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绝句写的是什么(绝句第七讲)

绝句第七讲 绝句的创作五:渔阳绝句第3.4法和用韵与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诗绝句写的是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诗绝句写的是什么(绝句第七讲)

古诗绝句写的是什么

绝句第七讲 绝句的创作五:渔阳绝句第3.4法和用韵与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一、渔阳绝句第三法1 创作要点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

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就是说语意必须连属。

3 诗例 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大家看一下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接下来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对于第三句的回答。人家问了 你要回答呀 对吧

后事八旬老叟为棺忧,日日牵心月夜愁。子女终归身目远,难跟鹤影到沙洲。

第三句问法举偶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七绝.舟中有成》 汪本 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二是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 《七绝.又和景文韵》苏轼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七绝.秋浦途中》杜牧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我们欣赏一下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

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

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

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三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 《七绝.魏王堤》 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如: 《七绝.题画》 陆容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 《七绝.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七绝.清夜闻笛》 钟顺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下面我们讲讲用韵与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的问题。

三、用韵

1、窄韵窄韵指的是创作作品中,所使用的韵字大多数属于同一类,古人呢,

比如:一首作品中大多数是名词,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或“芳”、“香”等押韵,是不可以的。所谓窄韵并不是指韵部的字少,“窄韵”是必须避免的,窄韵错误的程度超过孤平。当句子最后一字,都是同一类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该字前面组合的字也容易出现同样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要避免窄韵的原因。

2、险韵

险韵指的是所使用的韵部的字少。比如,三江韵。这不是说不可以押三江韵,而是说根据作品的长度,选择适合的韵。比如:排律不可用三江韵。三江韵一共十几个韵字,即使勉强够用基本已经是极限。押韵就会困难。这种就叫“险韵”, 是忌讳。如果是七绝,押三江韵就没有险韵的嫌疑。

3、僻韵

僻韵是指押韵时,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是见不着的这样的押韵,就属于僻韵。我们写诗是给读者看的,读者什么文化层次的都有。如果你写诗用的都是生僻字,那有几人可以认识呀.如果,押韵都拿一些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生僻字来押就是显摆!总不能让读者手里必须有字典一类的工具书边读边查吧。字都不认识,读者也没兴趣。总不至于读者读作品时,作者站在一边随时解释吧。

4、倒韵

看字面的意思,这个就很好理解,就是为了押韵,写作品的时候,颠倒用字。比如本来是“长城”为了押“长”字这个韵,非要写成“城长”,如“飞天”为了押“飞”,非要写成“天飞”,这就是倒韵。颠倒用字,有的时候,看起来,好象不是什么问题。比如流泪和泪流。不过,就是这样,倒韵也是不被许可的。知己和己知,意思肯定不一样。

5、窜韵

窜韵指的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韵部,例如 “香,阳,江,窗”都是同样的韵母,却不在同一个韵部 如果你一首诗里用了这几个字,就串韵了。在我们这里是绝对禁止,至于你离开这里怎么写,那就是你的事了。

6、韵不入诗

为什么要求韵不入诗呢?我们知道的古代汉语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 我们现在在诗中用逗号和句号划分句子,古代汉语,是没有的。韵字,所表示的含义就是一句话的结束。 并不是象我们这样使用句号来结束,在这种情况下作品中出现韵字就很容易导致误会,会让听者误会句子结束,特别是在吟唱的时候,会导致观众鼓掌错误,所以,韵字,只能出现在最后一字。 如果,韵字放进诗中,特别是在宴会或某特别的仪式上吟唱时,就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所以,我们在创作作品时就要遵从古人已经形成的自然选择,韵不入诗。因为,韵不入诗,并非唐朝发明,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是这样做了,比如:之前的隋朝,南北朝。唐朝,在这一点上,只是继承。

四、绝句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再现

1、意象的界说

在前面的讲义中 我们已经做了简要地交待。所谓【象】就是物 【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 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诗的物像、具象、意象。还记得吗?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常用的的几种手法

(1)多利用动态的动 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如 王维和杜甫的《古绝.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古绝.少年行》 杜甫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这两首绝句,所写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说,都是一流的作品,我们比较如下:【相同点】

①系马高楼垂柳边 相同于 临街下马坐人床。

②白面郎相当于游侠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 类似 指点银瓶索酒尝。

【区别】问题是王维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体,白面郎,有色泽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 其次是相逢意气为君饮 是叙述式的,而意气 却是很抽象,怎么意气为君饮呢?不能在读者面前形成一个恣情纵饮的真实场面。而杜甫的少年行则不同,他让这个少年自己表演,临街下马坐人床,把马直接骑到人家阶前,一句话也不说,就坐在马扎上。这个少年手一指,高声喊道:哥们,上酒。这样写,是不是把一个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鲜活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整首诗少年郎是动态的表演。 人物的表情动作可以用动态写,那景物的状态能不能用动态去写?

我们看下面两句薄云岳际出 初月波中上(何逊)薄云岳际宿 初月浪中翻(杜甫)何逊的这两句 只是一幅图画,何逊诗只写实景,月上波中仍是幽静的。 而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月翻浪中,以动态描摹。 我们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幅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月影摇曳,忽散忽合的电影画面出现,是不是啊? 所以前人仇兆鳌评价说“何诗尚在实处摹景,此(杜甫)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景欲飞,” 何逊的这两句 只是一幅图画,何逊诗只写实景,月上波中仍是幽静的。 而杜甫则轻轻一改,从模拟景物的情态入手,月翻浪中,以动态描摹。 我们眼前马上就呈现出一幅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月影摇曳,忽散忽合的电影画面出现,是不是啊? 所以前人仇兆鳌评价说“何诗尚在实处摹景,此(杜甫)用前人成句,只换转一二字间,便觉点景欲飞,”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比如:梅尧臣的《赠杜挺之》中的名句“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再如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两句都是说平淡的诗境,梅尧臣是说平淡的诗境难以到达,但他以说理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 大家看看“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是不是在说理,他只是告诉读者一种什么什么的道理,所以我们读起来就感觉很模糊,也难理解 到底平淡的诗境是啥,我们读不出,更体会不出。 而咱们的大诗人李白咋说的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就用了【比】的创作手法,用出水的莲花来比喻诗境,我们一读就懂 平淡的诗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爱,不假雕饰,出俗独立。用很具体的意象代替了抽象的理论。生动的交代清楚了平淡的诗境。这两首诗,一个宋人做,一个唐人做,两诗所写内容是类似的,但宋诗喜用理论,唐诗虽也含理论在里面,却常以一副图画来表明意兴之所在 因而评家严羽说“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结论】比的手法应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通感的概念,我们在学律诗时已经讲过在绝句第一讲中又带领大家复习过了哈,这里不再赘言。用具体的例子分析。

《七绝.即事》 陆游

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酲。

第一句写榴花照眼,是视觉,第二句青梅堕地是听觉。三四站立桥头 风吹酒醒,是触觉 我们还可以深入的分析,梅子的青和榴花的红,是视觉,柳桥野岸 水佩风裳,也可以理解为眼中看到的,青梅、酒酲还可诉之味觉,因为梅子熟到落地,肯定带香味,另外喝酒的人都知道酒醒时那就味大的很。 风声和落梅一样,我们可以听的到,这首诗,是不是像全身长着耳朵眼睛,充满了感觉。

【结论】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去感受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香带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给他一个特写

让这个细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

如《七绝.寄碧岩道光法师》 王安石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注意合句,将镜头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写丝网上的蜘蛛,抓住这个特写,给予细致突出描写,让这个特写的小镜头,载满着情绪,形成一个突出的意象。

【结论】在合句上把自己无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个细小的景物上,给予极大的特写,让这个经过观察而精心选出来的小景物,淘汰去他复杂的背景,纯净的孤立起来,充满暗示力,能让读者以惊讶的目光去关注它。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他不陌生。下面我以具体的绝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物象特点。

《五绝.城上吟》唐 子兰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城外的古冢新坟,比草还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个城外已经没有一丝闲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这就是极大的夸张范例。 整体的夸张手法 使人对于生命的短暂,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这可使意象倍加鲜明。

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和万重山的对比

再如:“万山如墨一灯红” 万与一 ,墨跟红这两个例子是句内的对比。

再看:“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其中半死生与犹歌舞之间的对比。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下去好好消化讲义,认真练笔,熟能生巧.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合格的作品.谢谢大家!

作业:以歌曲《莲的心事》为意,采用渔阳绝句第三法,创作七绝一首。

附莲的心事歌词 作词:孙红莺 作曲:薛承勇 演唱:乌兰托娅

只为你转身的一个凝视 我就为你祈盼一辈子 只为你无心的一句承诺 我就成了你的影子 幸福为何总是点到为止 想念就从那一天开始 每天仰望你绿色的窗子 无声的呼唤你名字 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 每一年为你花开一次 多少人赞美过 莲的矜持 谁能看懂 莲的心事 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 每一年为你心碎一次 多少人猜测过 莲的心事 慢慢风干变成唐诗宋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