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

随着朱温的事业越来越辉煌,各地军阀感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自发地抱团,并有意无意地密谋反叛朱温。

作为老牌军阀的魏博镇,自然不能免俗。在这种背景下,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1)

从某种意义上说,罗绍威必须得加入反对朱温的行列中,因为这是一种大势所趋。

问题是,罗绍威与朱温的渊源太深,而且朱温为了拉拢罗绍威也是下足了血本。这样一来,罗绍威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难免会心存观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种问题上,罗绍威是观望不起的。

魏博这种最老牌的军阀地区,节度使从来都是牙兵牙将推选出来的,一个节度使敢无视牙兵牙将的共同意愿,随时有可能被废掉、杀掉的。

牙兵牙将的制度,基于军人的角度看,它似乎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因为这意味着许多军区内部实现了民主政治。

换而言之,谁来相关军区当老大,皇帝说了不算,老节度使说了也不算,广大的牙兵牙将说了算。

安史之乱后,最开始出现这种事情时,有人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有人认为,这就是反了天的事。但是不管人们能不能接受,这显然已在许多老牌藩镇中变成了事实。

话说安史之乱后,有一个军区的老大死了,谁应该接管这个军区呢?皇帝就派人征求广大军人的意愿,总而言之,你们认为应该让谁当军区的新老大呢?

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皇帝知道,如果中央政府随便任命一个人去那里当节度使,这个节度使十有八九,会被军人势力挤压的毫无发言权,甚至而言,突然被军人赶走、杀害,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面对皇帝这种做法,许多人一时有天崩地裂的感觉。因为让谁当节度使,皇帝竟然咨询当地军人的意见,这叫什么事呢?当然了,按这种说法,大约就是由此拉开了藩镇割据的序幕。因为皇帝这种态度,等于承认众多军区的独立性。

后来,中央政府与藩镇之所以不断发生矛盾,主要就是因为在类似的问题上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所以只要有大军区的节度使死亡,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那就是谁应该当新的节度使呢?中央政府的态度很简单,自然是应该由中央政府任命;问题是军区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由军人民主选举。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只要不愿意接受军人势力提名的人当节度使,结果就是双方大打一仗。而通常结果,就是中央政府让军人势力折腾得土头灰脸。

当然了,一个人在这种地区当节度使,必须得尊重牙兵牙将的意愿,否则牙兵牙将一生气,他就得提前退休,甚至还会丢掉性命。

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2)

罗绍威身为魏博节度使,如果按正步走,自然是在牙兵牙将的支持下,渐渐与朱温划清界限。

问题是,罗绍威与朱温的渊源太深,关键是,罗绍威与朱温划清界限,后果是什么,这个实在比较难说。

总的来说,现在的朱温势力如日中天,谁跳出来与朱温为敌,都会成为被打得出头鸟。

李克用敢与朱温叫号,都会让朱温打得有放弃老巢逃走的念头;刘仁恭敢与朱温叫号,也是让朱温打得损失惨重。

至于李茂贞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让朱温打得只能在凤翔一隅之地苟延残喘了,如果不是朱温、王建需要留下李茂贞当缓冲区,李茂贞有可能当时就被淘汰出局了。

青州王师范跳出来挑战朱温,结果让打得已经只剩下半口气了,剩下的半口气,就看朱温高兴不高兴了,朱温不高兴,这半口气当时也会没有的。

在这种背景下,魏博与朱温关系好好的,非要挑头反对朱温,那不是没事找事吗?虽然说从理论上,朱温敢率军进攻魏博,其它地区的军阀都会跳出来帮助魏博的。

问题是,这只是从理论上说。就如青州王师范跳出来挑战朱温时,也是这样想的,可当王师范在真正需要帮助时,谁真出来帮助过他?

所以在短时间里,罗绍威愿意继续和朱温亲善友好,比较容易做到,因为与朱温为敌的结果,谁也不敢做乐观的估计。问题是,如果罗绍威想一直与朱温亲善友好,这个就比较难做到了。

基于罗绍威的意思,大约是,既然朱温统一天下,已成为近乎难以逆转的趋势,不如就接受这种事实。

基于罗绍威的角度,这种选择,显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因为罗绍威是朱温的儿女亲家,即使魏博被削了藩,只要罗绍威愿意与朱温合作,既得利益也很容易得到保证。

更主要的是,基于罗绍威的角度,做一个看朱温脸色过日子的大佬,与做一个看牙兵牙将脸色过日子的大佬,好像也就是草驴与叫驴之别罢了。

问题是,魏博的普遍牙兵牙将,却显然不会这样乐观。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魏博真的被削了藩,牙兵牙将的既得利益,显然就会渐渐丧失殆尽的。

在魏博保持独立时,魏博节度使也得时刻看他们的脸色;争霸天下的大佬,也得时刻观察魏博的何去何从。如果魏博被朱温削了藩,他们还能这样牛吗?估计是不能了,恰恰相反,他们有可能成为朱温强力打击的对象。

因为类似的原因,罗绍威对魏博的统治,自然是一天比一天艰难。

后来,竟然发生了叛乱,虽然罗绍威平定了相关的叛乱,但是罗绍威也知道,如果不当机立断,后果将很惊人。

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3)

罗绍威再三权衡利弊,最后决定进一步加强与朱温的合作,于是一个可怕的阴谋开始酝酿。

在弑杀唐昭宗后,朱温就寻找了一个理由,让自己的军队秘密进入魏博,在罗绍威的配合下,对魏博的牙兵牙将展开了一场大屠杀。这一场屠杀,杀了八千多户牙兵牙将,而且都是斩草锄根式的屠杀,连婴儿也不放过。

如果仅此,罗绍威铸成的大错,还不算太惊人。问题是,这个消息传出后,魏博军人当时就炸了锅,于是他们很快就推出了新的节度使(当时暂称留守),如果没有朱温作为强大的后盾,罗绍威估计就只能出局了。

问题是有朱温作为强大后盾,魏博军人推出的新节度使,而且声势非常浩大,但是依然被朱温围剿出局了。

经过朱温一通屠杀,简单地看,魏博作为老牌藩镇的荣耀,就会渐渐成为历史了,问题是,魏博这种老牌军阀,实在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朱温死后,杨师厚用武力夺取魏博后,又让魏博恢复了牙兵牙将制度,而且继续强有力地影响着后来的历史。

朱温死后,朱温的儿子想借杨师厚死亡的机会,继续加深对魏博的控制,结果魏博军人一怒,直接倒向了李存勖一边,于是梁晋争霸的格局彻底逆转了。

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4)

罗绍威这样一折腾,的确把威胁自己的牙兵牙将清理出局了,问题是,罗绍威对朱温的依附显然是无法去除了。所以,罗绍威面对此情此景说出一句千古名言,把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的铁全聚起来,也铸不出这样的大错啊。后世所说的铸成大错,典故就是出自于此。

当然了,罗绍威此语,也许只是用自责的方式,给魏博军民一个说法罢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是罗绍威领朱温进入魏博,对魏博进行了一场空前的罕见地清洗。

如果罗绍威一味迁就手下的牙兵牙将,会是什么结果呢?谁也不知道。

悲观一些的想,大约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罗绍威对牙兵牙将迁就来迁就去,依然不能让牙兵牙将满意,最后被牙兵牙将踢出局。第二、罗绍威对牙兵牙将迁就来迁就去,最后惹得朱温非常生气,于是让朱温把他清理出局了。

乐观一些的想,大约是魏博在罗绍威的带领下,让魏博始终保持着老牌藩镇的荣誉地位,在梁、晋、幽之间纵横开合做一个乱世的不倒翁。但是在天下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下,这种格局注定无法长久维持的。

罗绍威选择了进一步倒向朱温,单从罗绍威的角度看,结局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罗绍威的四个儿子,大儿子先后娶了朱温两个女儿;还有两个儿子,都娶了朱温的孙女(梁末帝的女儿)。而且罗绍威死后,朱温继续让罗绍威的儿子当魏博节度使,虽然罗绍威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多岁。

朱温死后,杨师厚用武力夺取魏博节度使得位置后,罗绍威的儿子依然得到梁朝的厚待。

关键是,后来梁帝国灭亡,罗绍威的儿子,在后唐、后晋依然是高官。

作为一个乱世的大佬,能混到这种结局,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某种意义上,基于罗绍威的角度,他当时的选择,实在不能说是失败,反而是非常成功的。

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5)

此时,朱温已成为北方无可争议的霸主。

现在有资格与朱温对抗的人。大约是陕西李茂贞、山西李克用、河北刘仁恭。但是,单从实力去看,这三个人与朱温,显然已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了。

朱温现在占据了河南、山东两省全境。李茂贞作为陕西的军阀,但是朱温已占据陕西的大部分地区,李茂贞只占据着凤翔一隅之地;李克用作为山西的军阀,但是朱温已占据了山西的河中、潞州,只要朱温高兴,随时都可以把军队打到李克用的老巢晋阳城下;刘仁恭作为河北军阀,但是朱温已占据了河北的魏博,并让河北的镇、定二州倒向了自己,刘仁恭实际上是与朱温各占河北一半地区。

如果不是在残唐五代那种军人势力盘根错节的时代,朱温统一北方,应该是没有多大悬念了,但是在残唐五代那种军人势力盘根错节的时代,朱温在这种背景下,很难再继续向前发展了。

当然了,因为朱温处于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所以在消灭魏博牙兵牙将之前,朱温还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那就是席卷了整个荆、襄地区。

随后,朱温进攻幽州刘仁恭,打得刘仁恭惶惶不可终日,而此时此刻,大约就是朱温一生成就的顶峰了。从此以后,等待朱温的,也许只是一个接一个的挫折与失败。因为,就在朱温有可能夺取刘仁恭占据的沧州时,突然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那就是朱温的老兄弟丁会,突然率潞州倒向了李克用一边。

魏博后期为什么换帅频繁(罗绍威引朱温入魏博)(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