远不知道脚下的路,是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待人、交友、为政、处事,要得心应手,恰到好处,都需要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今日,研读和借鉴《中庸》中的智慧,显得弥足珍贵。

有时候“退”就是“进”,而掌握这种中和之道的人往往就是人群里的黑马。

人活着无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些挫折、失败、灾难,拥有中庸智慧的人也会抱怨但不会一味抱怨,他们会将自己所能改变的遭遇。

无论多么让人痛苦都会先接受下来,然后分析利弊选择一条最有利最积极的路。他们清楚地知道要什么,以及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路。

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内心宁静,行动反而从容得多。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焦躁不安,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争,那他的生命质量会非常低。

人活一生归根到底追寻的不过是内心的宁静,而中庸之道便是将内心宁静与谋事有机结合的一种超高质量的生命之途。

人生中庸之道的句子,人生正道贵中庸(10)

参考文献:1.庞朴, 中庸: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2. 王兆军,如何全面理解“中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